理论教育 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自然滋养万物生长,四时节气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作出价值评判。[19]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着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间的改朝换代而改变这些规律,人间的治乱、祸福都取决于能否顺应自然规律,人们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生活。

“天”在中国古代哲人们看来始终有着某种神秘色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有时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儒家讲究“畏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强调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里“畏天命”被放在了敬畏对象的首位。儒家也提出了“知天命”,即要求人应当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理成熟度不断提升,知道顺应特定的规律,其中也包括自然运行的规律。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实质上,这种“畏天命”“知天命”的“天命论”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其中包含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它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只能屈服和顺从它,即顺应天命,绝不能逆天而行。孔子又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不难理解,这里孔子所说的“天”是指自然。大自然滋养万物生长,四时节气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作出价值评判。冯友兰如此评价:“人生于自然界中,对于自然,总要有所理解;对于自然,总要持一种态度。宗教也是对于自然的一种理解。崇拜一神或多神,也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态度。宗教认为宇宙有一个最高的主宰者,称为‘帝’、‘上帝’或‘天’。这个主宰者能够发号施令,指挥自然界的变化,决定社会的治乱以及个人的祸福。他的口令叫作‘命’或‘天命’。‘命’这个字的本来的意思,就是命令。‘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在春秋时期,这种传统的宗教思想日趋没落,但这种宗教思想在孔丘的思想中仍保留有一定的地位。”[19]

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着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间的改朝换代而改变这些规律,人间的治乱、祸福都取决于能否顺应自然规律,人们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生活。荀子这样说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篇》)(www.daowen.com)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20]

荀子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其他万物一样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荀子又说:“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荀子·天论篇》)这段话强调,人应当重视自然界所赋予人的身体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能力,顺应自然的规律,从而使人的心情越来越愉悦,作为万物之首统领万物,使万物为我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