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绩,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优化和提升,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人才资源总体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人才资源规模扩大,但质量亟须提高。2012年到2017年六年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284万人增长到458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总数由818人增长到1281人左右。全省高层次人才由7.77万人增加到17.49万人,博士由2300多人增加到7000余人,高层次人才与人才总量占比由2.7%增长到3.8%。但是,人才质量不如人意,除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紧缺,尤其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比较匮乏外,人才与行业、产业的衔接性和耦合度也不强,人才资源聚合力、创新力、驱动力、贡献力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照仍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人才资源结构得到优化,但分布不合理。人才队伍结构、学历结构、产业结构、企业人才所有制结构、年龄结构等总体上都有明显改善。但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状态并没有根本改观。从区域分布来看,人才多集中于贵阳、遵义等经济发展较发达城市,人才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状况成正相关,区域分布不均衡。从行业分布来看,人才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地方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条件较为艰苦的乡镇、农村、边远地区则普遍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当前贵州的发展重点是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大健康、大旅游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这要求人才总体上均衡分布于各个区域,并向贫困边远地区倾斜。显然目前的分布状态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是未来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贵州人才资源开发总体走势良好,有计划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已初见成效。通过“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等,引进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连续8年举办“人才博览会”,连续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人才专项引聘活动,同时借助“贵阳大数据博览会”、通过人才工作站等渠道,大力引进各类急需人才,不仅极大地壮大了贵州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扩大了贵州招才引智、求贤若渴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经济放缓、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客观上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人才立法滞后。近年来,贵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工作政策措施,从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但很多政策制度并没有上升到法规层面,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地方性法规体系,目前仅有2013年9月通过的《贵州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人才立法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www.daowen.com)
二是人才资本意识不强。人才作为资本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才在现代生产中已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能够支配和调控其他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动性资本。早在20世纪末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就指出,当今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才资本创造的。但就贵州的情况来看,高质高效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使各类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相适,位能相应,责权利统一,政府作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也尚需加强。
三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市场主体仍不发达,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2019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有605家,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38家、人才公共服务机构31家、综合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54家、国有性质的服务企业76家、民营性质的服务企业375家、行业所属服务机构(事业单位)21家、外资性质的服务企业1家、民办非企业等其他性质的服务机构9家。但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服务功能有限,难以完全适应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要求。同时,人才配置的机制不够灵活,受户籍、档案、身份、社会保险等各种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人才既不易流出,也不便吸纳,难以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市场调节、平等竞争、市民待遇”的目标。人才激励机制也需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覆盖面较窄且力度不足,薪酬待遇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贵州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且分散,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偏低。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平台)不多。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均存在不足。此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的措施和氛围还有待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