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公司治理因素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管理层激励机制和内部监督水平。国内外研究中,对董事会会议频率体现的内部控制质量信号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本书认为,年度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高说明企业董事会能够有效运行,能够及时处理公司重大事件和紧急事件,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正向作用。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公司治理因素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管理层激励机制和内部监督水平。

(1)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股权集中度是股本结构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对股本分布状态的衡量。对于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监管假设理论”和“侵占假设理论”。“监管假设理论”认为,大股东为保护其自身利益,会主动采取措施监督经营者行为。在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能够有效保护所有者权益。“侵占假设理论”认为,股权集中度过高,大股东会侵占小股东的利益。根据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历史,多数科技型企业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起人共同创办的,因此股权集中度较高。虽然大股东的存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监督管理者行为,防止管理者过分追求个人目标行为,但是大股东的存在也使得公司管理者和其他股东无法对大股东产生制衡。科技型企业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需要良好的研发潜能和市场眼光;科技型企业要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需要在决策中进行谨慎的考量和选择;但是企业股权过于集中,不仅存在其他股东权益被侵占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管理层集思广益,进行科学决策,从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据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股权集中度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负向影响。

(2)董事会运作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是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有效运行有助于企业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而董事会的运行状态可通过董事会会议的召开来体现。董事会会议是指董事会在职责范围内研究决策公司重大事项和紧急事项而召开的会议。国内外研究中,对董事会会议频率体现的内部控制质量信号存在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体现了董事会的治理效率。而Jasen(1993)认为,董事会召开会议往往出于对企业面临困难的紧急处理方式探讨,较少用于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绩效,因而董事会的会议频率高,说明企业面临的问题多。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每年的会议召开次数有最低规定,可见董事会会议的召开并不一定多数用于解决企业出现的紧急困难。根据2008—2012年福建省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布的董事会工作报告,企业审议年度财务决算、年度财务预算、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年度审计机构聘请、董事会候选人推选议案等定期重大事项均通过董事会会议审议,这再次说明我国董事会会议召开除了处理紧急事件,更多用于正常情况下重大事项的决策。因此本书认为,年度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高说明企业董事会能够有效运行,能够及时处理公司重大事件和紧急事件,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正向作用。据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2: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3)管理层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容易导致代理问题,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人解决代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在于完善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监督可以防范“道德问题”,激励则可以有效避免与代理人签订契约前的“逆向选择”,因此有效的管理层激励能够改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绩效,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张先治,2010)。高管激励的手段主要有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

高管薪酬激励是最普遍、直接的高管激励方式,合理且富有激励性的薪资能够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增强经理人的受托意识,提高高管敬业意识,更好地服务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张晖明(2002)、张俊瑞等(2003)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本书第三章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现状的阐述可知,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者专业管理水平不高,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自我提升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能够改善科技型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起重大促进作用。据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3:高管薪酬激励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正向影响。(www.daowen.com)

科技型企业的领导结构存在一种特殊情况——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职位。科技型企业多数成长自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持有公司多数股权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根据本书对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的统计,2012年福建省科技型企业中有35.42%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高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23%。董事长是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其职责具有组织、协调、监督的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或CEO)的职务应当相互分离,如此其他董事才能做好对管理者的监督,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使得企业可能存在舞弊风险,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据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4:两职合一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负向影响。

(4)内部监管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内部监管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履行监督、审查和评价等职责。内部各监管部门的有效发挥可确保内部控制在企业各层次及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有效运行,帮助管理层识别与管理风险;发现、报告与纠正内部控制设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并且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形成。

2001年1月,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建立审计、战略、提名和薪酬等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ttee)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保持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及核查等相关工作。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更好地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保证中小股东利益不受大股东或“内部人”的侵害,能够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本书对2008—2012年福建省科技型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发现所有样本公司均建立了审计委员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即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要素进行评价;二是企业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控制系统的评价,“引导会议法”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推荐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并被广泛采用,其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评价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本企业或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和集体讨论来提出改进建议出具评价报告,并由管理者实施。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并出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利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是否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等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鉴此,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5: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监事会(Supervisory Board)设立的目的是防止董事会或经理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因此,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关于监事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国外文献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国际主流地位的美、英等国家的大多数公司治理模式是单层结构,不设置监事会。在国内研究中,薛祖云和黄彤(2004)的研究表明监事会规模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因此,监事会的有效监督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而监事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履行能力和质量(张先治,2010)。因此,为了研究监事会职能发挥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本书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6:监事会规模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