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探究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探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公司特征与外部监管等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审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内控缺陷的披露具有负面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正相关。结果发现,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探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公司特征与外部监管等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公司治理因素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密切相关。Hoitash et al.(2009)发现高质量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Goh(2009)发现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Krishnan(2005)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规模、专业性和独立性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提高和拥有财务会计专长的委员人数的增加,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降低;但是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不相关。Gong et al.(2013)研究了跨国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是否会影响公司按照SOX法案进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研究发现,在302条款下,对于母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保护较弱的跨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越是管理者则越有可能隐藏内部控制的缺陷。Lin et al.(2011)从内部审计的机构和内部审计执行两方面考察了内部审计与内控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审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内控缺陷的披露具有负面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调与内控缺陷披露呈正相关

吴益兵、廖毅刚和林波(2009)在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关系后发现,国有控股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更高,股权集中度过高会弱化内部控制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董召奎(2011)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和监事会特征等方面考察了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控股、法人控股、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会弱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高管人员薪酬则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2006年度前上市公作为样本,探讨了所有者、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方面的公司治理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董事会监事会规模、国有控股、审计委员会设立、管理者诚信与职业道德观念和管理当局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管理者的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U形关系;而董事会及监事会的会议频率与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存在显著相关。

刘启亮、罗乐、何威风和陈汉文(2012)运用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研究了公司最终控制人产权性质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即考察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控制及非政府控制的三类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高于地方政府控股的公司,而非政府控制公司与中央政府控制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则没有发现显著差异。

柳志(2011)以2009—2010年A股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三方面特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对内部控制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2)公司特征因素(www.daowen.com)

Bronson et al.(2006)以1998年的397家中等规模的公司为样本,研究SOX法案颁布前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特征,以及公司特征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管理层报告的公司具有规模大、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会议频繁、机构投资者多、盈利增长快的特点,而公司销售增速快的企业则较少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Doyle et al.(2007b)以2002—2005年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77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具有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往往具有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财务能力弱、运营复杂、增长速度快,或者正在进行重组的特点;具有更严重的实体层面控制问题的公司往往规模更小、更年轻,财务上更弱;而内部控制问题较轻的公司,往往财务更健康,但公司更复杂、多样化。Ashbaugh-Skaife et al.(2007)探讨了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因素。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未披露的公司,其公司运营更复杂、近期发生组织改革、更高的会计风险、更多的审计师辞职以及更少的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

Bryan和Lilien(2005)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小、总市值低(仅占S&P500公司总市值的1.28%)、业绩差、较高的β值、存在审计师变更等重大事件。Leone(2007)基于Collins et al.(2007)、Doyle et al.(2007b)等人的研究基础,解释了公司特征如何对内部控制缺陷产生影响,并提供了描述性证据。研究指出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呈现出组织结构复杂、出现重要组织变革,并且在内控系统方面缺乏资源等特征。

蔡丛光(2010)以2003—2006年33家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文章以公司市值和财务报告分部数目作为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的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与内部控制缺陷存在正相关关系。田勇(2011)以深市44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公司盈利能力与企业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呈负相关关系;重大重组与企业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鲁清仿(2009)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经过调整后的管理费用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负相关。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可以控制的资源越多,可以用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投入就越大,从而减少了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出现的可能性。曹建新、王春丽和邹俊(2009)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内部控制有效性高的公司规模大、营业利润为正。李育红(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规模负相关。张继德、纪佃波和孙永波(2013)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管理层重视、组织结构、资金、人员素质、信息技术和管理成熟度。因此,文章提出管理层重视与否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这一巨大系统工程在构建、实施过程中,需要提高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完善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做好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实施预算,保证必需的资金,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开展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合理保证企业战略和相关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力。

(3)外部监管因素

Patterson et al.(2007)通过建立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反舞弊和舞弊博弈的模型,研究2002年颁布的SOX法案对审计强度和内部控制强度的影响。模型中,审计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同时管理者可以选择内部控制及诈骗数额的强度。研究发现,SOX法案能够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减少管理层舞弊。

刘亚莉、马晓燕和胡志颖(2011)在研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过程中发现,是否ST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说明ST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更大。ST(Special Treatment)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等其他异常状况的特殊处理,ST公司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间接体现了外部监管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