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师同文馆
赫德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积极建议筹办培养办理外交事务人才的学校。为培养中国的翻译人才,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外交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即采纳代理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同治元年(1862年),中国第一座专门培养翻译人员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成立。馆内设各级管理人员,依次为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帮提调等。总税务司赫德奉总理衙门之命担任同文馆监察官。同文馆办学经费从海关所征船钞的三成拨付,其外籍教习均由代理总税务司赫德统一聘任。
同治四年(1865年),总税务司署迁驻北京后,赫德向总理衙门提议扩大同文馆教学范围,即由单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转向开设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门类的综合学校。翌年,总理衙门采纳赫德建议,批准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格致馆),并同时开设自然和社会科学等课程。为解决新开课程的教习聘任问题,同治五年(1866年),经总理衙门授权,赫德利用其回英国休假的机会招聘教授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西方学科的教师。1866年,在赫德的建议下,同文馆招生方式发生变化,所招学生的年龄放宽至20—30岁之间,并且不限在八旗子弟中招收。同时实行考试录取方式,而非保送入学。对通晓算学人员,可不限年龄,破格录取。
同治八年(1869年),经赫德推荐,总理衙门任命英文教习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光绪二年(1876年),因海关拨付的办学经费充裕,同文馆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相继添设实验室、博物馆、印刷所等。同年,该校设化学实验室、科学博物馆,并设一所印刷所。自该年起,同文馆学制从开办之初的3年增加到5年,若同时学习外文及其他各科的,则延长至8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同文馆规定学生除修正课之外,须为总理衙门兼任译员。为此,同文馆自该年起增设翻译处,先后选拔优秀学员任总理衙门翻译官,参与总理衙门外交活动。
因同文馆教习的聘任及其教学的安排等均由总税务司署统一管理,故光绪十四年(1888年),同文馆教习正式纳入总税务司署编制,其名单编入《新关题名录》,总税务司署因此增设教习部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文馆遭焚劫。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后,将同文馆并入其内。至此,同文馆脱离由总理衙门改设的外务部,总税务司署教习部门随之取消。(www.daowen.com)
2.税务专门学校
20世纪初,清朝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采取改革措施来削减洋员控制海关职权外的一些特权。为此,以唐绍仪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筹办税务学堂。1908年税务学堂(1912年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正式宣告成立,赫德得知该校成立的消息后,感慨“结束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日子不远了”。
税务处派陈銮为学校总办(校长),赫德推荐蒙自海关税务司邓罗为洋总办(副校长)。税务学堂成立之前,税务处曾和赫德商定,毕业生前四名,进入海关即任命为帮办。但在1913年1月税专第1期学生毕业后,当时总税务司安格联借口税专毕业生尚不熟悉海关业务而不同意任命为帮办,须待进关试用再考核。
税专从1908年建校后,各期学生积极参与争取关税自主的斗争。1929年元旦,北平税务专门学校隆重举行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同年,税专海事班在上海开办,定名为税专第一分校。后又开设外勤班,定名为税专第二分校,1937年,税务班、外勤班、海事班合址。抗战期间,曾由上海先后迁往香港、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返迁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