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海关接管国家邮政事务——光绪时期的邮政发展历程

从海关接管国家邮政事务——光绪时期的邮政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光绪二十九年,海关已开通邮路达8 200余里,邮政总局共计33所、邮政分局共计309所、支局及邮政代办所共计388所。光绪三十四,清政府决定由邮传部从海关接管国家邮政事务。宣统三年五月一日,邮传部正式接管邮政事务,帛黎调任邮传部任邮政总办。海关向邮传部共移交邮政总局、分局、支局及代办所共计4 800余所,移交海关邮政人员约1.2万余人。

从海关接管国家邮政事务——光绪时期的邮政发展历程

1.试办海关邮政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中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信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1860年,各国使节派驻北京。1861年,刚刚成立的总理衙门负责各使馆信函传递的安全事务。来往文件改由总理衙门代寄。由于总税务司署邮件与驻京各国使馆邮件大多以外文书写,属外文官函,为便于邮件的封发分送,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随即将使馆外交邮件及海关官函邮件的邮递事务交由总税务司署办理,由海关设邮寄处所(亦称海关书信馆),具体负责邮件的封、发、分、送。自该年起,海关开始兼办官方邮件的邮递业务。

光绪二年(1876年),海关扩大邮递范围,除办理官方外文信函外,还负责商民外文信函的寄递。为处理数量繁多的中文信函,光绪四年(1878年),经总税务司授权,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同意天津大昌商行提出开设海关邮务代理机构的申请,批准其在北京、牛庄、天津、烟台上海开办华洋书信馆,作为海关书信馆的代理机构,专门从事中文信函的收寄、投递业务。它依照欧洲办法试办邮政,并于同年7月,在上海印制了中国第一套近代邮票(习称“大龙邮票”,面值1分、3分、5分),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

光绪五年(1879年),总税务司署发布通令,要求各海关书信馆统一改称“海关拨驷达局”(“Customs Post Office”的音译),负责官函、民信的邮递业务,由各关税务司统一管理。翌年,赫德下令在津海关暂设邮务总办事处,指令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邮务负责人,统管各地邮务。与此同时,赫德还下令拨发专款,用于设立和维持海关拨驷达局的开支。(www.daowen.com)

2.海关正式兼办国家邮政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海关拨驷达局办理邮递业务的同时,还有英、法、美、日、德、俄等国在中国部分通商口岸私设的办理外洋邮件的邮局(也称客邮),亦有承担民间信函寄递的各地民信局。自此,海关渐有统一管理中国邮政的设想。赫德经过长期活动,终于在1896年4月获光绪皇帝批准,海关正式代办大清邮政即国家邮政,总税务司兼任总邮政司,海关拨驷达局统一改作邮政局。翌年总税务司署另设额外邮政总办,受辖总邮政司,负责总邮政司署各项邮政事务。各口岸邮局均由海关外籍税务司兼管,并向中国内地推广。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海关已开通邮路达8 200余里,邮政总局共计33所、邮政分局共计309所、支局及邮政代办所共计388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光绪三十四(1908年),清政府决定由邮传部从海关接管国家邮政事务。宣统三年五月一日(1911年5月28日),邮传部正式接管邮政事务,帛黎调任邮传部任邮政总办。海关向邮传部共移交邮政总局、分局、支局及代办所共计4 800余所,移交海关邮政人员约1.2万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