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内地税关简析

中国古代内地税关简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关和边关长期并立,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借助山川地势而在政治地理方面的一大创造。唐宋之间,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中原地区商品经济开始繁荣。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关津,积习难改,一直沿袭到近代,以致形成对外门户洞开、对内关卡林立的特殊现象。中原地区的关津是古代中国税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废过程、职官、职能定位,尤其关津管理制度,值得历史垂鉴。

西周关出现之后,随着封邦建国,各诸侯国也开始有边界和关津意识。战国以降,小国林立,在各国之间的边境及交通要道上,借助高山大川地险之势而构建了许多关隘。《管子》载:“关者,诸侯之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孟子又云“古之为关,将以御暴;今之为关,将以为暴”,即从春秋到战国,关逐渐集治安、征税和防御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功能于一体。陆上为关,水上为梁,战国时期出现的关津要隘,随着秦汉一统国家的建立,围绕首都、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以及边境要地形成体系化的布局。内关和边关长期并立,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借助山川地势而在政治地理方面的一大创造。历代统治者为严格限制内外人员往来和货物跨区或越境的自由流动,不断强化关隘的对内控制和对外防御功能,专设关津法令,织造出一张禁锢、羁縻百姓行动自由的,即关隘设施加关禁制度相配合的严密地网。当然,关津能否真正发挥安内与攘外的重要作用,汉唐乃至明清的政治家和学者对此争论不休。在盛世和平时期,为显示圣朝仁政,通商裕国,开明君主有时停废关津。唐宋之间,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中原地区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在水陆要会之处,明、清统治者又设置了直属中央的钞、榷关,政治控制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视野放宽,自17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各国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已开始纷纷撤销国内关卡,建立统一的国境海关。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关津,积习难改,一直沿袭到近代,以致形成对外门户洞开、对内关卡林立的特殊现象。中原地区的关津是古代中国税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废过程、职官、职能定位,尤其关津管理制度,值得历史垂鉴。(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