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观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行为时,在道德追求和物质利益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只根据利益而行事必然招致很多的怨恨。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对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税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在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的论断。周朝对于诸侯国所采取的厚往薄来方针,自汉朝开始就被中国用于处理与周边部落以及域外政权交往的基本政策。此外,儒家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天子有德,四夷来归。因此,远方国家派遣使节入华通交也是一种向往中华道德和仰慕中华礼义的行为。而对于这种外国君王的慕义行为,中国帝王更应该采取厚往薄来的方针对他们予以奖励,以体现天子的盛德和富有四海。譬如明太祖就曾明确指示礼部官员: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由此可见,明太祖是将四夷来朝看成是一种慕义行为。而明成祖也秉持了其父皇的基本理念。他在处理海外穆斯林商人向明朝输入胡椒问题时,曾对明朝的相关机构拟对外商输入货物征税的意见极其不满,认为: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就是说,在明成祖看来,向外商征税获取利益,都是一种有辱国体和损害天子盛德的行为,所以不能应允。
综上所述,儒家学说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税关管理理念和政策,和西方社会重关税的传统政策差异较大。直至近代中国受西方猛烈撞击之后,西方的税关管理制度关税理论逐渐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及西式海关在全国国境范围内的普遍建立,中国传统税关格局及关政特色均消失在历史之中。(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