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也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1971年协同理论的创立者——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研究激光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从而奠定了“协同学”的基础。
协同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各个部分的协同工作。它把一切研究对象看做元素、部分及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这些系统通过物质、能力或信息交换等方法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和新型结构。这个整体具有全新的性质,而微观子系统是不具备的[6]。
其中系统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从管理角度来看协同问题,就是协同管理的问题。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整合各种资源,协调人员、各个环节之间匹配关系,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优化的所有过程的综合,使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6]。
协同思想在建设管理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学者近几年来对项目的协同管理关注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上。第一是对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协同现象的研究。如项目的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保证各参与方的自身利益,也在组织管理与运作模式上形成相互依赖、共生互长的关系[6]。同济大学何清华教授等发表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与组织集成》文章中,针对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参建单位之间协同性不强、组织效率低下等现状,以及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协同机制和组织集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7]。(www.daowen.com)
第二是在实现协同工作方法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 Collaborative Work,CSCW)在项目管理的应用[6],如高佐人、吴炜煜、张浩、房轻舟发表的《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研究与通用平台实现》[8]。郭建锋、张建平、沈岐平发表的《基于网络协同的建设项目价值管理系统》一文中,在交互式价值管理系统(Interactive Value Management System,IVMS)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建设领域VM实践的价值管理系统IVMS-CN。IVMS-CN是一个基于网络协同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它由网络通讯平台、协同平台和管理平台等三部分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远程协作环境和群体决策支持平台[9]。近几年兴起的协同软件建筑信息模型BIM还未贯穿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未来会是全过程的协同设计信息管理软件。
这些研究集中在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中较多,对工业化住宅产品研发制造生产中的协同工作的研究较少。本书试图在工业化住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作协同方面有所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