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根本属性解析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根本属性解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1工业化住宅产品与建设工程产品、建造的特性对比传统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一次性、临时性的特征。工业化住宅系统由有限的沟通转变为所有工作的整合。而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每一模块在到达现场总装之前已经是完整的或是以集成化组件的形式,且组装接口等构件节点都是设计准备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根本属性解析

表2-1 工业化住宅产品与建设工程产品、建造的特性对比

传统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一次性、临时性的特征。工业化住宅产品在建设工程项目特征基础上,具备区别传统工程项目一次性、临时性的特性,使建筑工程中许多重复要素,如材料、构件等具有标准化制造的可能,或是从运营维护角度、总承包商视角、研发人员视角,发现可重复性或类似工作,将重复性工作转化为标准化工作。因此,工业化住宅产品的特性中既有区别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特征,又有其作为建筑产品固有的特征(表2-1)。

(一)工业化建造方式带来的变革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让建筑从工程时代进入工厂时代。建造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更带来管理机制、组织、文化、业务模式等诸多要素的改变。

1.建筑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如何(how)设计以及最终如何建造,会给我们想要建造的是什么(what)带来限制。它们控制了建筑物在质量、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艺术性,同时也控制了建造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然而当前我们许多建筑学实践的合同结构却与上述艺术的基本规律背道而驰。在当前的合同安排中,建筑师被明确排除在建造手段和方法的参与之外,变成了仅仅是一个造型师。”[14]

因此,建筑师应避免沦落为一个只是注重外表风格的造型师的角色。建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建筑师角色的转变,逐渐由造型师转变为建造师,由建筑设计师转变为建造流程设计师。建筑师应该打造一种产品,形成一种公众对其认知度、价值的预期。让工业化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兼具商业价值。建筑外观和建筑方案只有在经济性和建造流程得到满足之后才加以考虑。

2.农民工角色的转变

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由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民工转变为从事技术工种的产业工人。

3.技术工人角色的转变

技术工人转变为操作工人。传统建筑的技术工人转变为在工厂内进行生产试验及生产制造机器的操作人员。

4.承包商角色的转变

承包商由承包传统施工为主转变为从项目勘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到装饰装修的全产业链条的工业化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以及工业化住宅项目总承包。

5.供应商角色的转变

由材料供应商转变为模块供应商。由于工业化住宅产品还处在实验和探索的阶段,并未发展成熟,因此需要积极寻找和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及研发潜力的模块供应商,全面考察企业的先进性、文化、规模和声誉等,更重要的是寻求能不断优化产品模块和持续跟进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块化研发生产的供应商。

6.经济特征的转变

“质量×功能=成本×时间”转变为“质量×功能>成本×时间”。目前建筑生产的范式就是所获得的质量和功能与所投入的成本和时间成正比[14]

随着建筑产品过剩,城镇化进程高速增长的终结,业主们希望用更少的花费获得更多的收益,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多样化的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急迫,促使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建造正寻求打破“质量×功能=成本×时间”这一等式,以达到“质量×功能>成本×时间”。

7.分层制度的转变

当前建筑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即建筑物的设计过程和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专业局限在所在的层级里。所有专业彼此隔离,无集体智慧。

工业化住宅系统由有限的沟通转变为所有工作的整合。目前,有限的沟通是在分层制度下的一方雇于另一方的沟通,只担任某个特定的临时角色[14]。例如设备方为建筑师提供设备设计方案,电路方为建筑师提供电路设计方案等。在工业化住宅系统中,要求制造者、生产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参与到制造和生产中去,一起解决问题,所有相关专业的智慧在设计阶段就汇集在一起,通过整合可以在研发前期发现各专业内部在研发阶段难以发现的生产制造问题。然而汽车业、造船业和飞机制造业已经形成整合的工作模式,在一些大型组织,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已经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而存在。设计者和制造者同属于一个团队,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14]

8.组织文化的转变

传统项目交付、利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方式,导致设计方、施工方和承包商的对立关系,每个阶段的短视行为、标准合同加剧了团队成员的分离,而不是支持他们寻求集成和协作的努力。工业化住宅组织的变革更需要文化的改变,项目各参与方必须在远景和利润之间寻求平衡,必须意识到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促使各方投入自身的努力,建立一种互惠关系(图2-6)。

图2-6 工业化建造方式下组织的转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生产方式的转变

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生产方式,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成化模块组装的生产方式。每一模块由数个部品部件构成,由不同供应商提供。每一个工作的基础都基于把复杂的住宅建筑产品通过解构的方法分解成独立的、较大体积的部品或模块来生产,只是在整个生产流程的末端,最后组装时才会生成一个整体。在这种方式下,每一个模块或者部品都是独立设计、制造和生产的。设计团队、制造团队和生产团队从初始设计阶段就聚集在一起开发和生产某个模块,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来自供应商的产品工程师、建筑产品的研发工程师和生产线上的技术工程师在一起开发某一模块。通过初步模块分解,利于最终的装配和系统集成

工地制造转变为工厂制造,现场施工转变为现场总装,传统的现场湿作业转变为干作业装配,工厂自动化实现了工厂—工地—组装的产业化模式,由手工模式转变为生产制造工艺、人性化设计、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综合技术集成。

10.质量监管制度的转变

由传统的对项目进行的过程监管转变为对构配件制造、模块生产过程的监管。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质量控制节点,在进入下一个环节之前,当前环节必须获得质量认证。模块上贴有电子条形码,实时追踪模块,确保每个构配件都被安装在正确的模块上。一旦构配件装错便会报警。在制造环节,对供应商建立起基于信任的产品监督,供应商可以决定材料的选用,供应商对提供产品的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替代传统的监理对操作过程实行监督的质量监管体制。

11.串行顺序向平行设计和生产的转变

在建筑产品没有转变为模块化的工业建筑产品的时候,所有的活动基本上都是采用串行顺序设计和建造的。而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每一模块在到达现场总装之前已经是完整的或是以集成化组件的形式,且组装接口等构件节点都是设计准备好的,到现场即可装配。构成最终产品的各个模块都是平行设计和生产的,这就大大减少了设计和生产的时间。并且模块是独立的,供应商都是分散而又独立的实体,他们可以投入全部资源来设计和生产出精准并且高质量的模块,在标准化实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提高模块的质量和进行创新。此外随着质量监管体制的改变,模块的质量进一步加强。那么,在生产线终端组装模块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得到大量缩减,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就也就降低了。

12.传统分裂的建造过程向建造过程集成的转变

在复杂的传统建筑产品的生产中,大多数的建造过程是分层级的,它是自下而上的,这主要由于建筑物制造物理上的先后顺序。在现场的建筑物都是先从基础做起,在结构框架全部完成后,再安装上围护体等各种构件。尽管某些的工序是有搭接的,一些工序结束新的工序就开始,但实际上建造过程还是分层进行,产生许多无价值的等候。

工业化住宅在模块分解实现的基础上完全突破了按部就班的建造模式,并且可以通过数字模型、虚拟测试的方式以及可视化的操作软件,建立新的建造流程。

13.业务模式的转变

目前建筑业的行业结构和业务模式,包括采购制度、行业管理、保险和合同要求等,都存在工作集成和信息流障碍,要实现工作集成、信息共享,必须转变传统的行业结构和业务模式。

14.设计策略中央集权的转变

传统建筑设计的设计决策权力和责任大多是自上而下分层划分的,形成中央集权的网络,不利于团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也不符合工业化产品工作集成的要求。因此,中央集权必须向过程型管理转变,避免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15.规模至上向效率为王的模式转变

传统规模至上的模式建立在科技水平低下的生产能力,为使长期平均成本低下的基础上。在逆周期之下,为保持企业弹性,应转变管理思维,在冗长的产业链框架中,通过先进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施工、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降低监管成本、时间成本。

16.品牌价值的转变

工业化住宅产品需要摆脱传统的对项目收益的依赖,增加多元的收入弹性,使得企业管理能力、品牌优势、融资渠道以及工业化体系的综合实力变现。

17.专业分工向技术集成的转变

视角不局限于专业上的集成,及绿色建筑技术在工业化住宅产品中的系统集成方法,重点探索建筑工业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景观生态绿化技术在绿色建筑的系统集成应用上。

18.政府对企业管理的转变

政府设立工程建设标准站,收集企业在执行标准过程中的修改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反馈,提高企业的能动性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说明了政府越来越重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二)工业化住宅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15]。建筑将成为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将成为现实。

建筑工业化,萌芽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于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理论体系,到1931年,帝国大厦落成,令建筑工业化成为最早最震惊的现实。到1968年,日本通产省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Industrialized Housing,也称住宅工业化),利用工业化造房技术迅速完成了战后家园重建工作。建筑工业化的本旨是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制造建筑,它的核心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全过程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这一方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先进、质量可控、生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等,因此,建筑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和非住宅类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现在的工业化与传统相比,应是新型的工业化。因此,为与传统建筑工业化相区别,住建部明确“我们现在倡导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钢结构建筑等,暂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1]

工业化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与潮流,工业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层面上,也不仅仅是材料、设备或构件的革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方法、模式的改变。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在产业的组合和管理方面上也有诸多欠缺,有关工业化建筑产品组织管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仍主要局限于技术层面上。

1.建筑产品及部品的概念

从工业化角度讲,建筑产品(成品)是由建筑部品组合构建而成的,而建筑部品(半成品)是由建筑材料、制品、零配件等原材料组合而成。也就是说产业化的建筑产品可以分解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标准协调的部品,这些部品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制造、调试、修改,并且便于不同的专业化企业进行生产,即“制成一个独立部件的产品,用于完成一种或多种功能”[17]。建筑部品的发展必然将使今后的建设由现场加工生产作业逐步改为大量工厂化生产的部品现场组装作业,从而改变建筑生产面貌。可以说建筑部品的发展是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基础和关键环节。

2.工业化部品的主要特征

部品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其必然具有工业化产品的特征。

1)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设计(www.daowen.com)

工业化部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总是有一定的标准规范部品的种类与系列。只有标准的部品才是工业化部品,各部品的标准化保证了施工安装的高效性[17]

部品的通用化是通过某些使用功能和尺寸相近的部品的标准化,使该部品在纵、横系列产品间通用,从而减少部品的种类和数目,有利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18]

系列化的部品便于住宅建造中的多样化选择,它是工业化住宅部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标准化、通用化的必然结果[17]

2)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

工业化部品必然是工厂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与施工现场手工、半手工建造的建筑产品不同,住宅部品是工厂制作的成品、半成品,只需运至施工现场简单组装就可实现应有功能。规模化的生产降低工业制造的成本,批量化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3.住宅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在《中国建设报》中,对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住宅产业现代化侧重于“链”和“系统”,是基于产业链上的各参与主体、全过程、各环节的资源整合与优化,表征为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分工与合作。而其中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这个全过程、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远远不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它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仅仅是反映了建筑过程中的工业化水平。因此,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其外延要大于新型建筑工业化,二者的交集为住宅工业化,即在住宅建设中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方式[1]

因此,住宅工业化其实就是住宅的生产方式(或者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达到建筑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提高质量、效率、寿命,降低成本、能耗[19]

我国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住宅工业化的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一些大型开发和施工企业正在进行住宅工业发展实践,如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等都在开展住宅工业化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例如,2005年,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万科建成了国内第一栋全预制砼框架体系的工业化住宅1号实验楼;2006年,在学习日本技术的基础上,万科推出V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2号实验楼;2012年,万科在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北侧地块(万汇新城)建成保障房6-05栋楼,这是全国预制装配技术集成最高的工业化住宅。再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探索研制了钢网构架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等。

4.国外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集成建筑(House Integrated)是以专业化大工厂和社会化协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将建筑部件装配集成为终极完善产品的全新建筑体系[20]

住宅集成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通产省提出,后来又提出“住宅部品化”计划,并于1975年进行了通用住宅体系实验。目前全日本共有50多家专门从事住宅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营造企业,还有数千家建筑部品生产商,一栋2~3层的住宅在工地只需2天时间就可以建成,如从设计算起,最快只要40天时间即可完成[20]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已经成熟。在日本,住房主要是由制造业企业而不是建筑施工队来建造的,而且都是由像三菱、住友、大和、丰田、三井等制造业大企业来做。近几十年来,日本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能够像制造汽车一样用工业化模式制造房子,日本制造房子的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房子,就像超市一样,买一套房子就像买一辆汽车,一栋一栋的房子由自己去选择[21]

日本工业化住宅采用钢骨架或木骨架,配以复合墙体和楼板,在生产线上组装成盒子结构。门窗、楼梯间、卫生间、壁橱以及成套厨房设备均同时安装在盒子结构内,住宅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下料、切割、拼装、焊接等工序都是在生产线上自动完成的,而喷刷涂料等工序则由工业机器人负责操作,已建成的成品如日本瑞穗超市[21]

其他如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发了类似的住宅装配体系。其中法国是世界上推行住宅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不通用。到70年代,向以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住宅工业化过渡,大力发展建筑通用体系,目前,法国已发展出25种构造体系[21]

美国的工业化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它是汽车拖车式、用于野营的汽车房屋。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住宅要求面积更大,功能更全,外形更美观。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通过美国政府的提倡,美国的工业化住宅得到了快速发展[22]

5.国内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国内住宅工业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80年,建筑工业化及技术的创建期。房屋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主要实施了“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墙体改革”[23]。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推广大板房住宅。

第二个阶段是1980—1998年,建筑工业化及技术的探索期。随着建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全社会逐渐形成了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建筑建设指导思想,多方面、系列化地进行了产业化生产的住宅技术政策和技术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以及部品技术的系统应用和整体性实践的项目尝试[24]

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以建筑工业化为发展目标,重点转向由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注重节能环保的集成技术应用,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筑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建筑工业化及技术发展方向。

6.国内住宅工业化现状

目前,工业化住宅已初步实现部分部品的工厂化预制,但目前我国的建筑业仍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对集成建筑进行研究,1999年6月动工,9月底完成安装与调试工作,耗时三个月。目前,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采用的PC技术体系是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的工业化率达85%。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墙板构件和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构成结构的竖向承重和水平抗侧力体系,通过整体式连接形成的一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形式。预制构件包括内墙板、外墙板、阳台板、空调板、楼梯板、叠合板、PCF板、女儿墙、框架板、楼梯梁以及休息平台板。

江苏远大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工业化率达65%,引入了德国预制混凝土装配技术和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化生产线。并研发了满足高强度抗震要求的预制装配结构体系,在多高层装配剪力墙住宅结构项目中应用。混凝土预制件产品有双面保温墙板、内隔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

南京万科上坊保障性住房6-05栋是全预制装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工程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主体结构预制率达65.4%,同时建筑内外墙板、厨卫均采用工业化产品,整体装配率达到81.3%。整栋建筑无外模板、无外脚手架、无砌筑、无抹灰,表现为绿色施工,是目前国内已建成全预制装配框架结构高度最高的工业化住宅。混凝土预制件产品有女儿墙、楼梯、阳台全预制、预制叠合楼板。工业化住宅产品采用预制框架钢支撑结构。

由南京万科公司开发建设的南京南站项目的三栋公寓式办公楼按成品房标准设计,配有整体卫浴和厨房,屋顶设有太阳能热水系统,标准层都采用了标准化设计,核心筒和办公单元的布置完全相同,为结构构件标准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体内容有:(1)结构主体竖向构件框架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框架柱;(2)水平楼面梁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梁;(3)楼板采用预制非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4)标准层楼梯采用预制混凝土梯段板;(5)阳台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式阳台;(6)内外填充墙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ALC板);(7)整体式卫生间。

由此看出,在万科开发的工业化住宅项目中,除结构及与其相连的梁等局部建筑部位采用现浇外,其他结构构件柱、梁、楼梯等均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现浇连接。

国内已趋于成熟且在实际项目中运用的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种,即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钢结构体系。

(三)工业化住宅系统的根本属性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根本属性体现在工业化住宅系统的复杂性,这是因为:

1.系统构成要素复杂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关键要素是由住宅产品的研发、住宅产品的制造和装配、住宅售后的社会化服务,以及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由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所要求并对应的管理工作决定。

2.系统综合了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产品特性

工业化住宅系统的主要部品如承重构件、结构围护部件都是工业制品,但是工业化住宅产品目前还很难达到全预制装配式。要实现全预制装配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住宅部件需要在现场制作,兼具建筑业产品特性。工厂制造和现场制造、装配的部品构成工业化住宅系统。因此,工业化住宅产品不是纯粹的制造业产品也不是传统的建筑业产品,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

3.系统分布作业面多元化

工业化住宅的作业面分布在工厂和现场或存在运输等多元空间中。区别于传统作业集成施工现场的产品流动,工业化的生产线相对制造业固定的生产线要更具有流动性。

4.管理系统综合了制造业和建筑产品自身的管理方法

在后面的小节中总结了工业化住宅产品与制造业产品在建造特性上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工业化住宅产品的管理系统不是简单地运用制造业的管理模式,而是借鉴适合工业化住宅产品的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的管理。

(四)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技术优势

住宅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住宅制造业是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住宅主体结构、产品生产模式、工程设计模式、住宅建造模式、劳动模式、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协作模式等实现了工业化变革,体现出的技术优势如下。

结构优势:集建筑结构和围护于一体,加强建筑整体性,杜绝建筑裂缝和渗漏。

规模优势:低成本、高效率、高产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25]

劳动优势:在现场施工环节,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其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源的节约。新的劳动生产方式约可减轻80%的繁重体力劳动、屋外劳动和高空作业劳动,减少劳动力消耗[25]

资源优势:现场施工的机械化、装备化,替代了传统建筑钢筋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极大地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消耗[25]

工期优势:将工厂生产的各预制构件直接运往施工现场吊装,代替了依靠脚手架完成高空作业的传统方式,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实现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可以缩短70%的建设工期[25],以南京万科2号实验楼为例,包括精装修,全部完工约265天,比传统建造模式减少约39%。

节能环保优势: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其必然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工厂生产环节,通过提高钢模具的重复使用率,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并通过循环使用养护水等方式,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在节能环保方面,可回收材料占66%,产生的建筑垃圾比传统模式减少83%,钢筋损耗是传统模式的75%,混凝土损耗是传统模式的66%[26]

成本优势:在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建造成本大大地降低了。

空间优势:根据业主的需求,空间灵活多变。在支撑体、填充体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结构选型,减少或避免套内承重墙体的出现,并使用工业化生产的易于拆卸的内隔墙系统来分割套内空间,实现套内可以随着生活习惯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居室布局。

设计优势:易于实现标准化设计,几天就可出住宅装配建造图,且涵盖备料表、下料明细、施工工法、设备、机具明细等,实现工业装配化设计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功能优势:传统现代化的定义除了具备居住功能外,有水、电就可以了。现代化装配式住宅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节能、隔声、抗火、抗震、外观、厨房以及改建优势。

前期优势:专业化、一体化的研发、生产、装配、协作、管理。从最初的设计直至工地开工的全部实施(包括审查)流程所需时间短。

现场优势:实现工地车间化,实现人、机、料的高度统一,无大量现场临建,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管理优势:把住宅的工程设计、制造、审批、建设过程纳入大工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建设流程,变工程施工管理为工程调度管理,极大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5]

质量优势: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模具、设备更加先进,制作的可控制性更强,每一件出厂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质量,以万科2号实验楼为例,外墙、门窗渗漏水0.01%,表面平整度偏差小于0.1%。

整合优势:目前已有并从国外引入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装备,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聚合优势:形成以住宅主体结构工业化为核心的聚合效应,聚合住宅基础工程、外墙及屋面保温、防水、装饰工程、室内装饰工程、家用电器工程的专业化配套团队,建立强大的住宅产业联盟,以最小的消耗供应最具保障的住宅成品[25]

品牌优势:工业化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兼具商业价值。

发展优势:在中国,工业化程度应该比日本和北美等国家应用程度更大,面更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