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关系图总体来看,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⑦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1-2法约尔桥④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法约尔认为,企业对管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诸多的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被运用去指导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关系图

总体来看,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科学管理是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理论。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也就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管理。具体来看,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1)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罗(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包括: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很大,其方法是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时间记录下来,并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能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据此制订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所谓第一流的工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工人的能力最适合他所从事的工作;二是该工人从内心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要根据人的不同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适宜的工作岗位,使之成为第一流的工人。对那些不适合所从事工作的工人,应加以培训,使之适合工作需要,或把他们重新安排到其他适宜的工作岗位上去。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③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现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运用标准操作方法,而且所使用的工具、机器和原材料以及作业环境都应实现标准化。泰罗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作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搭配,以及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标准化了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制订是企业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泰罗正是通过推行标准化,使当时伯利恒钢铁公司的铲运工由平均每天铲运生铁16吨增加到59吨,每吨操作成本由7.2美分降至3.3美分,工人工资由每天1.15美元增加到1.85美元。

④在制订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劳动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追求的是高工资,资本家追求的是高利润,如果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不仅工人可以增加工资,而且资本家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泰罗认为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对抗为相互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⑥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将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转变为科学工作方法。泰罗有意识地把以前由工人承担的工作分成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由不同的职能工长,按照计划部门制订的方法和指令,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带领工人负责执行。

⑦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提出例外原则,是泰罗的又一重大贡献,其目的是解决总经理的职责权限问题。他认为,在设置了计划部门和执行部门后,总经理应避免处理工作中的细小问题,而只有“例外”情况和问题才由自己处理。

⑧实行职能工长制。泰罗认为,为了使工长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把管理工作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这种做法使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指挥,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但这种思想为后来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841—1925)出生于法国,是欧洲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人物。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在各类企业中,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人员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上升。

②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计划不周常常是企业衰败的起因。企业中的组织包括人力和物力的组织。在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资源后,人员只有通过合理组织,才能够完成他们所承担的任务。组织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指挥,即把任务分配给各类领导人员,使他们都承担相应的职责。协调与控制,就是要统一、调节、规范所有的活动,防止和纠正工作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偏差。

③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法约尔提出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等。

知识拓展

法约尔桥

法约尔桥又名“法约尔跳板”原理,意指在层级划分严格的组织中,为提高办事效率,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部门遇到只有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先自行商量、自行解决,只有协商不成时才报请上级部门解决。图1-2中,A代表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按照组织系统,F与P之间发生了必须两者协议才能解决的问题,F必须将问题向E报告,E再报告D,如此层层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到达P,然后P将研讨意见向O报告,层层上报到A,再经过B、C……最后回到F。这样往返一趟,既费时又误事,所以法约尔提出作一“跳板”,使F与P之间可以直接商议解决问题,再分头上报。

图1-2 法约尔桥(www.daowen.com)

④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法约尔认为,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而当时缺少管理教育的原因,是因为缺少管理理论。因此,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使管理教育起到技术教育那样的作用。

(3)韦伯及其科层组织理论。韦伯(1864—1920)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等书。韦伯认为,与历史上的其他组织类型相比,科层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其科层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①权力论。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他认为,古往今来,组织赖以建立的权力有三种形态:一是传统型权力,二是个人魅力型权力,三是法理型权力。韦伯认为,以传统型权力或个人型魅力为基础建立的组织不是科学的;理想的组织即科层组织,只有建立在法理型权力基础上,这种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就比其他组织都优越。

②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韦伯认为,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是依照下述规则来建立和组织运行的:第一,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第二,执行这种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能加以控制地采用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限制;第三,对于正常而继续地履行职责来行使相应的权力的方法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佣。按照这三个原则,便可在国家管理领域构建一种官僚(科层)组织体系的机关,在私营经济领域建立一种科层组织体系的企业。

2.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推行,一方面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工人消极怠工、罢工事件时有出现,劳资关系日益紧张。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单纯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促使人们对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探寻。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1)人际关系学说。

20世纪2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员工是“社会人”,在工作中会受到社会和心理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取决于员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以他们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等多部论著为基础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行为科学理论。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由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参加的跨学科会议,讨论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会议给这门综合性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1953年,芝加哥大学成立了行为科学研究所。行为科学理论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将人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尽可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不同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产率。另一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又进而对满足员工需要的效果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员工的需要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情绪,但激励因素才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则创立了成就需要理论,对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力的推断,认为成就需要是导致国家、企业取得高绩效的主要动力。

人性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认为在管理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设,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在管理中强调管束和强制;Y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主张出现问题时多从管理本身去寻找妨碍员工发挥积极性的因素。1970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莫尔斯和洛什又提出一种新的超Y理论。超Y理论基于沙因提出的“复杂人”人性假定,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

群体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勒温详尽地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的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和行为分类等。而另一个对群体行为理论颇有影响的人是美国的布雷德福,他主要通过对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必须更加明确组织成员在团体组织中的地位和责任,使之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④领导方法理论。它侧重于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强调在从以领导为中心到以员工为中心的方式中,存在多种连续性、统一性的领导方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人和物的状况及当前和未来的利益具体选择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布莱克和穆顿则用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表示了主管人员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和对员工的关心程度,指出企业领导不应采用极端的领导方式,必须把工作任务和对职工的关心体贴结合起来,采用综合的领导方式。

3.第三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和组织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现代管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多种管理理论学派,被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1961年,孔茨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划分出了当时的6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指出丛林变得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其中的部分代表性学派及其理论包括:

(1)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茨和奥唐奈。管理过程学派强调对管理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其基本研究方法是:首先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管理的职能,其次对管理职能逐项进行研究,从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的基本规律,以便详细分析这些管理职能。他们认为,从实践中概括出的管理规律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发挥说明和启示作用。

(2)经验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经验主义学派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经验主义学派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3)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巴纳德,他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所著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a.提出了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的观点。b.分析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内的信息交流。c.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认为权威的存在,必须以下级的接受为前提。d.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得到必要的个人努力,规定组织目标等。

(4)决策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西蒙和马奇,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组织》和《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以其对决策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荣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a.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b.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即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c.提出了决策的准则。只有“令人满意”的标准,才是更合理、更可行的准则,而并非最优化。d.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作用。他们认为,决策应尽可能地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预测这些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根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对这些结果作出全面比较。e.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根据决策所给的条件不同,他们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系统理论和管理》是他们的代表作。其主要贡献是:a.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b.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投入——产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资源依次经过一定的流程,达到组织设计的目标。

(6)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菲德勒等,代表著作有《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等。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思想是: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方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对管理中的各种可变因素,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考察,它们是:a.组织的规模。b.组织中人员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程度。c.组织成员的技巧、能力、志向、兴趣以及个人性格。d.目标一致性。e.决策层次的高低。f.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权变理论产生之初,受到双方一些管理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光明的前景,是解决在环境动荡不定情况下进行管理的一种好方法,也有人预测它可能使管理理论“走出丛林之路”。

(7)管理科学学派:其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以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的研究向科学组织研究扩展,同时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成果,形成一种现代的组织管理学。管理科学原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a.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投入获得总体的最多产出。b.借助数学模型求得最优实施方案,使各项活动效果定量化。c.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活动。d.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布莱克特、丹齐克丘奇曼等人。主要观点是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把管理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并求解,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