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常氏是晋中富商。徐珂《清稗类钞》称常氏有资产数百十万两。
该族原是山西太行县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常仲林迁居榆次县车辋村刘家寨。常氏家族本不富裕,由仲林一世起到八世常威时,家中方有资本积累,由此可见,常氏是白手起家,其起家之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
常氏发迹始于经商,其经商则在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及本省大同、繁山寺等处。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消费者要求也不断变化,故商业活动必须灵活机动,善于发现顾客最需要的货源,才能达到购销两旺。如旅蒙商经历二百余年长久不衰,其中有一条经验就是货源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
常氏也正是因为深谙此道,才能由白手起家到拥有百万资产。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喜饮砖茶,常氏便自设茶庄进行砖茶的加工,满足牧民需要。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的斜纹布,常氏便大量组织货源,满足供应,并将布料按照蒙古牧民的习惯,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选购。蒙靴、马毡、木桶和奶茶茶壶等是蒙古牧民和喇嘛生活中的必需品,常氏便按照牧民和喇嘛的习惯要求,专门加工订做。
因此,蒙古牧民只要见是常氏记商品,就争相购买。
蒙古牧民过的是游牧生活,居住点不固定,居民皆分散而居。常氏便采用流动贸易形式,组成骆驼商队,深入到蒙古牧民居住的帐篷中去做买卖,对蒙古牧民,非常方便。蒙古牧区货币经济不发达,常氏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赊销方式,甚至到期也不收取现金,而以牧民的羊、马、牛、驼和畜产品、皮张等折价偿还。
常氏商号货源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机动,从而在蒙古草原的经商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常氏的灵活机动还展现在不光作大生意,有时微薄的利润也做。他们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坚持薄利多销,其所售物品从不缺斤短两、不掺假图利。
于是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销、加快资金周转的效果。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还总结了许多薄利多销的经验,并归纳为营销商谚,如:“买卖争毫厘”;“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等,
在当时常氏的驼运队,骆驼数以万峰计,售货的流动“房子”,能走遍内外蒙古的所有牧场。
谁能与它争利
常氏能在这个繁荣异常的边贸宝地立住了脚,而且很快发达起来,实属不易。
常氏家族不仅在北方商号林立,在南方的商号也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这种南北共荣景象的促成,其中还有一段趣味盎然的故事呢。
常氏八世常威共有四子,即为常氏九世。他们分别是常万记、常万旺、常万达和常万杞。在四个儿子中,万达和万杞更善于经商。
万达刚二十岁左右,也就是说在弱冠之际,就放弃了科举仕途之路,从事商务。虽然其仍年少,然而商业上的事,无论大小,其均能举重若轻。万达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摒弃区分,处理问题甚是老成持重,因此他一直被老辈所器重。
万达人到中年之际,在商海中已是身经百战,阅历更是丰富,对业务的处理更是热练精细,一切运筹帷幄,克壮其猷,家业也越来越兴隆。
常氏九世万杞一心只读圣贤书,年未弱冠,读书家塾,用力甚勤而且非常刻苦,时人都很赞许他的才能。然而不久,家中因有变故,生活境况渐窘迫,于是其母不得不劝其弃学从商。万杞听从母亲的话北上经商,靠先祖留下的资金起家,因他精敏勤恳,经营二十年之后,家资越来越丰盈。
常氏九世皆有所成之后,一日兄弟们齐聚一起,共同商议家族大业日后的发展前景。
常万杞和常万达起初静而不语,随后万杞笑问其兄万达道:“三哥,咱们常氏家族日后如何拓展大业,你可有良策?”
万达笑道:“倒是有一策,但较之贤弟之策想为下策,因此,贤弟还是先吐为快的好。”
万杞击掌大笑道:
“好,小弟不才,要先吐为快了,不过,如若所言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兄长不吝赐教。”
各位兄长笑道:“贤弟,不必有所顾虑,赶快说吧!”
万杞道:“小弟遵命。”
随即便将其意欲何为娓娓道来:“小弟观天下之商业,北方有稳定的商业基础和政治优势,在此地经商,利稳且风险较小;而此刻南方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可谓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也应是‘巨贾’崛起之地。因此,我认为咱们常氏家族的商业应南北并举,同步发展,如此,其前途不可限量啊!不知各位兄长意下如何?”
其兄万达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道:“英雄所见略同。”
其余两位长兄也拍掌大笑,面露跃跃欲试之色。
于是不久之后,常氏家族便“分居”了,添房盖院;分为“南常”,“北常”。“南常”以万杞为代表,为“世荣堂”;“北常”以万达为代表,为“进利常”。
常氏资力日益雄厚,又有善于经营的人才,所以“北常”、“南常”的发展十分迅捷。
北常从乾隆年间始,就以大德玉商号名义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雪风、犯险阻。以其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至哈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圣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
北常随着其业务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常氏于道光六年(1826)又新设大升玉商号;道光二十年(1840)又增设大泉玉商号;同治五年(1866)增设大美玉商号;光绪五年(1879)增设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的“玉”字连号。此外,独慎玉商号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汾阳路履仁先生有一次到恰克图,临回前决定买一些纪念品回去。他便找了一位当地的居民询问道:
“买东西最好到哪儿买呀?”
当地居民回答他说:(www.daowen.com)
“买卖城内有一东西向横街和三条南北巷子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尔巷有常家的独慎玉,那里所需之物应有尽有。”
由此可见,北常商号其规模之大,正如《山西外贸志》所说:“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一五○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晋省的外贸世家。”
据《汉口山陕会馆志》称,光绪八年(1882)“北常”的商号有如下十二家: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三和源、大通玉、大顺玉、泰和玉、独慎玉。其中有十家带“玉”字的商号最为著名,号称“十大玉”。“南常”的商号名称都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常氏家族资产一代胜过一代,人才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常氏十世常怀愉乃万达之子,少时读书家塾,不仅聪颖异常而且总有出奇不意的奇思妙想。年长以后继承父辈产业,历经艰辛,大有所成。
经过几年的历练,常怀愉更是钦佩前辈们的经商谋略。他深知做生意要注意市场行情,所以他的作法总是灵活机动。同时,怀愉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商人首先要学会做人。商家一定要做到以义为重,利次之。义就是要让利于人,要讲信义,事实上,怀愉也确实做到了。
常怀愉购货、订货有一套独到的办法。凡买大宗货,合价三百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其共事。常怀愉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他,由于他处事谨慎,而且总能独辟蹊径。所以他的一些经商谋略和行方式为当时的世人纷纷效法。
常怀愉的做法正是商人谋略、人格素质综合的产物,这也使得常家财源更旺。他的这种经营谋略,常氏家族也始终坚持,直到后来仍是如此。常怀愉,不仅善于经商,其为人的道德更是值得称赞。
关于常怀愉的传说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常氏家族财务虽然有会计专管,但常怀愉时常来亲自核查,所以财务很少出错。有一次,常怀愉因有事外出,数月未归。没成想帐目上竟真出了点小问题。
会计算来算去,帐目上竟缺了一笔数日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银子,算来算去也找不出差错,他甚是害怕,也不敢言语,便自己拿银子垫上了。
不久,常怀愉回来之后,核对财务时,总觉多出一些。他料想可能是会计少给了客户的银两。于是不动声色地把会计叫到跟前。
随后,怀愉问道:“你说做生意应不应该讲求诚信呢?”
会计连连点头答道:“应该,应该,绝对该讲诚信。”怀愉又道:“为何应该?”
会计答道:“诚而有信,才能使交易来往久长,此乃做人之根本亦是生财之道。”
怀愉这才切入正题,说道:“你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还克扣客户银两?”
会计听东家所言,不由大惊失色,以为怀愉己知此事,于是唯唯诺诺道出隐情。
怀愉听后大笑道:“原来如此,必是帐目输入有误,把帐本拿来核实一下。”
待仔细审察核对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帐目上重记了一笔款,找出原因,并明白其中的因由之后,怀愉亲自把银子还给会计,并戏言道:
“下次再出错,我可要装胡涂啦!”
会计对东家之举,甚为感动。自此工作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常氏自经商家境富裕之后,便注意让子弟读书学儒,所以常氏虽由商起家,但传至十世时,已有“世兼儒贾为业”之称。
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常氏家族入贡第一人。此后就延绵不断,到清末达七十八人。
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常氏十三、十四两世,有四人入贡、五人中举、一人成为进士,集常氏一时科举之盛。
清末废科举、立学校,到一九二一年,从十四世到十六世间,有四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十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在榆次家族中首屈一指。
由于常氏重视教育,家族中培育出了许多对经史和书法绘画有较深造诣者。
据《常氏家乘》载:常氏十二世常炳仿柳少师书:常佶双钩字时称无双;常怿工画山水及虎、马、蝴蝶等小品;常憬尤工欧阳体;常惺善诗。十三世常维梁楷工柳少师书:常立君既富藏书,且研究考订之学,晚学颜鲁公书;常立爱藏书甚寥,研读史学、理学,而且懂数学:常立屏邃于史学,书法则工颜真卿、董华亭诸家;常立方嗜史籍,为清副榜举人:常维丰工书善画。
常氏子弟中有几位在省内外政界、文化界均颇有影响,例如,十三世常立教,于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第五十三名举人,赴京会试,曾参与康梁变法的公车上书,在故宫陈列的黄榜上有名,是常氏家族中第一位科举成名的人物。
十四世常麟书,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考中第五十一名举人,由翁同和推荐,入国子监南学深造七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会试,中第二百一十九名贡生,殿试取第八十七名进士,派往户部任度支部主事,因丁忧未就。曾任常氏笃初学校教务、榆次风鸣学堂堂长,创办榆次速成师范学校,自任校长兼总教务。
民国初年移居省城太原,历任山西大学、商专、一中等校语文教师。毕业从事教育工作,有《诗经述义》、《礼记易简录》等十多种著作。
十四世常旭春,自幼聪慧才高,童试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第二十四名举人,一九一二年选任山西国民公会副会长,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七年出任保晋公司总经理。书法先学魏碑,后宗李北海,所书笔力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为名书法家。
常氏十六世常乃德,北京高等师范史地科毕业,后赴日,归国后历任燕京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主要有《中国民族小史》、《中国史鸟瞰》、《中国财政制度史》、《社会科学通论》等。
常氏家族作为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封建性商人,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常氏家族一直把匡扶正义,兼济天下作为己任。
常氏家族弃“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进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由于他们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思想精神融入商界,才造就了常氏商业之繁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