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西富商李明性:笃厚仁德的商业传奇

山西富商李明性:笃厚仁德的商业传奇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山西商人——李明性,便具备了山西商人的很多优点。他不仅善于经商理财,而且笃厚仁德,真不愧是山西商人。李明性,字复本,别号沃阳,山西曲沃县人,生于明正德元年,卒于万历十年,是明代山西曲沃的富商。李明性的祖先李源,曾经是金代进士。李让生三子,长子明善是河南宜阳县丞,次子早逝,李明性是第三子。一日其父李让问他:“吾儿明性,你有何志向啊?”

山西富商李明性:笃厚仁德的商业传奇

山西商人走西口、闯全国,义无反顾的出发,凭着这股干劲,再加上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所以山西商人总会获得全方位的成功。

即使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质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十分令人钦佩:

首先,即使在社会定位序列是士、农、工、商的封建社会,山西人也能坦然从商,山西商人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朴实,没有丝毫矫情。

其次,山西商人目光远大,不仅目光敏锐而且懂得随机应变。

再次,山西商人很讲究信义。山西人机智而不小心眼,不愿意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弃义,这才是真正的大商人。

此外,山西人严于管理,从历史上看,他们制订和执行的许多规则正是他们的事业立百年而不衰的秘诀所在。

为什么要作上述这番表白呢?

因为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山西商人——李明性,便具备了山西商人的很多优点。他不仅善于经商理财,而且笃厚仁德,真不愧是山西商人。

李明性,字复本,别号沃阳,山西曲沃县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卒于万历十年(1582),是明代山西曲沃的富商。

李明性的祖先李源,曾经是金代进士。五传至李善,善生李庭芳,庭芳生李玫,玫生李让。李让生三子,长子明善是河南宜阳县丞,次子早逝,李明性是第三子。

李明性生性忠厚,自小就很懂事,更难得是他从不与人争一日之长短,小小年纪时胸怀就十分宽广,正因如此,明性自小就备受兄长和父母的喜爱。

李明性生于官宦世家,又备受庞爱,所以自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少年时代便是意气风发、倜傥有志。一日其父李让问他:“吾儿明性,你有何志向啊?”

明性正色答道:“读圣贤书,问天下事。”

李让甚喜又问;“何故?”

明性振振有词道:“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仁人志士,吾虽不及万一,但也会牢记‘以家国’之古训。”

李让闻听儿子的答言,不由暗自感叹道:“有明性这样的儿子,吾生足矣!”

可见,李明性虽是富家子弟,但他并没因眼前的安逸生活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自小就胸怀大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心只读圣贤书并想成就一番大业的李明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中途辍学。

本来像他这等身世的人是不该有此遭遇的。然而,由于李明性的长兄,不善于治理生计,父亲又乐善好施,原本殷实的家境日渐拮据。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李明性,不得已半途辍学。

李明性的父亲对此事深感愧疚,对他叹道:“儿呀,是愚父毁了你的志向,误了你的前程啊!”

李明性不以为然,并面带感激之情说道:“父亲此言差矣!”

李父见儿子毫无抱怨之意,心中暗想:可能是儿子怕自己伤心难过,出于孝道,所以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的。李让看了一眼儿子,说道:“你不用安慰我,为父对不住你。”然后,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感叹道:“此乃为父一生的遗憾啊!”

李明性连忙解释道:“父亲,孩儿这样说,并非以此为托词来安慰父亲,而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儿之所以这样说,是有理由的;

其一、父亲乐善好施,诚恳仗义于乡邻,是在以身作则教导孩儿应心怀仁德、宽厚待人,这是孩儿终身都享用不尽的财富啊!

其二、好男儿志在四方,仕途之路虽好,但也艰险,不走也罢,只要时刻不忘“家国”,作为平民也无不可,此乃‘心中有佛在,处处皆可修,也。

其三、若不是父亲,哪会有今日之孩儿,儿之躯受之父母也,养育之恩,终身难报。”

其父李让听罢此言,甚是感动,随即拍了拍明性的头,心中感觉愧对儿子,不由伤感而老泪纵横。

李明性自小就进私孰读书,没有从事过农耕事务,所以对此几乎是一窍不通,而且就当地的地理环境来看,土狭人满。李明性不由叹道:“身为七尺男儿,虽然力不能耕,但也不能总是靠父、兄生活。”于是立志携带资本外出经商。

李明性经商,一直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他去的这些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往往靠徒步行走,寒来暑往,非常辛苦。

当时和他一起经商的人大多受不了这种辛苦,转战它处,并劝他一起走,但李明性以他那水滴石穿的精神始终坚持着,因为他始终坚信“事在人为,成事在人”这一信条,而且这一带虽然辛苦却暗藏商机,有利可图。

一次他在途中,见沿途玉米表面上看茎高穗大,但茎内多生有害虫,便大量购玉米。这一年,许多粮商看见玉米生长良好,丰收在望,都极力地脱手陈粮,所以他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玉米。结果,秋收后玉米因遭虫害,大幅度减产,价格飞涨,李明性即大大赚了一笔。

李明性研究各个地区在贸易上的强项和弱项,潜力和障碍,然后像下一盘棋一样,把它一一走通。

李明性发现由于边地关塞险阻、挽负艰难等原因,使得其米价大大高于内地,而且他还了解到,由于边塞各地道路远近,自然条件差异,发放俸银有差,由此,各地购买米粮的价格亦有所不同。不仅如此,李明性还根据其经商的经验了解到不同季节粮价存在差异:粮熟季节,米价较低,而初春二三月时,往往米价较贵。

物价的悬殊是产生商业利润的主要因素,其价格差的大部分(扣除运费)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落入了商人私囊。因此,李明性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充分利用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赚取高额利润。

由于李明性为人精明,很善于经商,又能根据市场变化,价格高低,取舍购销货物,仅几年时间,他就大获成功,成了山西有名的富商,昔日与其一起经商的朋友都很敬佩他。

李明性经商成功,一半因为他精明,另一半与他重视德行,总是为他人着想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他富有之后,更是时时处处把别人放在前头考虑,这大概是山西商人的一贯作风吧!

虽然李明性富有了,但如若到艰苦之地,他仍孤身一人,连一个随身仆从都不带。其妻梁氏既心疼他,却又不敢多言,因为她完全相信自己的丈夫,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合乎情理的。但每见丈夫归来时,虽笑容满面却难掩路途的疲惫,便于心不忍。

一次她忍不住问丈夫;“夫君每次出入艰险之地,反倒不带一奴一仆,不知何故?”

明性笑而答道:“贤妻关心我,我十分感激,正因如此,我更不能带一奴一仆呀,我所往之地,交通很不便利,往往靠徒步行走,夏天头顶烈日,冬天迎着寒风,一走就是数千里,路途艰辛,这种辛苦不是常人能忍受的,我有妻子关心,他们也有亲人牵挂,况且他们都是家中柱石,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叫他们家人怎么生活?我也会终身不安的,”其妻梁氏低泣不李家仆人知道此事后,都甚是感动,后来每次李明性出入艰险之地时,都有仆人诚恳请求,拼死也要相随。李明性也只得应允,但所付酬劳总要加上好几倍。因此,李明性的笃厚仁德广为天下称道,也正是因为他笃厚仁德的名声,人们都纷纷争相与其做生意,所以他的生意越来越兴旺,生意的兴旺,使他的名声也越来越显赫。(www.daowen.com)

李明性并没因自己的富有、名声的显赫,而傲视他人,相反的,他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

李明性为人笃厚,不仅十分孝敬父母,与兄长和睦相处,与友人乡邻相处更是诚恳仗义。

李明性在乡邻亲友经济发生困难时,常常主动提供帮助,惟恐失于照应。有一次,李明性出门在外,恰巧这时,李明性一孩时好友,不幸吃了官司,总要疏通打点,需要一大笔银子,到李家借钱,见李明性没在家,于是稍坐一会儿没有言明来意便匆匆沮丧而归。

不久,李明性知道此事后,又急又愧,连忙登门拜访,并主动借给他银子。当得知好友是被冤枉之后,又到官府为其讨公道,好友感激涕零,李明性只是笑道:“应该的,应该的。”

还有一次,生意上的一个朋友,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向他借了一大笔银两,但后来,因为经营失误,几近破产,还借款当然是不可能了,李明性为了照对方的自尊心(生意人很爱面子的),就让他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箩筐,然后将债券交还对方,并哈哈一笑算作了事。

自此后,李明性在商业圈内的名声更为显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商人都慕名而来,主动找他做生意,所以他所经营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他的财富亦随着生意规模的增大而水涨船高。

有的人卖给李明性田宅时,故意抬价。当别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他时,李明性却说:“我知道,但我不计较这些。因他家中老母病重,生活困难,急着用钱,也是迫不得已,价高点也在情理之中。”

李明性常常惋惜自己的学业半途而废,后来,李明性捐资在家乡办了一所学校,一是借此了却自己的心愿:二是让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人。

李明性对于子弟读书要求很严。他对诸葛亮的《诫子书》甚是推崇,并让儿孙们熟读背诵,还借此告诉子孙们静心而学和俭朴养德的重要性,同时,告诫儿孙们不要脱离社会现实而学,要学以致用,男儿应当以匡扶天下社稷为己任。

后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负其所望皆考中了举人。

李明性既仁德笃厚,又嫉恶如仇,对其族中人甚是严厉。

有一次,李明性听说族中某人放高利贷,他勃然大怒,把那人召来当面严厉责备,并当场撕毁其券,还责令其必需到所贷之人家诚恳请罪。因此宽厚仁德又不失严厉的李明性,很受族中弟子敬畏,族中子弟的言行都没有敢骄横拔扈的。

然而,李明性对一些误入岐途的少年却并不严厉斥责,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去谆谆劝导,使其浪子回头,步入正途。

一次,同乡一个少年偷了他放钱的小簟子,他隐而未言。不久,这少年知道事己败露,十分害怕,便连夜到他家求饶。少年到时,李明性刚欲就寝,管家见是偷簟之少年,便不让其进,并不分青红皂白狠狠训斥了少年一顿。

少年羞愧难当,心中又甚是害怕,连忙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正在这时,李明性走了出来,他满脸慈祥并无怒气,明性走到少年跟前将其扶起,说道:“随我来。”于是少年忐忑不安地跟着李明性走到书房

走进书房,李明性问少年道:“你为什么要行偷盗之事呢?像你这个年龄,应该正是读书的时候呀,想必这不是你的本性,要是有什么难处,尽管说出来,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来帮你解决。”

少年大气也不敢喘,瑟瑟道:“吾家境贫寒,故尔不能读书,又时常贪图小利,所以……”

李明性没等他说完,便打断他的话说道:“穷当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才是男儿本色。”

少年无语。明性又道:“想当年,我和你现在年龄相仿无几时,家道败落、半途辍学,处境也甚是艰难,然堂堂七尺男儿,人穷志不能穷,天下之大,只要相信事在人为,凭着一双手一身正气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此时少年早已泣不成声,李明性走到少年跟前拍着少年的肩膀说道:“有何难处,只要你说出来,我定鼎力相助。”

少年扑通跪倒在地,不停地打自己耳光,并连连说:“我知错了,我知错了……”

明性微笑着扶起少年,正色道:“你想读书吗?”

少年闻听读书二字,猛地抬起头,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想了,只是我家太穷了,哪有钱供我读书呀?”

李明性见少年对读书很感兴趣,不由心里暗喜,突然又想起自己当年辍学时的心情,沉思了片刻,好象是在回忆往事,然后说:“从明天开始,我资助你读书,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改过自新。”

少年有点不敢相信,用一种带有疑虑的眼光问道:“真的吗?”

李明性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道:“当然是真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来找我。”少年跪谢后才离去。

后来,其它行为不好的少年听说此事后,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都有所反省和收敛。

李明性经常资助一些家境贫困的孩子读书求学。其中很多人通过科试步入了仕途。他们步入仕途后,不忘李明性当初的救助,均和其保持往来。人们常说“朝里有人好办事”,李明性的事业也因此如虎添翼、蒸蒸日上。

李明性关心子孙的未来,但他性情豁达,从不迷信阴阳之说。因此他不相信神鬼风水之说,而是始终奉行“事在人为”的信条。

李明性之妻梁氏贤淑才德样样兼备,只是身体向来比较虚弱,但对李明性的生活起居照顾的细致周详,所以李明性夫妻感情甚是深厚。其妻怕自己早走后,明性会感到孤独,便劝他纳妾,但李明性总是婉言拒绝。

梁氏亡后,李明性将梁氏坟墓筑在给他留的墓穴之右,阴阳家看后说;“这对李家的后代不利。除非再娶一妻日后安葬其左,或是易穴他处。”李明性感叹道:“我与亡妻的感情甚深,无人可以替代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再续妻妾之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阴阳家还想说服他,便劝道:“可是后代子孙是家族的血脉,他们的前程远远重于一个死去的人呀!”

李明性正色道:“子孙其前程的好与坏,要看他们德行厚薄,与墓的筑地有何干系?历代王侯将相小心谨慎择其所葬之地,其后代现在又如何?一介平民不择地而葬者,其后代成王成侯的又当如何解释?”

阴阳家无言以对,只得任其行事。

李明性不听信阴阳之说,仍按原挖墓穴安葬梁氏,人们都佩服他过人的见识和其对梁氏的深情厚义。

由此可见,李明性之所以经商成功,和他为人精明,主张事在人为和重视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他那水滴石穿的精神及其成事在人的信念给现代的经商者留下了享用不尽的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