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位于榆林城区东北30公里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属典型风沙草滩区,村域面积37.3平方公里,耕地5889亩,辖13个村民小组,812户2345人,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0元。
2017年8月至10月,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白舍牛滩村进行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短短两个多月村上召开了67次会议,主要研究怎么改。在一次次的会上,我们村干部也了解了村民的心思(想要富起来)。当时,我考虑只设定宅基地股、林地股,但太复杂。按照1998年二轮承包土地到现在,1998年种20亩土地现在可能种到30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村委会几经商量决定按照1998年确定的地算最公平。因此,在这次产权制度改革中,我们全村均按照1998年每家每户所承包的土地核算,以当时每2.76分地为基数折50股(为5000元),这样耕地设股问题就解决了,但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村民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如果1998年我有10亩地,到现在有20亩地,但多出来的10亩地,也是我在之后的多少年里辛苦劳作、用机械推平的耕地,等于我在多出来的10亩地上也投入了资本。可村民们又说:例如上述这些人多占的10亩地,多少年来一直是白占村上的地,收入一分钱也没给村上,支出当然应该自己出。我也给群众解释说:“1998年承包时,群众拥有的只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所有权还是属于村集体所有的。”所以,当时绝大部分村民还是同意按照1998年确定的地来算股份。
林地我们村更是不平衡,原来谁种谁有,以前人们种的都是沙柳,基本不值钱,但把村里的地占为己有,群众有意见说:地上的植被虽然是个人的,但地是国家的。为这事村民与村民之间也是争吵不休。最后,我们的老书记(杜永强)带头先把自己的林地流转到村集体,其他党员也学着老书记把类似于那样的地都流转到村集体,村民们之间的矛盾也自然解决了。接着,国家正好有条铁路经过我们村上,要占用全村200多亩的地(其中占用我的十几亩地、村民王兵的七八亩),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占一亩地国家给补偿4.3万元。这件事上问题也很多,群众认为要按照之前村上的规定补偿费谁种谁有,不能归集体,但村“两委”一班人认为土地已经入股合作社,补偿费也应归集体所有。在这种争议下,我和王兵从大局考虑,带头放弃各自的补偿费交归集体所有,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利益。这件事后,全村群众不管在土地还是在林地上就再也没有矛盾了。
白舍牛滩村严格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方案,全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将2948万元总资产科学配置,其中人口股设50%(以荒地、林地、宅基地、五荒地折股共1474万元)、耕地股25%(每2.76亩折50股为5000元)、资金股设20%(589 600元)、公益股设5%(村委会办公设施),所有股份量化到人,从根本上确立了分配制度,解决了“阄阄地”的矛盾,盘活了村集体发展资金,消除了外出人口对家乡资产的后顾之忧,村民把自己的耕地、五荒地、宅基地全部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形成了有适量规模、抱团发展的新模式。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5天)全村入股5 896 000元。2017年12月,合作社按股份分红2 984 000元,全部顺利兑现。(www.daowen.com)
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们成立了发展规划部、采购供应部、农业生产部、建筑工程部、文化旅游部、后勤保障部等相应部门。聘请国内一流策划设计团队对全村进行了田园综合体规划,向耕地要增产,向沙漠要效益,以长期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对全村600多亩耕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原来368块耕地整理成81块,引进经济作物1000亩,让有能力会管理的人与合作社承包。把原来483家养殖场合并为20家,使全村的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增加水产养殖水面1043亩、旅游水面418亩。新建蔬菜大棚93座,建成开心农场、油菜花海、高粱迷宫、望月台、休闲垂钓、划船、烧烤、滑沙、舞牛桥等设施娱乐项目。汽车越野赛道、千亩花海、村史馆等正在修建,我们以产业带动全村域旅游,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看到了全村发展的希望,增加了全村的凝聚力、向心力。
白舍牛滩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所以没有太大的矛盾,是因为村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全村发展的希望。产权制度改革,我们村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果:一是确立了新的分配制度;二是壮大了集体经济;三是消除了撂荒地,解除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在这一点上,开始我们就要求村干部、党员不能有一点私心,党员必须带头,不论在什么事上,要能带动周围的人);四是为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发展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础。
口述人王兆祥:曾任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