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形态特点分析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形态特点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我国已有的其他城市群相比,丝绸之路城市群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源流久远,历史辉煌,并呈现出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特点,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内主体,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以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战略腹地。就此而言,在中国城市群的大家族中,丝绸之路城市群仍属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形态特点分析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与我国已有的其他城市群相比,丝绸之路城市群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源流久远,历史辉煌,并呈现出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特点,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条以交通为主要依托的跨国经济带,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国。它横跨欧亚大陆,在古代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桥梁,在当代成为推进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长廊。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内主体,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以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战略腹地。就境内部分而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包括26个城市,在今天分属于22个地级市或自治州(3),涉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6省份,同时涉及已有的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带、天山北坡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再加上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城市间隔较大、交通不便以及城市布局比较松散、内部联系较弱等原因,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在机制上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那样紧凑和集中,呈现出一种多区域融合、“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城市群形态。

丝绸之路作为历经千年的人类大型文化遗产,既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城市的兴衰消长,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渗透融合,积淀了丰富和多样性的地域文化。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省份新疆为例,就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47个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城市洛阳为例,作为汉唐两个时代的都城或陪都,历史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市、县级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6处。先后有伏羲氏、周公旦、苏秦白圭贾谊、许慎、桑弘阳、玄奘刘禹锡、李贺、白居易司马光名人辈出,同时也留下“仓颉造字”“伶伦作乐”“河图洛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洛阳纸贵”“程门立雪”等历史记忆。以绿洲农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屯垦文化及域外宗教文化为核心资源,丝绸之路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是主要基于北方文化圈的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基于岭南文化的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基于江南文化的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基于巴蜀文化的成渝经济区、主要基于齐鲁文化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基于实用理性的中原经济区等不能相比的。(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数量和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为作为城市高级形态的城市群规划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自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适应当今世界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城市群战略、规划和建设在我国遍地开花,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城市群规划已不下30个,从空间布局上看,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区域分布上看,在规模初具、得到公认的21个城市群中,东部6个,中部3个,西部10个,东北2个,可知中西部在数量上已超过东部发达地区。就此而言,在中国城市群的大家族中,丝绸之路城市群仍属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心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在客观上为丝绸之路城市群的诞生做了大量的准备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丝绸之路各省市走的主要是“单打独斗”的“单体式”城市化道路,但也形成了洛阳、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一城独大”或“寡头效应”,这四大中心分别作为省会或副省级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对外交通便捷、文化资源丰富,已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建设首当其冲的排头兵。同时,由于地域广阔和腹地充足,大部分城市较为落后,也有利于避免因“距离太近”而“恶性竞争”,可以预言以洛阳、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为中心,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多元共建格局在未来仍将持续强化,形成“以点带点,以点及面”的协调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