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都市与城市群:推动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战略

大都市与城市群:推动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战略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率先发展的中国当代“大都市”与“城市群”也不负所托,并切实地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主力军的双重使命。由此可知,“大都市”与“城市群”已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板块与最核心的结构。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

大都市与城市群:推动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战略

在经历了恢复与起跑阶段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终于迎来了一个更高级的新形态,这是一个与世界发达城市比翼齐飞的新天地。中国城市发展从“城市化”到“都市化”的飞跃,终结了长期以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还是大都市与城市群的论争,使一般的城镇化或城市化模式逐渐淡出或退居二线,为各种区域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甚至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契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果。

都市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固然有矛盾冲突,前者直接改变了人口、资源流动的方向与聚集的空间,必然导致乡村与城市、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固有矛盾与差别进一步升级。如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曾指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共环绕着3 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26)又如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据2003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提供的数据,与中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18.9%上升至2002年39.1%同步发展的,是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从13 000万上升到19 300万人。(27)但都市化进程作为吸收了城市化进程全部精华的新形态与辩证发展的更高环节,本身就是后者内在本质与目的的直接体现、感性表达与更高层次的实现,因而两者又有着根本上的统一性。一方面,没有城市化进程在人口、资源、资本与信息等方面造成的高度集中(有关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28)),作为其高级版本与当代形态的都市化进程就不可能获得充足的基础与条件。另一方面,率先发展的中国当代“大都市”与“城市群”也不负所托,并切实地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主力军的双重使命。以中国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11个城市群为例,其国土面积为全国的6.3%,而人口与GDP在2002年就分别达到全国的30%和60%。(29)长三角的最新数据为例,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6 672.0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以反映单位土地面积总产出的产业密度计,2007年长三角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4 256万元,其平均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多。(30)由此可知,“大都市”与“城市群”已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与提升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板块与最核心的结构。没有中国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迅速与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在世界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中国概念。正是在21世纪以来“大都市”与“城市群”振聋发聩、响遏行云的拔节声中,我们看到中国这个百年命运多舛的东方巨人正在迅速地成长现实中的大力士。

“大都市”与“城市群”的发育与发展,对于改变城市化进程的“穷过渡”思维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最发达的“大都市”在不少方面已可与世界顶级城市相媲美。以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例,2007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其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跃居全球第五位。(31)以上海的公共卫生建设为例,据上海市卫生局2007年公布的数据,上海市婴儿死亡率为3.00‰,孕产妇死亡率为6.68/10万,均创下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上海女性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29岁,表明上海的妇幼保健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2)又如当下人们最关心的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2006年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 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北京市全年GDP的比重已达到70%。(33)上海第三产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6 223.83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1.9%,并首次超过了二产的增幅。(34)由此可知,率先发展的“大都市”与“城市群”正如当代中国的一道新万里长城,既对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现实地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35),同时也以其巨大的符号与象征意义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努力开拓与进取。

由于“大都市”与“城市群”集中了全球、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本,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最真实的现实背景与最有力的支撑系统。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发育不足主要是它们在经济上与世界城市群已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发展不全面主要是指城市物质生产与城市社会文化建设的不平衡。优越的物质条件与城市基础设施为都市人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文明素质、道德水准、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使中国率先发展的都市化地区并未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如何从粗俗的欲望满足与低级的物质享乐中超越出来,避免在发展中重蹈“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的“罗马化”(36)覆辙,是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面临的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提出的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中国要在未来50年的时间内,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国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行列,总体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37)在未来的40年左右的时间内,持续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将进入真正的攻坚与飞跃阶段。无论是要直面总纲揭示的六大挑战——中国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在未来50年内的相继来临;中国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公平的全面实现,还是践行总纲提出的七大回应原则——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和生态服务能力;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与“城市群”都承担着重如泰山、中流砥柱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还可以预言,无论是当代中华民族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存与进步,还是中华文明对未来的人类世界可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都主要取决于中国“大都市”与“城市群”在下一个30年能否实现自身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1) 社科院专家称中国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城市化[EB/OL].中国新闻网.[访问时间:2006-5-25]

(2)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是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标志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如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或‘波士沃施’(BosWash)、北美五大湖都市群这样的世界级都市群,它们集聚着数千万城市人口和数以万计的高级人才,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合理的城市布局、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产业结构,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生产能力、完善的服务能力和连通全球的交通、信息、经济网络为基础,使自身发展成为可以控制与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中心。作为城市化最新特点与最高表现的都市化进程,恰好构成了推动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J].学术月刊,2006(12).]

(3) 饶及人.从中西文化谈21世纪中国城市的规划战略[EB/OL].新浪网.[访问时间:2006-8-10].

(4) 温铁军.我们是怎样失去迁徙自由的[J].中国改革,2002(4).

(5) 刘阿英.技术创新,中小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现代化[EB/OL].天水市政府网.[访问时间:2004-12-4]

(6) 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J].江海学刊,2007(1).

(7)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7.

(8) 新望.长江三角洲城市格局的新变化[EB/OL].中评网.[访问时间:2004-10-28]

(9) 中国大户籍改革:先改户籍还是先改附加制度[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08-1-30]

(10) 郑盛丰、庞革平、田丰.一湾相挽十一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准实施述评[N].人民日报,2008-2-25.

(11) 上海证大研究所.长江边上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1.

(12) 周干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EB/OL].中国城市网.[访问时间:2006-08-03]

(13)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J].学术月刊,2006(12).

(14) 统计局:我国城镇人口达5.77亿[EB/OL].杭州市政府网.[访问时间:2007-9-26]

(15) 白天亮.2亿农村劳动力走向非农领域 体面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成为今后重点[N].人民日报,2007-8-14.

(16) 王君平.一半中国人将生活在城市[N].人民日报,2007-7-11.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N].北京青年报,2002-9-2.(www.daowen.com)

(18) 杜宇、刘媛媛.建设部公布我国城市发展“成绩单”城市总数达661个[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05-11-11]

(19) 人口老龄化拖累欧洲经济[N].文汇报,2007-7-12.

(20)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预测,到2010年逾百万人口城市将达125个[N].上海青年报,2006-8-4.

(21) 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首次排名[EB/OL].中国网.[访问时间:2006-3-20]

(22) 王建.借鉴美日经验 我国2030拟建20个大都市圈[N].中国证券报,2007-10-10.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N].北京青年报,2002-9-2.

(24) 刘士林.“新农村”与“城市群”的相克与相生[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1).

(25) 于春晖.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的中心问题[N].人民日报,2008-2-26.

(26) 刘子倩.环北京贫困带调查:部分人仍走泥路住旧房没老婆.[EB/OL].中国新闻网.[访问时间:2012-04-20]

(27) 李少春.城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N].光明日报,2006-6-26.

(28) 张玉玲.大城市:欲“国际化”先要“国内化”——访刘维新[N].光明日报,2006-8-17.

(29) 牛凤瑞.集中型的城市化是中国必由之路[EB/OL].新浪网.[访问时间:2006-5-24]

(30) 郑蔚、徐洪强、张东琴.长三角去年经济总量超4.6万亿 16城市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N].文汇报,2008-3-3.

(31) 张晓鸣.去年上海GDP预计达1.2万亿[N].文汇报,2008-1-25.

(32) 陈青、宋国梵.上海妇幼保健水平堪比发达国家[N].文汇报,2008-1-31.

(33) 肖一.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七成[N].光明日报,2007-1-28.

(34) 唐玮婕、樊丽萍.第三产业比重达51.9%[N].文汇报,2008-2-5.

(35) 以长三角的经济“抗震能力”为例:“2003年受国际局势和国内‘非典’影响,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回落。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9.9%)回落1.7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仅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最快的苏州,达到17.5%,最低的上海,为11.4%。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3和3,2个百分点。”(长三角:世界第六城市群规划的思考[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05-3-3])

(36)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9.

(37)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北京2018年实现现代化[EB/OL].千龙网.[访问时间:2007-0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