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个1亿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三个1亿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1亿人”战略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一直停留在政策框架和理论探讨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完成了从话语向行动、从意识形态向现实世界的飞跃,成为“有盼头”和“接地气”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说明的是,“三个1亿人”是我国城市化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测评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标。

三个1亿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三个1亿人”战略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一直停留在政策框架和理论探讨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完成了从话语向行动、从意识形态向现实世界的飞跃,成为“有盼头”和“接地气”的新型城镇化。

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深入人心。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是生动描绘出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但与此同时,越来越严重的雾霾,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始终居高不下的房价,依然紧缺的教育卫生资源,也使不少人,特别是处于繁华都市的边缘和底层、在城乡之间反复漂浮和游离的“三个1亿人”心存顾虑,甚至是忧心忡忡,对未来缺乏底气和信心。每个人都知道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也知道国家在努力促使各种公共资源走向更公平合理的配置,但关键在于如何以及什么时候才能“兑现”。

当新型城镇化还停留在理论襁褓的时候,各种“漂亮话”已经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如“真正的城镇化是人人有城市户口”,如“新型城镇化应该人人有城市住房”。但正如所谓“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在城市第一线奋斗和煎熬的“三个1亿人”,是不能靠这些罗曼蒂克的假设过日子的。而且,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言说过于理想和完美,和人们真实的生活与感受相差过大,缺乏实际和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步骤,也很容易形成一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新恶性循环。就此而言,“三个1亿人”战略不仅实现了李克强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提出的“做不到的不要写”,也是关心实际事务、摒弃巧言令色的中华民族实践理性精神的直接体现。尽管它没有什么漂亮辞藻和煽情口号,但相比于理论阶段的虚幻、喧哗和“光说不练”,却实实在在为人们描绘出一个“有盼头”的新型城镇化。

与“面积大国”的俄罗斯、“经济大国”日本等相比,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地广”“人多”和“经济总量大”的复杂性,与历经一两百年才实现城市化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发展又具有大规模、高速度、集中化的新特点,这种城市化模式即所谓的“巨国型城市化”。它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会因此而被无限放大,而每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会因此而变得无比复杂。同时,也是由于这一“巨国效应”,我们很难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学习和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城市管理和建设经验,大的方面如新城规划城市交通建设,小的方面如主题公园汽车限购,其中绝大多数不是以夭折和失败而告终,也是不解决现实问题的。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它们“不接地气”。(www.daowen.com)

城镇化尽管层面繁多、问题复杂,但人的问题始终是根本问题。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化。“三个1亿人”战略,超越了以人口和空间规模扩张为主题的经济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把“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作为核心指标,其中,每一项任务都涉及“人”,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彻底扭转了过去的“见物不见人”,使上亿的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同时也在制度安排上首次摒弃了单纯以人口增加或劳动力集聚为指标的城市发展观,为一直在落后贫困地区苦苦挣扎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带来了真正的福音。

必须说明的是,“三个1亿人”是我国城市化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测评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标。解决了这一群体的城镇化问题,不仅对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消除城市内部日益突出的复合型二元结构,解决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减轻我国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城市病,实现城镇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城市分类发展,并最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