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的解读与阐释

“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的解读与阐释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指出:在“十三五”时期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外加拉萨和喀什两个城市圈。至此,以“19+2”为基本框架的“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在此起彼伏的猜测、议论、竞争和筛选中水落石出。山东半岛此次顺利晋级“国家队”,也为其他二线城市群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良好表率。二是“培育”和“发展壮大”的“国家主力队”。三是属于“规划引导”的“国家替补队”。

“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的解读与阐释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指出:在“十三五”时期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外加拉萨喀什两个城市圈。城市圈也叫都市圈,系首次提出,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周边城市稀疏,在规模上不符合城市群的起码要求。但作为一种旨在带动城市、区县、乡镇组团发展的战略规划,也不妨把它们看作是城市群的变体。至此,以“19+2”为基本框架的“十三五”城市群“主力阵容”,在此起彼伏的猜测、议论、竞争和筛选中水落石出。

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体形态”与“核心平台”,从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城市群规划建设也成为涉及亿万人利益和命运的重大现实进程。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我国城市群要不要建、建多少、如何建、先建谁后建谁、什么时间建到什么程度等一直争论不休,“十三五”时期“19+2”框架的提出,给出了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图,同时也勾勒出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时的“城市中国”风貌。

在2016年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三十三章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指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这个“19+2”的框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的总体战略布局、战略重点及角色分工,有助于规范目前城市群研究评估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乱象”。

根据我们的研判,这21个城市群(城市圈)可划分为“国家明星队”“国家主力队”“国家替补队”和“国家青少队”四个层级。

一是“优化”的“国家明星队”。在这个团队内部,还可以划分出一个“3+2”的微观结构,“3”是指目前发育最成熟、一直位居我国城市群排行前三甲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它们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就是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个目标是国务院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提出,对于京津冀,则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2”是首次以如此高规格进入“国家明星队”的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其中海峡西岸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搭上了我国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和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国家战略机遇,使这个原本在二线城市群中也一直很普通的城市群地位迅速提升。而最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半岛。这是一个“实力派”,也是山东省多年打拼的重大收获。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山东半岛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超过了已列入国家7大城市群的中原和成渝,以综合发展水平仅次于三大城市群的崭新面目,雄居我国城市群第二阵营的首位。山东半岛此次顺利晋级“国家队”,也为其他二线城市群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良好表率。

二是“培育”和“发展壮大”的“国家主力队”。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哈长和辽中南)、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总体上看,一个城市群要想进入“国家主力阵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标杆或者说潜在的底线,就是其相关的区域或城市群发展规划,此前须由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发布过。而相关规划或文件发布得越多或交叉叠加得越多,在排序上就越靠前。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制造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振兴东北重大战略的主体和平台。此前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已发布多个支持文件。东北地区之所以位居城市群第二阵营之首,不是由于它已有的综合实力,而是充分彰显了国家振兴东北的意志和决心。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酝酿已久的哈长城市群规划也在两会期间发布,再加上2009年发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为“十三五”时期东北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关中平原城市群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2009年由国家发改委印发过《发展规划》,这一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其入选“国家主力队”自在情理之中。需要给予格外关注的是中原、长江中游和成渝,它们不仅早就由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相关《发展规划》,也分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点将”的7大城市群。目前,长江中游由于整合了武汉、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等城市群,在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上均已成为跨区域大型城市群,遗憾的是却没有进入“明星队”。中原经济区纵横跨越四省,人口在全国城市群中位居第一,中原城市群培育多年,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发展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成渝经济区的重庆近年来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大都市之首,同时重庆和成都在2015年均迈入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占全国的十分之二,最重要的是,中原和成渝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已被列为7大城市群,尽管这次它们都保住了国家队的位置,但相比于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消化。

三是属于“规划引导”的“国家替补队”。主要包括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这是一批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城市群。目前,已有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发布规划的(包括有些针对整个省域的规划和意见),主要有北部湾、呼包鄂榆、滇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天山北坡等。其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境内主体部分,在“十三五”时期必将有较多的斩获。晋中城市群属于“意外之喜”,这个城市群一直是由地方政府在力推,此次顺利进阶“国家替补”,可能还和山西众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发展困难相关。和晋中相似,黔中城市群也主要是贵州省在力推,并得力于近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不俗表现,同时也是用城市群带动实现全部脱贫的一招妙棋。在“替补”阵营中,需要奋起直追的应该是北部湾。早在2008年初,作为我国中西部第一个区域规划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就由国家发改委发布,同年国务院还出台了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使本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名不见经传的北部湾,一时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沿海经济“第四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黄金机遇期很快过去。“第四极”已被成渝经济区拿走。在新一轮发展中,北部湾自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深思和研讨。

四是作为“青椒”形态的“国家青少队”。在2005年国家首次提出“城市群”战略后,一些有实力和有基础的城市群大都厉兵秣马,列队杀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9个城市群,大都经历了长期的论证、磨合和几上几下的反复、调整。“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城市群,比如一直发展较好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原本已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但此次都被长江中游城市群兼并。还有辽中南城市群,十几年前已跻身中国五大城市群阵营,此次被置于“东北地区”的范畴内。与之相对,一些“小荷”露出了“尖尖角”。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拉萨和喀什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圈”在英文中是一个概念,在汉语中因为翻译问题而两分。城市圈也叫都市圈,在国内主要指有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但周边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太少、太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层级体系和分工机制,于是就有了这个在机制上与城市群相似,但实际上是由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区乡镇组团而成的“城市圈”。这可看作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特殊类型。预计像这样的城市圈以后还会布局,有些也可能发展为城市群。拉萨和喀什不是以“城市”而是以“城市圈”的身份进入国家战略,实在可以说是幸运儿。以后它们的发展怎么样,主要要看它们自己的努力。目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城市群的原理,做好各自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率先在东部地区崛起,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主要走的是“经济型城市群”发展路子。短短30多年的时间,尽管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在交通、能源、生态、住房等硬件方面,在社会领域道德领域、价值领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群的主战场正由东部转移向中西部。在“19+2”的框架中,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和东北地区的两个,其他都分布在中西部。令人担忧的是,中西部城市群尽管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东部,但在发展模式上却主要因袭东部“经济型城市群”的发展道路,这就有可能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

在后工业社会,由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等构建的城市生活方式,成为决定一个城市群发展和兴衰的深层次要素。不同于主要以经济、交通、人口等来认定和评估城市群的西方传统理论,同时积极吸收和呼应西方城市群文化转型的新趋势,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应主要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城市层级体系合理,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特点;二是经济秩序良好,不同城市在经济分工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般不会出现“同质竞争”;三是拥有共同的“文化小传统”,城市之间除了交通、经济联系密切,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上也有很高的认同感。就此而言,我国城市群在“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就是如何从东部城市群这种“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方式中走出来。

“经济型城市群”的主要问题,是把异常复杂的城市群发展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和“交通”建设,这是在各城市群之间形成更大规模的“同质竞争”和“结构趋同”的根源。我国城市群目前面临的最大发展悖论在于:一方面,土地、矿产、江河湖泊等环境与资源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但众多的城市及城市群仍不肯切实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对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却视而不见或很难高水平地规划和良性地开发利用。所以我们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战略框架下,应充分考虑利用我国深厚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在“十三五”时期规划和建设若干“文化型城市群”,突出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主题和导向作用,解决过分强调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导致的“城市病”,带动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目标的良性循环阶段,应该是在当下最优先和最着重考虑的战略选项。

(1)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70.

(2) [美]埃里克•兰帕德著,魏霞译.美国历史学家与城市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36—137.

(3) 刘士林.人口的都市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4)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4).

(5)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4).

(6)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4).

(7) 饶及人.从中西文化谈21世纪中国城市的规划战略[EB/OL].新浪网.[访问时间:2006-8-10].

(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

(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

(10)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6.

(11)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4.

(12)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6.

(13)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

(14)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0.

(15)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9.

(1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

(17) 刘士林.艺术与城市文明初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18)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7.

(19) 刘士林.中国话语:理念与经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50.

(20) 陈煜.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N].文汇报,2009-8-21.

(21) 中国大户籍改革:先改户籍还是先改附加制度[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08-1-30]

(22) 刘阿英.技术创新,中小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现代化[EB/OL].天水市政府网.[访问时间:2004-12-4]

(23) 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3.(www.daowen.com)

(24) 周大鸣.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由中国城市发展史看中国城市的规划理念.都市、帝国与先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9.

(25) 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569—570.

(26) 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555.

(27)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编.走过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十周年纪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1.

(28) 吴昌红、吴红梅.城市发展要回避五大弊病[N].南京晨报,2006-7-27.

(2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44.

(30) 张李.权威专家数次上书国务院 直陈城市化“大跃进”隐忧[N].南方周末,2006-7-13.

(31) “活在大城市的‘生命成本’死亡其实并不遥远”专题[EB/OL].搜狐网.[访问时间:2009-6-2]

(32) 珠三角部分家庭欲“逃离”一线城市 摆脱伪幸福[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10-3-27]

(33) 陶玲.09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公务员幸福感第一[N].华西都市报,2010-4-1.

(34) 费孝通.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民族艺术,1999(4).

(35) 中国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50.

(36) 刘士林.大城市发展的历史模式与当代阐释——以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为中心的建构与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37) “2005中国城市十件大事”评选活动今天揭晓[EB/OL].央广网.[访问时间:2005-12-30]

(38) 朱易安.“宜居”的首要条件是环境友好[N].文汇报,2006-9-20.

(3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

(40)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8.

(41)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

(42)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81.

(43) [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31.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6.

(45) 温铁军.我们是怎样失去迁徙自由的[J].中国改革,2002(4).

(46)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4—115.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百姓蓝皮书[N].北京青年报,2002-9-2.

(48) 杜宇、刘媛媛.建设部公布我国城市发展“成绩单”城市总数达661个[EB/OL].新华网.[访问时间:2005-11-11]

(49)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9.

(50) 刘士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文化自觉——刘士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11-8-8.

(51) 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N].人民日报,2013-3-18.

(52)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

(53)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9、91.

(54) 刘士林.苦难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15.

(55) 李泽厚.美学四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