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完全覆盖下,最低工资法覆盖的范围是局部的,为便于讨论,我们做如下假定:
1.价格不变(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可以交替使用);
3.劳动力市场由覆盖和未被覆盖部门组成(即所谓非完全覆盖条件);
4.非熟练工人在部门之间流动,寻求最高工资工作。
在此假定下,由劳动力自由流动模型得出,若没有最低工资立法,非熟练工人在被覆盖部门和未被覆盖部门的工资相等。如图11—2。(www.daowen.com)
图11—2中W0表示工资,总就业量ET由被覆盖部门的和未被覆盖部门的组成。
图11—2
若最低工资W1(W1>W0)强加给被覆盖部门,所有非熟练工人将愿意在这种部门工作,但由于该部门的工资从W0增加到W1,需求下降,雇用量从下降到,以前曾在被覆盖部门就业或求职的部分工人,现在必须到非覆盖部门寻找工作,在以前工作于非覆盖部门名工人的基础上,现在又有名工人在该部门求职。因此,市场上那些运气不佳、工资率为W1时不能在“被覆盖部门”找到工作的非熟练工人,现在在“未被覆盖部门”求职,该部门供给曲线变成,供给增加迫使工资从W0降至W2。
由此看出,非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造成获益者和损失者。获益者是被覆盖部门实行最低工资后的在职者,最低工资法实行后,他们仍能维持工作,并获得比原来工资更高的工资W1;损失者既包括失业于被覆盖部门,现工作于工资更低的未被覆盖部门的非熟练工人,也包括仍然工作于未被覆盖部门的非熟练工人,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工资降低(这里假定由于最低工资法的执行而失业于被覆盖部门的名工人全部就业于未被覆盖部门)。因此,即使根据这一模型,最低工资立法对总就业量没有影响,也不能断言最低工资立法是令人满意的。在做出明确的结论时,必须对群体间的收益和损失进行权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