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问题要广开门路:(1)开发“二高一优”[1]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村劳动力投入;(2)大力发展和完善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3)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但要真正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加快小城镇的建设,还需城市工业适当地向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地价和工资都会不断上涨,这时效益较差的边际企业就会不堪重负,把企业向郊区甚至中小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使得效益处于边际地位的中小城市的企业向农村小城镇转移,形成一种梯度转移的状态。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好办法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做到双向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各自的素质、技能流向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各类城市中,经济效益处于边际地位的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下一层次的城市或小城镇转移,逐步地吸纳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2.对城市失业,可将其分为两类,分别采取对策。对隐性失业显性化一类的失业,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象。对企业,我们不可能再强制要求它实行“低工资,广就业”,靠牺牲效率来吸纳就业,此路不通。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抛掉企业冗员这一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对企业职工来说,要彻底抛弃传统的“铁饭碗”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流动意识,增强失业心理承受能力。对国家来说,对企业富余人员进行新的生产性安置,但这种安置是建立在劳动合同基础上,而不是新的“铁饭碗”;同时也可在国有资产转让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对富余劳动力进行适当的其他类型的安置,如生活型安置、开发型安置和福利型安置等。从长远看,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企业从社会福利中彻底解脱出来,由社会来承担失业救济和失业安置。对产业结构调整而形成的失业,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企业不断地实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企业内部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性的劳动信息服务机构和职工再就业培训机构,既要使那些从夕阳产业中淘汰出来的职工能顺利地获得再就业的信息,又可以按各自的技能和兴趣选择再就业培训,尽可能缩短职工再次失业时间,加速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流动。在当前的结构转换中,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www.daowen.com)
3.对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在经济因紧缩而呈萧条状态时,可适当运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方法治理,关键问题是处理好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也是存在的,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找到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均衡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