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和国有企业失业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

我国农村和国有企业失业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我国12多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业人口,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按市场机制标准衡量,国有企业中大约有30%的冗员或“在职失业”者,即绝对人数在3000万以上。因此,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我国农村和国有企业失业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

(一)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

我国12多亿人口中,9亿多是农业人口,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如果在农业中转移出去一部分劳动力,农业产值将保持不变。因此,在这样一种二元结构的经济里,对工业部门来说,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只要工业部门投资和生产扩大,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制度给予每个农村劳动力一个就业机会,且每个劳动者都可以从集体劳动产品中分得一份几乎平均的收入。尽管存在工农收入上的差异,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几乎是停滞的。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即使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也不会有农民失业问题,因为那时没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改革以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每个劳动者仍配有一份生产资料——土地,但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就提出来了。当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并不需要那么多时,以家庭作为一个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单位,就要把土地上多余的劳动力游离出来,从事其他可能获得收入的非农产业,如去乡镇企业做工或进城当民工等。然而,一旦当那些非农产业的容纳能力竭尽时,进一步游离出来的农民便成了失业人口。这部分失业人口由于还保留着一块土地,因此有时处于隐蔽状态,有时则成为汹涌的民工潮。

(二)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城市高失业率主要体现在国有单位。目前我国国有单位职工约为1.1亿人,城市集体单位职工约为3600万人。考虑到城市集体单位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国有企业,用国有资产办第三产业安排其富余人员和新生劳动力的因素,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实际上约为1.3亿人,其中属于国有企业的职工约为1亿人。按市场机制标准衡量,国有企业中大约有30%的冗员或“在职失业”者,即绝对人数在3000万以上。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这些隐蔽失业或迟或早会以显性失业者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失业(www.daowen.com)

若说上面两种情况与我国的国情和体制有关,那么,现在我们讨论的这种失业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即当经济高速发展时,一定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在这个产业结构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对就业来讲,我们就会发现一种特有的现象:一方面社会中新兴的产业由于其突然崛起,出现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出现失业。因此,这时就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四)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经历数次周期性波动。由于宏观经济资源构成中劳动力相对于固定资本比例太高,加之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机制的约束,所以,以投资膨胀为起点、结构性瓶颈为信号、国家采取主动的宏观紧缩政策为结局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不足,不仅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大招工。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人,因此,就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高潮。但在经济紧缩阶段,由于金融紧缩,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原固定工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农民工又纷纷回到农村。此阶段,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这主要是由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因此,在经济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方法来减少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