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观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及可行性分析

微观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及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例以22岁为基点,则个人大学教育投资净现值为:NPV=折成基点处的收益总和-折成基点处的成本总和其中:Σ0—Σ38是高中生从22岁到60岁因上大学而可能获得的年收入增量,总和等于图5—5中区域3的面积。将他经过调查、分析、预测,能够得出的大概(所期望)成本与收益值,代入上式中可以得到其投资净现值。如果NPV>0,则其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微观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及可行性分析

教育投资同物质投资相似,并不是投资越多越合理,必须同时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教育投资分析模型。

假如某人刚刚高中毕业,正在考虑是否有必要去读大学,他该如何决策呢?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一个理性的决策应该对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收益包括未来收入的增加和非货币(精神)收益的增加。暂时忽略精神收益,教育投资决策模型可以用图5—5表示。

图5—5 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图

在图5—5中,由A为起点的曲线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就业的终身收入曲线。由C为起点的曲线代表高中毕业后先去上大学,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谋求就业的成本—收入曲线(假定他们毕业后立即就业)。

图中横轴下的区域1代表上大学期间支出的直接成本,横轴上的区域2代表上大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即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区域1与区域2面积之和,为上大学的个人总成本或总投资。区域3则表示大学毕业后可获得的净收入增量,即上完大学再谋求就业所能赚得的终身收入,比不上大学直接工作所能赚得的终身收入之差。此例中,假定劳动者可以工作到60岁,并且暂不考虑60岁以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上大学的成本还是收益,都经历了若干年,其中成本支出持续4年(稍多),而收益持续时间为38年(22~60岁)。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我们决策时必须选定同一个时间基点,分别计算该基点时的成本与收益现值,并加以比较,求出投资净现值。

本例以22岁为基点,则个人大学教育投资净现值为:

NPV=折成基点处的收益总和-折成基点处的成本总和

其中:Σ0—Σ38高中生从22岁到60岁因上大学而可能获得的年收入增量,总和等于图5—5中区域3的面积。

C1—C4分别表示该高中生从18岁到22岁上大学的各种成本,总和等于图5—5中的区域1与区域2的面积之和。(www.daowen.com)

将他经过调查、分析、预测,能够得出的大概(所期望)成本与收益值,代入上式中可以得到其投资净现值(NPV)。

如果NPV>0,则其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如果NPV=0,则其接受教育没有十分必要。

如果NPV<0,则其接受大学教育是不经济的,应该立即就业。

(以上假定个人收入与其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进一步对图5—5和式5—7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其他条件相同,投资后的收入增量越多(即收益时间越长),则一项教育投资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即投资越具有经济合理性。比如,年长者比年轻者更不愿意接受进一步教育,是因为他们受教育后的收益时间相对比较短,并且所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相对较多。

2.其他条件相同,接受教育投资的成本越低,就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比如,经济衰退来临,一个高中毕业生所能赚得的收入减少,或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那么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就越有可能上大学。

3.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会越多。也就是说,不仅收入增量流的长度会影响教育投资决策,收入增量的规模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