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短期用工需求的解决方案

企业短期用工需求的解决方案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L就是与市场工资率W对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量。

企业短期用工需求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模型是建立在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基础上的。因此,在建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模型和分析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增量与产品产出的增量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边际产品与劳动的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是指在一定投入量的基础上,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品数量。劳动的边际产品是指在一定劳动投入量的基础上,资本投入不变,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品数量。用符号MPL (Marginal Product)表示,即:

根据大多数生产过程的实证考察,在资本数量不变,劳动同质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产品与劳动投入量有如下的关系(图4—2)。

在图4—2中,开始,劳动的边际产品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劳动力人数达到L*的时候,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而后,又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劳动力人数的这种关系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其原因在于:开始阶段,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的产量大于增加的劳动量,以后,单位劳动分摊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使产量的增加赶不上劳动量的增加,从而,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出现下降。

图4—2 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资本数量的多少对转折点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资本数量越大,转折点出现的越晚;否则,转折点来的越早。但不管资本数量多大,随着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增加,转折点总要到来。

2.劳动的平均产品。它是指单位劳动分摊的产品数量。用符号APL(Average Product) 表示。即:

APL与MPL的关系如图4—3所示。从图4—3可以看出:

图4—3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1)两条曲线相交于A点,且在点A处,APL=max。这是因为,对于生产函数

Q=f(L)

导数等于0,有

f′(L)=f(L)

解出

这里,根据定义,f′(L)=MPL

(2)交点前,MPL≥APL,交点后,MPL≤APL

3.边际收入产品。它是指增加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品收入。以MRP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表示。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是指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品收入。以MRPL表示,即: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下,对企业来讲,产品价格P一定,因此,有

MRPL=MPL·P

相应地,有

ARPL=APL·P

边际收入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曲线有相同的形状,其关系也相类似。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为了揭示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行为,我们首先做一些直观的分析。企业面对边际收入产品递减规律和由市场决定的工资率(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常数),企业增加一个劳动力而增加的收入与增加的成本的关系如图4—4所示。

当企业劳动力数量在O—L0区域时,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收入小于增加的成本(工资率),如果企业把劳动力数量停留在该区域,企业将处于亏损状态;当企业劳动力数量在L0—L1区域时,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收入大于增加的成本(工资率),并且单个工人对企业利润(收入-成本)的贡献处于上升状态,如果企业把劳动力数量停留在这个区域,虽然可以营利,但利润总额并非最大;当企业劳动力数量在L1—L区域时,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收入仍然大于增加的成本(工资率),在该区域内,虽然单个工人对企业利润(收入-成本)的贡献处于下降状态,但增加劳动力对企业的总利润仍然有利;当企业劳动力数量达到L时,如果企业再增加劳动力,则该劳动力为企业增加的收入小于增加的成本(工资率),企业总利润将会减少。由此可见,企业把劳动力数量固定在L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因此,L就是与市场工资率W对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量。

图4—4 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

数学的角度看,由于短期资本数量不变,因此,产量、成本和利润都是劳动力L的函数。产量函数Q=f(L)、成本函数C=f(L)、利润函数π=f (L)·P-C(L)。利润函数中利润对劳动量求导数并令其为0,得到

根据定义,f′(L)·P是MRPL,C′(L)是W,因此,有MRPL=W时,企业利润最大。从图4—4 中看,MRPL=W对应于B点,它的劳动力需求量是L。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4—4中,如果工资率提高,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量将小于L;如果工资率下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量将大于L,但不管工资率如何变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都是在边际收入产品的下降区域内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

第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短期内,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雇用劳动力的原则是使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等于工资率(参见图4—4)。

第二,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的下降区域部分就是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三,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负相关,即二者呈现反方向变动趋势。

(三)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1.产品市场卖方垄断

假定企业垄断产品的销售,但劳动力市场仍然是竞争性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的产量不影响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于企业来讲,产品价格是既定的。因此,企业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产品需求曲线。但是,如果企业垄断了产品的销售,企业的产量就会影响产品的价格。企业产品的产量越大,产品价格就越低。此时,企业面对的市场产品需求曲线将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水平的曲线(图4—5)。这一变化的后果是,企业增加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不再是完全竞争时的产品价格,而是比这一价格低(不仅最后一单位商品,而且所有商品都按低于完全竞争时的价格出售)。

图4—5 垄断企业面对的商品需求曲线

我们把企业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称为边际收入,记为MR,而MRP=MR·MP。我们知道,竞争性企业的边际收入就是市场产品价格P,因而竞争性企业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它的下降区域就是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是:

MRP=MR·MP=P·MP

对于垄断企业,有(www.daowen.com)

MRP=MR·MP

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垄断企业的边际收入低于竞争性企业的边际收入,故垄断企业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也即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竞争性企业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靠左(图4—6),即在相同的工资率下,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比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少。

图4—6 产品市场卖方垄断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

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特点是,对于某一种劳动力市场,只有一个劳动力需求者。因此,它增加(或减少)劳动力需求,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率。它要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就需要提高工资率,而工资率提高,将增加劳动力供给量。因此,企业面对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这一变化的后果是,企业雇用劳动的边际成本高于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率。比如,竞争性企业对于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S,工资率是10,增加一名工人增加的成本,即劳动的边际成本就是10。对于垄断企业,增加一名工人需要把工资率提到高于10,比如说11。不仅增加的一名工人的工资率是11,而且以前雇用的工人的工资率也必须提高到11,这样,边际成本不仅不是10,而且也不是11,而是11再加上原来的工人人数。此时,企业如何决定自己的劳动力需求量呢?图4—7中,MRPL是企业的边际收入产品曲线。如果企业按W0的工资率雇用工人,可以得到L0个工人,这样,在A点,有MRPL=W0。但是,由于企业为增加该工人所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远远大于W0,因为它包括给原有工人增加的工资。这样,在A点,MRPL=W0<MCL,即增加最后一个工人增加的收入小于增加这个工人所增加的成本,而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MRPL=MCL,所以企业不会把雇用量确定在与A点对应的L0处。企业需要降低劳动的边际成本,途径是减少劳动力人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于是,沿MRPL向上移动,越往上,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越高,劳动的边际成本越低。假设在B点(该点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高于A点,劳动的边际成本低于A点),劳动的边际成本减少到与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相等,则B点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点,与此对应的劳动力需求量是L1(注:MCL为垄断企业的劳动边际成本线,由于垄断企业劳动的边际成本总是大于与劳动力供给曲线对应的工资率,因此,它总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方。图4—7中工资率为W2时,劳动供给量为L1对应的劳动边际成本在B点)。另外,企业发现,雇用L1的劳动力,并不需要W1的工资率,因为在W1的工资率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雇用L1的劳动力,只需W2的工资率就可以了。因此,企业支付的工资率并不是W1,而是W2

图4—7 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对劳动力需求量和工资率的影响

如果这个企业不是垄断企业,而是竞争性企业的话,它将把劳动力需求量确定在L0处,因为在此处,它的劳动的边际收入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和工资率都低于竞争性企业。

(四)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外,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目标并不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它们同样也要参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这里讨论几种以非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这类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二是摸索研究这一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1.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非营利企业是指按照非营利原则组织起来的生产性企业,比如残疾人企业、劳动服务公司等。这些企业常常受到政府免税的优惠。这里讨论该类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并与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行为进行对比,揭示二者之间的差异。

企业经营目标的假定:潜在利润为正时,以使总收入等于总成本时的产量最大化为目标;潜在利润为负时,以亏损最小化为目标。潜在利润是指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量可能达到的利润。

(1)企业利润为正和为负的条件。企业利润与总收入及总成本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π=Q·P-L·W-F

其中,F代表固定成本。由于在短期内假定企业资本投入不变,故F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期内是一个常数。同时根据模型假定,P、W也是常数,Q又是L的函数,所以,π仅是L的函数。

从上式可见,利润为正的条件是:Q·P-L·W>F,等价于:

,则利润为负,若,则利润为0。

(2)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图4—8)。

1)潜在利润为正的情形。根据公式,当实际工资率落在W1以下时,潜在利润为正。在此区间,总可以通过调节劳动力需求量,使得。以市场工资率为W2为例,对于非营利企业,其目标是利润为0的最大产出,即使,故劳动力需求量是LN。而对于利润最大化企业,当工资率为W2时,劳动力需求量是LP(此处, MRPL=W2)。

图4—8 非营利企业劳动力需求

分析表明,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在工资率相同的条件下,劳动力需求量大于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

2)潜在利润为负的情形。当W>W1时,,此时,不论如何选择L,潜在利润都是负的,即企业亏损。此时,非营利企业和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标一样,都是亏损极小化,他们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也一样,都是MRPL

图4—8中还画了ARPL曲线,表明,当W>W3时,不论为何目标,企业都必须停产,因为W>ARPL,等价于,等价于L·W>Q·P,即企业已无力支付工人工资。

以上分析说明,潜在利润为正时,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大于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而且,劳动的自身工资弹性也大于后者,即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率变化的反应较大;当潜在利润为负时,二者相同。

2.适度增长目标下的企业劳动力需求

所谓适度增长目标,是指在保持一定(非最大)利润量的前提下,把适度扩大企业规模作为决策目标。一般认为,股份制企业的决策目标就具有适度增长目标的特征。

适度增长目标形成的客观基础如下: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适度增长目标形成的制度基础。两权合一时,企业利益主体只有一个,即所有者,他追求的是财产的最大增值,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两权分离后,在企业内部出现了两个利益主体,一是所有者,二是经营者。他们的目标并不一致,所有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包括职位的稳定与提升、工薪的增加、社会声誉的提高等。这种目标的不一致,为适度增长目标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2)适度增长目标有利于经营者的自身效用最大化。1)从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考核方面看,企业规模是否扩大与利润是否达到最大两者相比,前者更容易掌握,加之,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企业及市场信息主要掌握在经营者手里,即使最大化利润可以测算出来的话,也只有经营者知道,对所有者而言,常常是不太清楚的。此外,规模的扩大,对于提高企业声誉,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也有好处。因此,规模扩大常常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重要依据,对稳定经营者职位,增加其工薪都有很大作用,即有利于经营者的自身效用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2)从经营者方面看,经营者对规模的扩大,要受到所有者对利润水平最低要求的制约。所有者虽然很难知道一定时期内企业是否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他对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一个最低要求,这个最低水平就是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由市场决定的,有一个客观标准。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是否达到平均利润率水平,可以从股票市场上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上反映出来。股票价格上升,说明高于平均利润率,股票价格下跌,说明低于平均利润率。因此,经营者扩大规模时,必须考虑使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能低于市场水平,这样,就构成了对规模扩大的制约。由于上述原因,就形成了适度增长目标。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见图4—9。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劳动力需求量是Lm,最大利润是πm,在Lg处,利润为0。适度增长目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在Lm和Lg之间选择。在Lm和Lg之间的具体点,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对利润水平的最低要求。若最低要求是πs,则劳动力需求量是Ls。财产所有者对利润的要求是由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决定的。单个企业的利润率越高,他的劳动力需求量就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多得多。若企业的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则劳动力需求量与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样。

图4—9 适度增长目标下的企业劳动需求决定

3.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纯收入是指企业的总收入与非劳动成本的差额,即企业c+v+m中的v+m。企业人均纯收入是企业v+m与企业工人人数的比值。

人均纯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形成条件是: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经营权与收入分配权属于全体工人,企业领导代表工人行使决策权。

(3)由此决定了企业领导与工人的报酬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即两者的报酬水平随企业人均纯收入增加或减少而同方向变化。某些集体所有制企业,如乡镇企业具有这种特征。假设所分析的企业不是亏损企业,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如图4—10所示。在L1处,人均纯收入达到最大。

为了与利润最大化企业比较,引入工资率W0,对于利润最大化企业,劳动力需求量是L0,而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劳动力需求量是L1

图4—10 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决定的特点是:

(1)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与工资率无关,而利润最大化企业劳动力需求量是由工资率决定的。

(2)利润最大化企业,劳动力需求量随工资率而变动,劳动者在企业间自由流动,有利于实现市场均衡,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率;而人均纯收入最大化企业,为了保持目标的实现,必然设置劳动力进入与退出企业的壁垒,阻碍了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容易使个人收入的差别凝固化。

(3)在存在两种用工制度(固定工与临时工)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招用临时工来增加固定工的人均收入或闲暇时间,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