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认、引导、利用个人理性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增进全社会福利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自然人和法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力图以最小的花费取得最大的收益实现的。个人理性是一种人性的表现,而市场经济以互利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原则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体现了一种人性。
不承认个人理性,实际上是不承认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自我利益。不承认独立的个人利益,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后,需求量会减少,供给量会增加。这正是供求双方维护和增进个人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正是个人理性的这种选择,才使供给和需求趋于一致。
承认个人理性,承认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自我利益,也并非人人的个人理性都表现得一样。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以整体利益为重;有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时,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益处;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人利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遵循的是互利,即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好处,提倡的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舍身取义,打击的是损人利己。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自然人和法人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整体利益,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为了社会主义经济正常运行,就必须用法律对自然人和法人的行为予以规范,保护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假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变革产权的单一国家所有,形成多元产权
多元产权既包括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又包括同一企业内部产权所有的多元主体。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已被证明了的定理:企业只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即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最大数量的产品,产量一定时,力求成本最小。这一定理同样适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经营者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自然会以经济中的成本—收益原则作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取舍的尺度,但不能允许国有资产流失或出现化公为私、损公肥私的负效应。
(三)“资源”的前提假设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所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如何用最少量的消耗,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最大数量的产品。所有的资源稀缺性,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的基础。西方学者认为,商品价值的大小由商品的稀缺性和其效用来决定,并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理论建立在只假定劳动是稀缺的基础之上,其实其他经济资源也是稀缺的,因而得出了商品的价值量不仅由劳动来决定,还要由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来决定,因此在分配上应按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来进行分配。
建立科学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关于“资源”的前提假设,就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我国所有的物质资源都是稀缺的,但人力资源——劳动力是相对过剩的。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以至于在这种经济的较大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一文中对劳动力供给的假设相类似。(www.daowen.com)
我国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使劳动力流动过于僵化,造成企业冗员积压,隐性失业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现在我们进行的市场取向改革,试图通过缩减企业冗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投入单位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形成更多的资本增量,创造更多的产业部门或使原有的产业部门的规模扩大,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求得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必须要以企业冗员缩减为前提,而缩减出的劳动力的就业又成为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难题的解决,人们寄希望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而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目前又受资金短缺的约束,所以难题的解决可能最终会落在乡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上。乡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充分发展,可以为扩大就业门路,吸收剩余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基金创造一定的条件。
可见,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构成了确立科学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前提假设。
(四)“信息”的前提假设
在经济学中,假定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即消费者和厂商知道全部市场上的行情,以及与商品有关的知识,对所有的商品性质、质量特点等均有充分了解。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所说: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假设知识完全的框架中进行经济分析,即假定获得信息无需支付成本——信息是“免费财货”。
实现信息的完全性,不要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就是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不可能。在此情况下,作为合乎理性的人,使一项交易花费较小,取得效用较大,一般是在搜寻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获得信息的边际收益时,才有可能完成交易。搜寻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获得信息的边际收益,在经济、文化、通讯、交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都是如此。但在经济、文化、通讯、交通发达的国家,消费者和厂商会拥有较多数量的信息,他们会在较多数量的信息中进行选择、判断和决策,从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大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任务在于如何尽快发展经济、文化、交通、通讯,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花费更小,取得效用更大,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增进全社会福利的目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正是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假设上,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增加全社会的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伦敦:个人图书馆版,1954.400
[2]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存在任何变动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换句话说,当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时,任何变动都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受到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