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介绍

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不同,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只用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在此种条件下,有时也使用工资利润率这样的指标来反映劳动投入经济效益,但它的实际内容是用价值量表示产量,用工资量表示劳动消耗量之比所表示出的劳动生产率。到目前为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以上三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三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介绍

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是考察劳动投入效果的一种方法。

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是由劳动投入—产出机理决定的,所以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产出机理的表现。

(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界定

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设R表示劳动成果的收益,C表示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则R/C即为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制度不同,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其次是产品收益率,它是产品收益与产品产量之比,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这一费用既要包括为产品生产中被消耗的劳动所支付的费用,又要包括为产品生产中所占用的人力资本C以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已经被招来但因某种需要和原因而未被使用的劳动力支付的费用,用C/L表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R/C可用下式表示:

R/C=Y/L×R/Y÷C/L

2.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产品收益和产品产量是等比增减的,这不仅是因为价格是由政府决定的,不随产出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产品品种和各品种的产量也是政府计划规定的。政府计划被认为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的,只要劳动要素按政府规定的产品品种和生产规模去投入,那么不管投入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中,投入等量劳动的经济效果必定是一样的。所以在产品经济体制下,产品收益率在考察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时并不是一个必要因素,效益中使用价值指标(可以是收益或利润;也可以是产值,如总产值、净产值),只是为了解决不同产品的产量不能相加的困难。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费用也不是衡量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必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劳动投入量与劳动费用量之间是等比增减的,而且因为从供给方面看,劳动的配置,亦即劳动者的就业也是由政府直接计划安排的,这个就业计划(包含它的总量和结构)被认为是根据符合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的技术需要安排,它的合理性是不需要用劳动投入量与劳动投入费用间的数量关系来检验的。

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只用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在此种条件下,有时也使用工资利润率这样的指标来反映劳动投入经济效益,但它的实际内容是用价值量表示产量,用工资量表示劳动消耗量之比所表示出的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评价

由一定机理产生出的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是好还是不好,劳动经济学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或称既定的价值观来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也可以用现有的各种价值观,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做出不同的评价,以供比较研究之用。(www.daowen.com)

到目前为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

1.经济效益理论。效益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资源配置怎样才算有效呢?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

第一,消费最优化条件。指消费品的生产和分配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所需要的条件: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再做任何变动,再变动就会使消费者在现有偏好下感到效用下降。这是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所需的条件。

第二,生产最优化条件。指通过生产要素最有效的配置,使产品最有效的生产出来所需要的条件。所谓生产要素最有效的配置,是指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是投入品的分配达到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论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做什么变动都不能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增加产出的状态。

第三,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指使包括投入品和产出品在内的所有产品的组成能同时满足前两个条件所需要的条件。

以上三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三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它能使劳动者感到工作报酬与闲暇之间的替代关系,已达到最合适的程度,再有所变动,如牺牲点闲暇以增加一点收入,或牺牲一点收入以增加一点闲暇,在现有偏好下,都会使满意程度下降。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其所生产产品间的数量关系也是现有技术条件下最合适的,即通过劳动者以提高劳动报酬为目的而进行的职业间的流动,也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这里所谓的“效率”,仍然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里的“平等”指收入均等化。效率与平等间是有矛盾的,因经济资源若按经济效率原则进行配置,那么,包括劳动报酬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报酬分配,即收入分配,就会按其所提供的资源的生产力的大小,即贡献大小来进行。按贡献大小分配收入就会在贡献大小不同的人之间拉开收入差距,这便与收入均等化发生矛盾。人们如想提高效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收入均等,而追求均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效率,所以“平等”与“效率”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两难选择之一。政府的任务就是要把握好“平等”与“效率”的度,保持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兼顾平等。

3.外在化效应理论。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其中,能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获得利益的那类外在化效应被称为“外在经济”。如劳动经济中出现的,因社会办了培训事业,而使企业得到无需进行投资的人力资本,这种现象就是“外在经济”。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诸如一家工厂扩散出来的工业污染,使周围工厂工人得病的问题。因而对某一具体制度或政策的评价,除了看经济效率和平等程度之外,还要看它产生的外在化效应。

4.补偿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是:任何一项制度、一项政策都不免在为一部分人带来好处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那如何评价此项制度或政策的好坏呢?须考察受益者的益能否补偿受损者的损。此种补偿可以是直接补偿,如通过所得税、消费税、工资和价格管制政策、政府补贴及社会保险政策等,把受益者的部分收入调剂给受害者;也可以是仅对“益”和“损”进行数量比较,判断是否对全社会是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