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用水结构却很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总水量的80%,在河西局部地区,甚至高达90%。甘肃省河西、中部、东南部地区水土资源、工程类型、灌溉规模、农业生产的差异性较大,决定了水价改革基础大不相同。

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甘肃省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用水结构却很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总水量的80%,在河西局部地区,甚至高达90%。随着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一带一路”黄金段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小康社会建设等,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障需求越来越高。

要破解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破解水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不优的问题,根本出路就必须从农业这一用水大户入手,大力发展农业节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加快升级水利基础设施,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重要的突破口。

农业水价一直是水利领域的敏感地带。水具有商品属性,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普遍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价格杠杆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而且水费难以维持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护,对水管单位的自身发展和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造成影响。

因此,甘肃省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调整水资源供需关系、优化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加快和深化水利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项目支撑和示范引领,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农业收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尽管水价提高了,但用水量相对减少,水费支出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下降,收入倍增,没有增加农民负担。

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坚持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思路“小步快走”,点上找突破,面上逐步推,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甘肃省河西、中部、东南部地区水土资源、工程类型、灌溉规模、农业生产的差异性较大,决定了水价改革基础大不相同。因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定要密切联系当地实际,避免“一刀切”。细化提出了河西灌溉农业区、中部提水灌区、东南部补充灌溉区三大片区水价改革的具体目标,从时间节点、改革纵深、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www.daowen.com)

河西灌溉农业区,改革基础好,重在巩固提升和全面提速。中部提水灌区,灌溉供水成本高、受电价影响大、工程维修养护任务重,重在强力突破。东南部补充灌溉区,工程小而分散、管理水平低、改革任务重,是难点地区,重在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以甘肃省市、县、乡镇、村等行政区划以及流域、灌区等为单元集中连片推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财政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要重点向改革积极性高、措施实、进展快、效果好的地区倾斜,形成推动改革的正向激力。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不同作物的地区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

对于水资源紧缺、用户承受能力强的河西灌溉农业区,农业水价可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中部提水灌区确有困难的,要尽量提高并采取综合措施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东南部补充灌溉区分阶段调整逐步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供水成本不断变化,水价是动态的。对已建工程、新建工程以及井河混灌区等适时调整水价。对分类水价,要求区别耕地性质、作物种类、供水水源、灌溉方式等用水类型,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等限制类上浮,高经作物等鼓励类下浮,以此奖优罚劣;对分档水价,要求合理确定阶梯和加价、降价幅度,超用累进,少用递减,以此节奖超罚。对季节水价,根据河流来水量季度变化可实行丰低枯高的季节水价,根据用水量季度变化可实行峰高谷低的季节水价,以此调节供需。分片提出水价分类分档的侧重:河西灌溉农业区重点探索推行分类水价、分档水价;中部提水灌区推行分档水价、季节水价;东南部补充灌溉区重点探索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