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职业最吃香?”
当我在本世纪初看到这个源自美国的命题时,深为其答案所震撼。
“说书的!”
当然,所说的并非刚过世的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而是略带调侃地指出了一件古老事物及其背后能力的非凡时代价值,那就是——讲故事。
作为21世纪的管理者,你必须学会讲故事。
言外之意,在20世纪做管理可以不会讲故事。比如,你可以单纯用权力来管理,谁不听话你就扣他奖金,或者不给他分房,那可是致命的,于是被管理者都会规规矩矩、服服帖帖。比如,你可以单纯用命令来管理,再调皮的人在准军事化氛围中都会自觉地安分守己,不敢造次。再比如,你也可以单纯用利益来管理。在一个每个员工甚至管理者自己都有挨饿记忆的年代,没有什么比利益(而且未必很大)更能让人抓狂,比如举手之劳调高半级工资,甚至高抬贵手多发一些劳保用品,抑或是居高临下地请一顿饭,都可以引诱出足以打破头的顺从。当然,如果你足够柔软,还可以单纯用情感来管理。仅凭同姓、同乡、同学,就足以凝聚起一群本来互不相干的人。
但是,到了21世纪,单靠这些都不灵了。
因为,这时候管理者所面对的主流部下——“80后”“90后”们,在他们的人生记忆里,挨饿只是传说,匮乏只是调侃,他们无惧权威,不屑于管束,他们甚至也不怕失去饭碗,不等老板瞪眼发威,他们就先已拂袖而去。于是在21世纪,有了无比方便的电子邮件,但管理者们也最怕电子邮件——因为全年365天,随便哪一天你都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收到一封充满感谢言辞的邮件——没有温度,全是冰点,因为又有骨干不可挽救地要离职了。
就算他们暂时还没有离职,你要让他们替公司赚回自己的工资,并进而迸发出一些创造性的激情,也都是很困难的。你还指望像当年那样苦口婆心、拖腔带调地念报告、讲道理吗?你错了,从他们悄悄低下头打开手机将耳机塞入耳朵起,他们就不属于你了。而21世纪最大的难题便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员工在办公室里紧盯电脑屏幕时,他们心里其实在想什么。就算你抓住了他们的个把溜号把柄,你会发现,所有的批评,都被视为羞辱;所有的处罚,都被视为伤害——如果对伤害都无感,那就更糟了。你抱怨他们太脆弱吗?可他们从来就没打算赖在你这儿,你反而要担心会不会马上要收到感恩邮件。
是的,他们不在乎你给的那点工资,不在乎你给的那一官半职,也不在乎你作为老板的脸色红与黑,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除非,你真的能打动他们。
那么,如何才能打动看起来“垮掉的一代”?你又错了,他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只是现实需要我们更新我们的管理方式。而管理,本质上是通过传播与行动,来达成思维与实践上的共识。而在21世纪,你所要传播的内容,已经不如你所使用的传播方式重要了。
而这个方式,首推讲故事。
钱锺书先生曾说过,越趋时,往往也就越容易过时。由此我们发现,所有科技色彩过于浓重的风口工具,往往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反之,抓住热闹背后的本质,我们又往往会发现,它恰恰都是亘古已有的。比如,讲故事。(www.daowen.com)
自古以来,所有最具管理功效的事物,基本都是依托于讲故事。比如宗教,《圣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图书,并在数千年里流传至今,就缘于它里面有着各种故事。比如治理,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所有的帝王学习执政阶段,都离不开勤读历史著作(典型如《资治通鉴》),而历史就是无数个故事的串起。再比如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全世界各个民族都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而这些需要上溯久远而且越久远越好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靠科学数据解答,而是靠神话传说。传说的,都是故事。而我们管理者这一代,从幼时的孙敬修爷爷,到如今的好莱坞大片,其杀伤力都来自于善于讲故事。至于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本质上依然是讲故事。
故事的本质,从没有改变过。故事的影响力,也从没有衰减过。
那么,作为管理的首席工具,为什么故事在21世纪尤为重要呢?
第一是生动。故事的优势当然在于生动。但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往往过于强调正襟危坐的意义,而忽略生动有趣的价值。也因此蒲松龄能将古板严肃的文言文写到妙趣横生,却一生考不取功名。如果蒲老先生活到今天,一定是首席网络名人。这真是生不逢时的最大讽刺。但古人越是不以为然的,往往在今天越能大放异彩。十多年前,于丹女士的谈经论道虽然广受老学究们的争议,但她讲故事的专业方式,决定了她远比老学究们对推广儒道入户更具效能。在当今,没有权威,没有指令,没有人可以垄断真理时,一切就看你的“真理”能不能让人听得进去。你的故事生动了,你的人就生动了,你所要讲的道理,才能跟着一起生动。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第二是简单。故事为什么比经文的传播力度更大?历史书为什么比哲学书传播得更广?就因为它们简单通俗,好懂易记。能将复杂问题相对简单化呈现,不仅不意味着粗糙,反而意味着更精致的深刻和更集约的智慧。简单,在21世纪的中国尤其重要。在过去半个世纪,人们都把亚洲说成“压洲”。因为它承载了全世界的生产与竞争压力,特别是中国,一方面日新月异,一方面又朝不保夕。因此,在大家已被身边现实折磨得疲于奔命、超负荷承受时,与其再去啃咬那些刻板艰涩的管理模型,抑或发泄于抖音而忘掉管理,真不如跳出来品味这些简单深刻的管理故事,在片刻轻松中领悟辞短意长。这不只是效率问题,更是人文问题。
第三是简短。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为21世纪的宠儿。故事能成为优势,往往就在于短,或者能够切成无数个短故事。诚如电台里的单田芳评书,精妙而且挠人之处就在于每一段就半小时,想多听没有,明天同一时间再说。在时间碎片化,进而人们注意力碎片化,又进而导致人们耐心随之碎片化的21世纪,越短的东西,越能吸引人。而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除了自我标榜与吓跑读者,已别无他用。这就好比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如今只能出现在相声贯口里,而大家真想吃的就是分分钟出锅的鱼香肉丝。何况,在节奏如此快捷的今天,留给我们管理者看故事、讲故事,留给被管理者听故事、传故事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第四是距离。艺术美最高的境界,大都是通过距离来呈现的。越是看似不搭界的事物,当你能将它们内在联系起来时,就越会激发受众们强烈的思想冲击与审美愉悦。记得十多年前,一次和朋友聚餐用甜点,面对颇具创新意味的“冰激凌火锅”,我不经意一句——“它就像人生——冷暖与沉浮”,立即引得朋友惊呼喝彩,也让我自己记忆至今。最绝妙的管理布道,就是在你的受众以为你的天马行空与管理遥不可及时,却突然被你生生拉出一道交集高光!就事论事永远正常,但也注定沦为平庸,最终难免说完就完。反之,你若能自如驾驭“联系产生价值”,你就能凝聚三心二意的部下,还能借众人之口传为经典。管理故事之妙,就在于对不相干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机敏洞察与深刻顿悟。
第五是好看。好看不只是指抽象层面的大餐,有时也指直观眼前的欢喜。有效管理的真谛,就是可视化。它既可以理性地可视为数据,也可以感性地可视为绘画。这也就是连环画能够超越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始终畅销不衰的原因。好的故事绘画,绝不仅仅是对故事情境的机械再现,更包括一种艺术化的二度创作。诚如精妙的翻译与配音,共同组成了一部进口大片得以长久流传不可或缺的有机元素。文字与绘画相结合,更彻底地激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想象空间与阅读愉悦。
于是,“管理故事”就构成了《中外管理》杂志创刊28年来,最具特色、最受欢迎,也是我仅有的每月笔耕不辍的两个栏目之一。因为我深知,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持续十多年坚持在做的,究竟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而今,我们将十多年积攒下来的数百则生动故事及内在哲理的挖掘,加以选择,重新汇编结集成书。我亦深知,我和我的同事们所编著的,将是一本管理者睡前的枕边书、梦中的灵感书、会上的布道书、席间的段子书、路上的伴手书,最终成为我们企业文化的落地书!
说书的说完了。接下来,就该由您来读书、品书和荐书了。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杨光
2019年清明后一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