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保护文化资源、有序传承文化遗存,为高标准规划建设夯实基础
1.加强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全面调查、梳理、评估特色小镇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包括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能够保护利用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资源,匠人技艺、民风民俗等活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旅游、文艺、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资源,建立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为挖掘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奠定基础。
2.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管控。以“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为原则,加强区域内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管控、修缮利用和创意化改造,构建以“文化产业功能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街区、文化空间”为主的新型文化空间和体系架构,在保持遗存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和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形成与地理特征、文化传统、人文个性相符合的整体风格和文化形象。
3.立足资源禀赋做好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立足人文地理禀赋和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空间和文化特色优势,以传承优秀设计文化、摈弃“洋大怪”规划设计模式,使自然和文化特色与小镇建设相协调,为产业和空间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提供顶层设计。
(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1.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和配套设施向文化小镇布局。创新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建设运营模式,发挥好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大对创意设计、艺术会展、文化旅游等领军型文化产业的定向招引,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使小镇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文化要素集聚的新平台,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新基地。
2.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骨木镶嵌、金银彩绣、泥金彩漆、朱金木雕、甬式家具以及越窑青瓷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培育和孵化更多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提升文化附加值与无形资产,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精髓,为重塑传统产业要素与价值链提供成长和变革空间。积极打造互联网创客、艺术创客、农业创客、教育创客、休闲服务创客等各类新业态,通过提供工作机会、适度生活补助等方式建设创客基地,引导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中来。
3.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产业资源为引导,以旅游业态为载体,积极推进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小镇转型发展。如前童镇、梁弄镇、石浦镇等历史文化名镇,要深度整合属地特色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等关联性资源,将产业竞争力植根于独特的历史人文土壤里,打造以“微度假”为品牌的乡村度假型产品集群,形成全领域、多层次、多品类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对制造业小镇,要通过创意和再生设计,深化工业旅游线路建设,形成文化体验与科技观光相融合的工业旅游配套功能。
4.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小镇集聚。完善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运行体系,面向文化艺术、影视传媒、数字出版、设计服务等领域,建立数字化创意设计、云计算技术应用等开放共享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凝聚文化创意精英,培育创意制作生产、传播营销、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企业。
(三)补齐公共文化短板,完善小镇文化功能(www.daowen.com)
1.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特色文化活动和优质文化资源向小镇倾斜,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体现小镇特质、蕴含小镇精神的文体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搭建更加有效、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对公益性文化项目,制定明晰的帮扶标准和监管制度,提高补贴力度。
2.推动文化成果互联互通,提升小镇知名度、美誉度。鼓励有条件的小镇以特色建筑为平台、属地文化为灵魂,加强对传统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区或主题文化景观生态线,营造与现代城市差异化的情景。立足文化积淀和文化产业特色,搭建民俗节、艺术节、戏剧节、音乐节、产品博览节、展会论坛、文化赛事等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和特色性文化节会,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3.呵护小镇文化传统,提升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尊重本地居民的历史记忆,以系统化的特色文化标识为指向,构建文化、生态、生活、产业有机融合的生态型空间体系,让懂得本地历史传统与民众情感的“文化人”“乡贤”立足小镇,发挥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引导高端要素向文化小镇集聚
1.以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创建机制。优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拓展文化专项小组工作内容,强化其在文化小镇规划建设、文化内涵挖掘以及文化功能培育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为文化小镇的管理治理提供依据。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以正面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挖掘典型案例,总结有益经验,树立示范性标杆。把文化小镇培育与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申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资助结合起来,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小镇分类开展试点。
2.完善金融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长周期、低成本融资服务,支持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化设施建设。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股债集合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小镇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将具备文物价值的各类遗存申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3.完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集聚。以新型智库建设为载体,引入专家咨询、外部运营、咨询机构高端文化人才,针对文化小镇建设的专门政策、工作机制和创意支持等,开展系统探索研究,以在规划编制、建设培育中更好地融入文化元素。与高校等文化机构合作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美术写生创作基地,鼓励高校相关专家参与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4.完善用地政策,破解用地瓶颈。用地指标优先向文化小镇覆盖,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给予用地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文化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用地,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或租赁等形式分享文化小镇发展收益。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旧城区、旧村、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将其改造提升为文化小镇。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