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全市在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社会安全、公共服务等四大社会建设领域成绩斐然,亮点纷呈。
(一)社会事业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目前,宁波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约1220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964所。在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园上”变为“上好园”的需求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大力支持公办幼儿园发展,认真做好公办幼儿园项目的审批、核准等各项服务工作,对于覆盖率较低的区县(市)下达目标,努力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原则上达到50%的目标。另一方面,提升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学质量,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继续做好民办幼儿园的星级认定等管理,确保办学办园等资质问题,同时加大资金引导和投入,逐步完善民办幼儿园收费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宁波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路径,努力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平衡。首先,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积极落实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学教研工作,2019年以来,宁波建立省域内跨市城乡结对帮扶学校19所,市域内跨县城乡结对帮扶学校10所,县域内城乡结对帮扶学校64所。其次,积极打造智慧校园,通过实施农远工程、多媒体专项工程、教师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再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名师骨干带徒等活动,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最后,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出台保障政策,保证残疾少儿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全覆盖、零拒绝”。
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宁波积极聚焦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甬高校得到快速发展,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保持国内中外合作大学领头羊地位,宁波工程学院跻身全国百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试点高校。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质高校资源。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揭牌;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名校签约共建研究院(研究生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签约共建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此外,积极推进“3315计划”“泛3315计划”“甬江学者计划”等系列工程,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高校共有专任教师8665人,其中,全职院士5名、高级职称3854人、博士2877人。
2.基层医疗均衡改善,智慧医疗全面深化
基层医疗均衡改善。自2017年我市农村和城镇居民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以来,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在基层医疗方面,目前,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家,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已基本建成,全市家庭医生再签约居民125.3万人。市卫健委的数据表明,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6%。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不含中医)、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不含中医)。
智慧医疗全面深化。自2014年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云医院”平台以来,智慧医疗快速发展。一是通过分时段预约、诊间结算、刷脸支付等方式,大幅缩短了患者的看病时间。二是依托“云医院”,实现了患者上网预约、医生网络问诊,全市已建成44家远程会诊中心、273个“云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远程会诊中心。三是通过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实现全市的健康档案可共享调阅、跨医疗机构就医可信息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中心已经连通全市15家医院,可完成11个亚专科病理诊断。10个区县(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已全部建成,并连通至村卫生室。目前,“云医院”平台已经吸纳全市80%的医疗机构,已开设32个专病专科,累计注册患者近23万人,为72.5万人次提供了在线咨询及配送药服务,最高日处方量突破8000张。
3.社保覆盖率持续提高,住房保障实现安居
社保覆盖率持续提高。截至9月,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463.8万人,同比增长3.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420.7万人,同比增长5.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约为294.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约为367.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约为281.7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同时,宁波聚焦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调整提高全市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慢性病门诊保障制度,在我市原153种慢性病用药的基础上,扩大慢性病药品种类,新增加了浙江省确定的1000多种慢性病药品,并提高特殊病种的医保待遇。
住房保障实现安居。一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推进研究制订“一城一策”方案,并积极落实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相关工作,有效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二是保障各类限价房和公租房,2019年“甬樾湾”项目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夹心层”发布了2649套限价房。三是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自2017年宁波被列为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以来,2018年我市共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2个,建筑面积241.5万平方米,2019年启动42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年内完成老旧住宅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宁波围绕“稳就业”目标,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截至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3万人,同比增长5.2%,其中,上半年全市接收高校毕业生3.4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4%,继续保持低位。就业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三个领域的发展: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宁波拥有五千余家智能制造企业,位居全球城市第七,这些企业为至少一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二是高技术领域的新职业诞生,诸如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为我市诸多新生代青年群体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三是小微企业的不断壮大,也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岗位。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0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66元,增长8.3%,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2元,增长9.1%,实际增长6.2%。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96元,同比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14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70元,增长6.7%。根据全市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数据,得益于低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等利好因素,我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二)社会治理
1.社区治理全面提升
未来社区是浙江省提出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19年宁波市鄞州区划船社区和白鹤社区分别以综合评价全省第一和第四的成绩入选首批未来社区24个试点。在共建未来社区的过程中,宁波在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工作。一是强调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二是打造社会协同的社区共治,建立健全居民、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三是鼓励居民参与的社区自治,重点培养社区治理的活力和内生力。四是加强技术应用的社区智治,以构建智慧社区平台为基础,推动社区信息数据整合,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
2.乡村治理创新不断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宁波市从县(市)级层面、镇村层面等多层级入手,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19年6月,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我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广泛关注。我市创新的“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四个平台”等多项制度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打造了乡村治理的宁波品牌。象山县“村民说事”和宁海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2个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占浙江省3个入围案例2席。同时,宁波也鼓励各区县(市)深入研究各地乡村治理规律,探索创新各种路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www.daowen.com)
3.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2019年,宁波全市登记社会组织共9943家,其中社会团体253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7363家,基金会44家,服务供给覆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文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公益慈善等多个领域。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宁波市坚持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出台《宁波市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宁波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等政策法规,为社会组织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通过制订培育计划、搭建孵化平台、给予资金扶持、扩大公共服务购买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三是不断完善公益性社会组织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2019年,宁波首次将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成果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高级人才”序列,促进我市社工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安全
1.平安建设持续推进
宁波继续扎实推进平安建设“三年提升行动”,在过去一年间,平安建设指标呈现“整体可控、良性发展”的趋势。在交通安全方面,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2.7%,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全口径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9.6%。在经济安全方面,全市共立经济犯罪案件519起,破案393起,抓获918人,挽回损失4.6亿元。在网络金融安全方面,我市共打掉套路贷团伙183个,破获各类案件4010起,查扣涉案资产14.72亿元,打掉非法套路贷APP和网络平台157个,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8%。在基层治理方面,试点运行“警网互融”,有效汇聚多部门监管处置力量,全市试点公安派出所向网格推送892条,落实反馈854条,试点单位综治指挥中心向同级公安派出所推送409条,落实处置395条。同时,全面推广“智安小区”建设应用,全市1295个新建“智安小区”达到省标,389个小区实现“零发案”。
2.扫黑除恶成效显著
宁波围绕“三年为期、宁波无黑”总目标,全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全市公安机关强力推进专项斗争,完善工作机制,组建扫黑除恶专业队,对黑恶势力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2019年,我市大数据引领专项斗争的经验做法被公安部扫黑办在全国范围内交流推广,“钱潮”“三江潮”系列行动“打伞破网”“打财断血”成果显著,扫黑除恶宣传全城覆盖,全民参与,共收到举报线索1623条,查证属实并打掉黑恶团伙86个,兑现举报奖励171万元,形成了对黑恶违法犯罪的压倒性态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全市坚持边打边建边治,梳理了一批重点乱点区域和行业领域,加强综合治理,一些社会治安乱象得到有力整治。
3.全面护航新中国成立70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全力保平安、迎大庆的关键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重点在安全生产、防汛防台、食品药品、城市运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排查指导和专项整治行动。通过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群众安全生产意识,开展监督检查、随机抽查、暗查暗访等排查督导工作,完善各项应急处置机制,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项重大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四)公共服务
1.政务服务持续优化
2019年以来,宁波市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着力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四横四纵”政府数字化转型体系。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2019年的专题协调会明确了2019年17项重点任务,聚焦“跑零次”、“掌上办”、事项颗粒化标准等基础工作。在政务服务方面,梳理汇总公民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清单,发布53项群众和企业“一件事”目录。2019年,实现“跑零次”事项比率在90%以上,70%的审批服务事项全城通办,80%的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容缺受理清单在窗口全面实施,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可自助办理200多个事项。同时,加快推进“掌上办”“网上办”等无形窗口的建设,实现100%事项网上可办,网上办件比例超过50%,掌上可办事项比例达70%。
2.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在体育事业领域,宁波始终坚持人民是体育事业主体的理念。2019年,宁波市首届全民运动会与第十八届市运会同时开幕,实现了“群众体育大会”与“竞技运动会”的有机结合。在全民健身领域,基本建成惠及800多万人民的全民健身工程体系。2019年10月,宁波奥体中心正式开业,面向市民开放。目前,市本级拥有36家体育社团组织和5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达6000余场,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群众超过200万人次。另外,以“一人一技”全民健身公益技能培训为依托,市本级累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的参与人数已超过1万人。2019年,宁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先后承办了2019年国际男篮热身赛、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WTCR世界房车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助力提升宁波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3.文化事业深入推进
自2017年启动“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以来,宁波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近年来,宁波通过社会化和数字化,使“一人一艺”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依靠社会艺术机构组建起社会联盟,建立起151家社会联盟、36家空间联盟、34个艺术普及点、2家艺术普及基地,让全市基层文艺得到切实发展。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建成了“一人一艺”云平台,通过PC端、APP、微信端,使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同时,宁波以“一人一艺”品牌为载体,不断创新艺术普及形式,如“一人一艺”乡村计划赋能乡村振兴,“一人一艺”文艺客厅创意都市空间,并实现了区县(市)联动遍地开花。
4.公交服务不断升级
2019年以来,在公共交通领域,宁波着力构建“公交+慢行”交通顺畅出行链。一是在轨道交通方面,3号线一期、宁奉线、4号线、2号线二期等5个在建工程持续推进。二是在常规公交方面,整合资源,推进公交优先设施建设,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在绿色出行方面,从2016年至今,宁波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3.6亿元,用于购买多种能源驱动的公交车辆。在智慧出行方面,“宁波通”智慧公交APP,每天为10多万人提供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出行信息查询服务;市区累计建设公交电子站牌80多套,2019年又完成10余座候车亭的智能化改造任务;宁波几乎所有公共交通都支持“刷”机,全面实现了一部智能手机“走遍宁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