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必须迅速开展支持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健康发展的“三制”保障体系建设,即城市设计的体制、法制与机制建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健康发展。

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贝塔朗菲强调系统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或简单组合,系统的整体功能绝非是各功能的简单集合,也是各要素在分离或孤立状态下无法实现的,这正如格式塔完形法则基本原理,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位置明确、功用明晰、有机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城乡一元生命体的功能、结构、形态、人因、环境经济、安全、交互等诸要素,不能进行简单、无调性地系统设计,必须以文化为主线,紧扣传统文化传承和先进文化打造,进行有机的系统的文化整合设计,赋予其先进文化的灵魂,使聚居区域的人们产生诗意栖居的自豪感与美好感。系统文化设计理念可结合以下小、中、大型系统文化设计案例予以说明。

小型案例:黄姚古镇是广西西江经济带上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镇,其镇内黄姚古井的用水与排水系统具有非常科学的系统设计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图7-5为笔者实地考察后所绘制的黄姚古镇用水文化示意图

中型案例:“绿道”(Greenway)一词于1987年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美国总统委员会报告》上。报告提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绿道网络,能使聚居地居民便捷地进入各自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使整个美国在景观上将乡村和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延伸穿过城市和乡村。此后美国率先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进行规划以加大建设力度(见图7-6),同时审时度势地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此外,美国在绿道理论研究和功能开发领域也位居世界先列。截至目前,其各种等级的绿道总长度长达10万千米,列居世界之首,且每年都要规划建设绿道数千条。其建设要求为居民可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步行到达最近绿道网络。这种生态文化与休闲文化有机融合的聚居文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图7-5 广西黄姚古镇

图7-6 绿道设计

具有高度智慧与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看,城乡一元生命体体系宛如多层金字塔,其最底部基础层面应是一个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硬件文化集合系统,第二层应是城乡一元生命体机器产品等物质文化运行系统,第三层是城乡一元生命体或有机体等生命文化运行系统,第四层及以上应是城乡一元生命体精神文化乃至灵魂气韵的集中表现,一至四层文化贯穿始终,赋予城乡一元生命体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文化的系统特征。这些层面应通过以下至少10个方面的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文化设计来具体体现和保证。

1.城乡一元生命体精神理念文化设计

面对国家文化战略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黄金契机,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国家和区域优秀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汲取过去城乡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城乡一元生命体文化建设、城乡一元生命体文化设计的内在规律。

2.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的“三制”保障体系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受到迅速推进,“经营城市”理念以及“土地财政”政策推行的空间资本化和消费主义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文化逐渐被摧毁。前述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管理原则是为了塑造具有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聚居空间环境,对城乡一元生命体建设活动进行系统控制引导所编织的技术性控制框架和艺术性统调原则。今后,必须迅速开展支持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健康发展的“三制”保障体系建设,即城市设计的体制、法制与机制建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健康发展。

3.城乡一元生命体功能空间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功能空间,是城乡居民开展公共社交文化活动的开放性公共空间,是城乡一元生命体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资源共享的场所,也是展现城乡一元生命体形态和城市风貌的重要元素。20世纪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都加快了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功能结构的异化。笔者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曾指出中国城市空间形态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3个转化挤压现象,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城市文化空间设计的问题,即城市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大,这由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决定,基本属于城市空间发展与设计的正能量转换;而城市新区空间对旧城空间、城市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大则必须引起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设计者的高度重视,这是两种城市空间发展与设计的负能量转换或消极挤压。从城市空间发展态势看,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参与人员在积极地为城市聚居民众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固有的空间布局和空间功能,导致大量繁复无序且功能价值低的反传统的失落空间以及过剩或过时功能空间的出现,这些失效空间及其功能都促使城市公共空间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失去了原有的空间活力和功能价值。过分密集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易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且不符合城市聚居生态空间的美学要求。因此,要重视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均衡,通过营造和建设绿色带、绿色网、绿色空间来间隔各聚居群,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使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布局疏密有序、井井有条,空间功能完善、运转有条不紊。

街道空间作为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空间中分布最广、延续最长的线性公共空间,更是突显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空间特色并与居民紧密联系的文化子空间,街道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综合形象,正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基于罗杰·特兰西克的城市失落空间设计理论及其他国际先进的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方法,如何从现有街道公共空间的组织布局出发,从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尺度关系、功能复合、场所意义等方面进行街道空间的再认识与空间功能的再解析、再定义、再整理与再设计,从而重塑特色城乡一元生命体街道文化空间环境,恢复街道文化空间活力,还原和拓展街道空间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功能,应是今后中国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设计的重点之一。

4.城乡一元生命体行为规范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的核心是人。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空间的塑造与设计等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中,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设计处理好形态与语义、语义与导引的关系,关键在于设计思想如何引导人的文明行为。以往由于城市行为规范文化设计意识和相关设计的缺失,没有起到引导市民行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带来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或氛围,具体表现在:

1)城市功能区单一布局导致城市景观苍白和空间环境单调

城市争相建CBD、商业中心,缺乏有机融合的工作、消费、居住区域,造成市民出行、上班等需要长途跋涉,进而导致生活品质枯燥。例如北京望京等不少地区最先矗立起来的是住宅鬼城,而不是配套合理的产业聚集区。其发展思路不是通过产业来聚集居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导致与高密度的居民区相比,产业跟进严重不足。江苏花桥等过去也是类似于北京望京的白天无人、上下班时间人潮汹涌的“睡城”,目前随着服务外包基地等的迁入,境况开始好转。

2)人文理念缺失

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帜,众多聚居公共空间虽然增添了不少中心喷泉雕塑等景观,但缺少足够的供人休憩的座椅凉亭,致使大面积的广场失去了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功能。更有甚者,以“保护城市景观”的名义在公共场所外围以栏杆,使市民无法进入活动。城市缺乏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这对市民文化的培育和市民合理行为诉求十分不利。

3)拒绝公众参与

城乡聚居区域是公众的,应该为公众创造并且由公众参与创造,但是由于我国城乡资源被政府部门垄断,公众极难参与到城市设计的探讨中去,从而造成政府与公众的脱节。如昆明等地的PX项目(对二甲苯化工项目),正是由于政府在决策时未与公众探讨,引发了市民极大的不满。

5.城乡一元生命体多媒体识别文化设计

作为城乡一元生命体理念和行为的外在表现,城乡一元生命体视觉形象作为聚居视觉识别文化,直接体现着聚居区域的外观形象。城乡一元生命体视觉对象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城市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景观小品、城市标识、城市环境卫生以及市民的衣着举止等。城乡一元生命体进行视觉形象识别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有来客,在视觉上对该城乡一元生命体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该设计也是使聚居区区别于其他城乡一元生命体的重要途径。城乡一元生命体视觉识别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或精神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指示标识功能,如城乡一元生命体交通枢纽站区、大型活动场所等的标识指示系统的设计好坏甚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效率乃至人身安全。国外发达地区的城市色彩设计相比我们中国的同类建设更为完善。那些设计不仅注意到了建筑的色彩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也注意到了公共基础设施等其他构筑物对城市色彩的影响,同时也会考虑利用城市色彩结合城市的历史文脉等方面营造城市品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小品、市花、市树、市徽、城市吉祥物等的营造也可辅佐城市品牌的建立,这些都对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此外,通过听觉如区歌或主旋律或地方戏曲乃至方言俚语,触觉如聚居地域特殊材质肌理体验,味觉如当地特有乡土气息等多媒体渠道的系统设计,可以对城乡一元生命体产生立体丰富的全媒体感受与认知,形成独具特色的识别文化和人文气质。

6.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产品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产品,体现出本区域人文关怀和文化风貌,具体而言,聚居区内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被全体居民享用(但非独享)的公共家居既有公共实用性,又有文化艺术观赏性,这是增进社会福利所必需的,需要政府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城市公共产品类型可包括如下六点:

1)信息传达类

信息传达类产品是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场所中用以传递各类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为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指示。这些产品包括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广告牌、广告柱、滚动条幅、交互台、指示牌、终端服务器等,其本身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

2)交通管理类

交通管理类产品的作用是为保障人们出行时的交通秩序安全,改善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场所中交通环境的质量,包括城市过街天桥、公共汽车候车亭、公共自行车停放架、轨道交通站体、地铁出入口、地下通道、护栏、护柱、灯柱等。

3)休憩娱乐类

休憩娱乐类产品是为满足人们出行及休闲时的需求而设置的街道家居或公用道具,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锻炼和休憩的场所,而且可以促进人们在现实世界的互动交流、睦邻友好与团结友爱。这些产品包括固定或移动靠椅、儿童游乐装置、健身娱乐器材、公共饮水产品等。

4)服务供给类

服务供给类产品包括路灯、地铁、公用自行车等在内的公共交通系统,邮电通信系统,快递物流系统,聚居安全系统产品,以及布局合理周到又有数量保证的独立式或移动型公厕等,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保护了聚居环境,对城乡一元生命体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5)景观装饰类

景观装饰类产品包括景观型主体性雕塑、装饰性照明、花坛花架、林带绿道、喷泉水景、地面纹饰铺装等,此类产品使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环境锦上添花,实现诗意的聚居。既美化空间环境又反映出城乡一元生命体的文化内涵。

6)通用公共产品

通用公共产品主要为便于健康人、残疾人、老年人等使用的公共产品,无论何种人群都能够在城乡一元生命体生活中获得便利和舒适。其体现了城乡一元生命体文明程度,特别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城乡一元生命体生活。主要包括各类坡道、盲道、电梯、多媒体指示系统、通用公厕与休憩区域等。

7.城乡一元生命体环境生态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环境生态文化设计要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给自然应有的地位,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适度地对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环境进行开发和建设。具体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减少地面硬化比率,加大对可呼吸、可渗透的湿地的修复与重建,这样可以极大改善未来聚居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二是以绿道网为重点的聚居区生态休闲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聚居区内外原生态动植物等生物栖息基地保护与科普教育基地设计,如崇明岛东滩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等,以此改变以往城市规划中思路片面、重技术、轻生态、无人文现象,着力加强对人与自然的沟通、联系,密切加强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应在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引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不仅关注规划过程中的技术性与方法性,更要体现人文性和自然性的协调统一,给予自然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规划与设计中应有的地位。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于2009年启动建设(见图7-7)。岛上交通体系利用仿生设计原理,整体形态如一棵生命之树,把人流从岛外输入岛内的地铁组成“树根”,多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人流聚散顺畅。科技岛巧妙地将保护下来的原生态水杉与建造的绿道、行人步道及脚踏车道进一步有机融合,形成生命体聚居空间体系,特别保留了建设前的部分葡萄园,创造性地打造现代农业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共交通和楼宇通过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最终实现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文化产业等综合功能,这是城乡一元生命体智慧形式的具体体现。(www.daowen.com)

图7-7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此外,城乡一元生命体建筑要体现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绿色设计。建筑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设计需要把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将建筑融入周围自然环境,而非使其孤立或独立。建筑布局应依据其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因势利导、顺势而建、自然天成,使建筑与当地的山水意蕴融合,气场和谐,避免产生机械拼凑和生拉硬套的突兀感觉。

展现公共空间形态的原始自然魅力。理想的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空间应具有原始生态的有机元素,在接合部应该是大片极尽张力的原生态地带;在城乡边缘应拥有更多的绿色或蓝色廊道,如河道、海岸线、山丘等;在城乡一元生命体中心区则拥有最繁华的生活社区,以此构筑层次鲜明的生态空间。尽量保留一些荒野地带,留出生物通道,维系或重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营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从而积极促进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建设符合生态法则和形式美学的公共景观,树立和谐之美的构建思想。生态美学上,和谐是一种最朴实、最具有持久力的美。因而,为营造理想的生态空间,就要树立和谐之美的设计理念,大到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空间规划,小到绿地公园。斑块、廊道等景观生态学中的要素在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应该广泛运用,如此不仅能够实现防涝泄洪、生物保护、文化遗产承继和休憩等功能,而且如绿道一样,廊道的线性空间特征,也会充分加强各个景观和生态区域的联系,以及城乡一元生命体景观区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5]

8.城乡一元生命体节事庆典活动设计

节事庆典文化活动包含各类旅游节日、法定节日的庆典盛事,宗教活动,国际各类赛事,等等。通过举办城乡节事庆典活动可提高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知名度,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建设,吸引外来旅游者,给城乡一元生命体的旅游服务业、餐饮住宿业、文化传播业等带来无限商机。通过节事活动彰显的城乡一元生命体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艺术魅力,是城乡一元生命体举办方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应注意节庆的内涵和品位设计,防止粗俗化、媚俗化,加强后续衍生、深化开发效应。

9.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传播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一元生命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品牌文化传播问题则是推进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文化传播的过程。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文化是城乡一元生命体形象最集中的体现。网络应成为城乡一元生命体品牌文化形象设计的另外一个展示平台。

10.城乡一元生命体衍生产品文化设计

城乡一元生命体衍生品作为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满足城乡一元生命体发展需求的文化物质产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数码文化产品,乃至国家和地区竞争软实力,它的开发设计值得关注和重视。

以上系统设计的10个方面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实践过程中是一个有机复合与协同展开的系统工程,先进文化是其灵魂,融于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因此可根据各个城乡一元生命体自身的特色与实情有所侧重,但又紧紧围绕“文化”核心统筹开展,推动城乡一元聚居文化实力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系统设计理念之实际运用,可以通过将如下笔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江经济带聚居区实地调研和系统文化设计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作为案例,来予以说明:

西江经济带聚居区独特的地理与区位优势,使其在国家经济转型与层级经济格局构建战略中地位凸显,因此,作为促进广西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发展西江黄金水道,打造西江经济带,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繁荣”为中心,以“沿江城市群建设”为载体,通过文化规划、文化建设、文化研究及文化观念更新等转型发展的思路来开拓广西,对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构想具有深远意义。文化设计产业应当成为重要西江经济带聚居区文化发展的驱动力量。西江经济带文化设计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工业设计的融合是基本出发点。西江经济带文化设计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西江经济带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及文化地缘优势,将以创新驱动为灵魂的现代设计作为引擎,通过民族文化设计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打造西江经济带乃至广西的知名设计品牌,塑造提升和有效传播西江经济带及相关城市的综合实力与美好形象。

笔者读博期间亲赴广西实地调研发现,西江经济带聚居区的基本现状和突出问题是西江经济带属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地区设计元素与资源丰富,尤其在民族手工艺文化方面非常发达。在民族文化设计开放方面,西江经济带的民族文化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作为艺术家或艺术团体的个人艺术创造而进行的艺术设计实践,这主要集中于艺术家工作室或高等院校中;二是作为旅游产品、纪念品而进行生产发售,这主要是在流动摊贩或小成本作坊中生产;三是珠三角或东南亚的大型设计产业厂商进行的订单采购,其生产主体同样大多是手工生产作坊,生产布局分散,缺乏品牌效应,同质性较高。

就其原有发展定位而言,当前西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观光旅游产业的框架进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手工艺文化的产业转化虽略有成效,但问题突出:一是设计千篇一律,成本很高,缺乏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二是本土乃至整个东盟地区设计意识和技术落后;三是西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以西江经济带为本位的统筹设计观念,致使西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设计产业割裂发展,没有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四是西江民族文化设计产业的发展,缺乏对珠三角与东南亚两大经济体的借助,没有将这两大经济体中产生的多元需要尤其是高端需要作为自身产业发展动力,致使西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因缺乏对多元需要与高端需要的满足,而始终停留于低端水平;五是过于微观,多集中于具体产品,没有与中观地标设计和宏观城市品牌形象等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因此,必须针对历史与现状,利用已有设计与传统,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意产业规律及设计艺术原理,重新进行战略思考与布局。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发展思路,以区域发展和区域互动为发展本位,建设西江经济带聚居区系统设计的战略格局,这是该区域向绿色、有机、生命、文化的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模式转型发展的必然出路。

为此,笔者通过调研提出西江经济带聚居区民族文化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

第一,西江经济带设计形态层面的战略界定。

宏观形态层面:西江经济带应以区域特色文化挖掘、特色聚居区域气质的表达营造为设计重点。首先,西江流域的城乡形态,独具天然气质与田园风格,与地方生态之间的共生性非常强,这种城乡区域风貌天然地表达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是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城乡形态设计资源优势。其次,西江经济带与珠三角及东盟地区一样,都是多民族聚集地区,民族风格凸显是城市形象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方式,这是该地区个性鲜明的又一城市形态设计资源。西江经济带宏观形态层面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城乡视觉营造、听觉营造和全媒体打造三个方面来完成,视觉营造上呈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雕塑、建筑,听觉营造上呈现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歌、小调、戏曲,全媒体打造上则以承载更多民族文化内容的影视、网络、游戏、节庆来实现。

中观形态层面:西江经济带应以城市特定空间打造、文化空间品质的时代提升为设计重点。根据调研,西江大多数城市原有的博物馆、纪念性建筑、文化广场等造型陈旧,设计理念过时,几乎没有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因此必须打造“西江文化地理标志”。就其形象形态而言,可以是一个在西江流域具有最大文化公约性和认同感的文化符号或设计元素,也可以是一系列能够凸显西江文化独特性的文化符号或设计元素,或二者兼有,但必须能够唤醒对西江文化的认同感。就单个符号与元素而言,在整个西江流域中广泛存在,而在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中并不凸显的“龙母”形象在较大程度上能够符合这一要求;就系列符号与元素而言,可以通过设立博物馆、纪念性建筑、文化长廊等形式,以空间集合的方式凸显西江文化的整体存在。

微观形态层面:西江经济带应以城市特色创意产品为设计重点,具体分为:①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优势互补——土加洋。如以壮、瑶、苗等民族的锦绣工艺品,嫁接艺术资源,做正版的艺术授权产品;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打造西江民族服饰用品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让西江地区丰富的小微企业产品乃至民间民族工艺品有机会进入现代生活和国际视野。②绿色生态资源与金色创意点子的增值低碳结合——石成金。如开发打造可循环的竹制品创意设计产业链;赋予传统农副特产食品精美的现代设计包装。③实体空间与虚拟世界的有机交融——小变大。使传统实体空间与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互联,使有限实体小空间变成无限虚拟大世界。

以上三个方面,有机互动,综合互补,是西江经济带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机载体与系统呈现。

第二,西江经济带设计元素挖掘的战略导向。

面向民族文化传统的设计战略:西江经济带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经几千年,民族文化资源形态丰富、蕴藏丰富,并且西江流域大部分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仍然以活态存在,因此是设计产业要素挖掘的首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挖掘整理本地民族文化传统设计元素,包括客家服饰、黄姚古镇民居、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桂林砖石雕刻、临桂傩舞面具、桂东南木偶戏、桂平陶瓷、全州民间剪纸、苍梧丝竹挂帘、五通农民画、阳朔画扇、玉林羽毛画、金秀茶山瑶银饰、《评皇牒券》图绘、苗族刺绣蜡染、侗族百鸟羽衣等。在挖掘本地民族文化传统资源要素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其中非物质化科学设计原理性元素的挖掘运用,如黄姚古镇的布局设计原理、黄姚古井结构的循环使用设计原理、容县真武阁隼铆挑梁防震设计原理、灵渠大坝结构和砖木扣合原理等,其生态自然性、科学合理性、低碳环保性,在今天的城市创意设计中仍有极高的学习利用价值。②挖掘整理东盟民族文化传统设计元素。西江流域是中国内陆实现西南出海的关键通道,还是连接北部湾与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内陆的大通道。因此挖掘、整理、利用该地区和北部湾与东南亚各国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符号与设计元素。③融入东西方民族现代优秀设计理念、引进发达地区设计人才。在设计产业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设计理念与文化的融合已成趋势。在浙江海宁的中国皮革城,是皮革品牌风尚中心,已成功通过“脑体分离”,打造出一个专门融合东西方、国内外最新设计进展的智慧高地。入驻皮革品牌风尚中心的,都是各大皮革公司的研发中心。如今皮革品牌风尚中心已升级为“皮革产业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皮革品牌风尚中心的功能很明确,就是企业的设计研发、品牌展示基地,其诞生的初衷在于让原先专注于生产的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和营销上来,做到“脑体分离”。西江经济带民族文化设计的发展,同样应该从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出发,构建平台、创新机制,打造能够融合东西方、国内外的智慧高地,使西江民族文化设计达到新境界。

面向文化事业的设计战略:智慧城市是高科技时代科技服务生活的城市模式。城市设计在高科技时代的必然趋向,应是纳入智慧城市构建体系,实现智慧城市的设计。西江经济带的设计战略应为积极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提升西江经济带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与质量。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智慧政府、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学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医院、智慧生活以及这些智慧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应用等方面。这些与城市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区域竞争力紧密相关,并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未来西江经济带面向文化事业的设计战略必须融入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在加大多媒体、全媒体、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智”的设计力度的同时,加大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慧”的构建与打造。

面向文化产业的设计战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提升物质性产品,包括对源(元)生态元素(原汁原味无须加工)的包装推广;对元素或传统产品进行改良升级设计;结合市场和本地优势进行概念性创新开发设计。在对具体产品进行设计提升的同时,进行品牌策划并同步进行传播推广。二是设计立县,即使宏观设计政策与具体创意产业的驱动引领相结合。建议在西江经济带聚居区域导入体现“政商产学研用”有机对接的“设计立县”计划或“星火燎原”计划。目前上海“设计立县”团队已经为宝应县的水晶、玻璃、乱针绣三大传统产业提供了100多套设计方案,从产品到商品的整体设计都已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晶、玻璃和乱针绣产品都被打上“宝莹牌”,统一推广。这种输出本土设计力量,与全国制造业对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就称为“设计立县”计划或“星火燎原”计划。三是设计维和,即通过设计实现文化交流与沟通,最终实现文化认同。打造西江民族设计产业的目的,在于以西江文化带丰富多样的民族手工艺文化资源为发展前提,借助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平台与通航便利条件,服务于珠三角与东盟十国的多元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发展西江民族设计产业的同时,更能通过文化设计与创意产业的交流来维护、促进本地区乃至东盟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繁荣。

第三,西江经济带设计造型元素归纳选取的战略原则。

以“山、水”为生态造型元素:该地区有蟠龙山、都峤山、立鱼峰、象鼻山等名山秀峰30余座;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漓江等知名江、湖、泉、瀑近40处。这些山水资源充分彰显诠释了该地区“山水甲天下”的美名与内涵,更是进行城市形象创意设计的生态造型元素。“印象刘三姐”就是成功案例。

以“人、仙”为人文造型元素:近山者仁、近水者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江经济带养育了众多历史名人,造就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人物传说或神话故事,如柳宗元、刘三姐、龙母等。以此为元素可以开发大批新媒体创意系列产品,如开发设计动画《刘三姐》、龙母传说等相关衍生文化设计创意产品。

以“数、码”为现代造型元素:运用多媒体电子技术与艺术,把山歌剧等传统视听元素以电子手段融入新产品设计开发中,把数码技术与艺术融入传统工艺中。如今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文创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西江经济带城市核心内容设计的战略原则。

“民生、文化、交流”为西江经济带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一是民生设计表达体现在吃、穿、住、行、用、休、医、安8个方面;二是文化设计表达体现在听、说、读、写、观、演、锻、欢8个方面;三是交流设计表达在微观方面体现为人与人和谐交流模式设计,在中观方面体现为城乡和谐交流模式设计,在宏观方面体现为区间乃至国际和谐交流模式设计。西江经济带城乡一元生命体文化以及系统设计,其宗旨应是通过对城乡“交流”的设计促进“宜居”“和居”“大同”。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雷沛鸿论述“西江文化(广西地方文化)”的“特质”时指出,在同化力开展中,广西地方文化就表现出一种伟大精神,即大同精神。西江经济带城市群设计的核心战略就是要体现并促进这种和合与大同精神的发扬光大。

第五,西江经济带城市结构设计布局的战略原则。

西江经济带的城乡一元生命体结构设计,应兼顾“老区”“现区”“新区”三个层面,使三者在同一聚居空间内达到结构协调。具体而言,一是要“老区保护”,以对过去“传统优势”的保护来体现传统聚居文脉与记忆;二是要“现区微调”,以对现在“发展实况”的优化来保持聚居区域活力与景象;三是要“新区建设”,以未来“和谐宜居幸福”的理念来描绘城乡一元生命体的愿景与希望。西江经济带的城乡一元结构设计,还应处理西江经济带各城乡型、色、质的不同特色定位与设计表达,避免造成经济带内部相关区域定位的结构冲突。

第六,西江经济带设计区域推进梯次联动的战略原则。

设计区域是因设计资源、产业需求以及区域发展等不同目标而产生的空间区划,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设计产业的针对性发展与梯次联动。西江经济带中的柳州、桂林、梧州、玉林、贵港、贺州、来宾7个城市在设计区域上可以划分为3个梯队:以柳州、桂林为第一梯队进行城市设计总体策划,因为这两个市建市历史悠久,多年来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都居于全区前列,是广西的传统强市,也是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以梧州、玉林为第二梯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这两个市是广西老牌地级市,其社会经济发展在广西处于中上水平,是西江经济带的副中心城市。以贵港、贺州、来宾为第三梯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贵港、贺州、来宾三市是西江经济带的新兴城市,它们与梧州、玉林、柳州是一体的,彼此之间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合作,有着天然的共同体优势。

西江经济带区域之间应按发展重点、形态布局、战略步骤等进行合理统筹、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梯级推进、协同发展。在西江文化地理中,梧州是重中之重,宜在打造“西江文化地理标志”中给予特别强调和凸显;以梧州为西江文化的地理门户,桂林为堂奥,而柳州与贵港则分别为西江文化地理之两翼,四个城市形成了西江文化地理的完整轮廓。应以梧州为“西江文化地理标志”打造的龙头,引领桂林、柳州与贵港,设置相同的标志符号,以此凸显与划分出西江文化的地理轮廓。西江经济带设计区域的发展,可实现“上中下”梯次联动。从“上”引进先进人才和理念技术,如对接学习沿海地区甚至发达国家;对“中”激活设计产业园区、城乡一元生命体、CBD等的合理布局与联动机制;向“下”挖掘设计元素资源,包括民族、民间、民俗资源或东盟国家民族、民间、民俗资源,来解决就业、保护民粹、引领文化、推动地区和平稳定发展。

作为一个系统文化设计工程,还必须有效打造西江经济带聚居区的知名形象和产品品牌,推动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主导、专家主持、相关企业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系列政策规划与实施,来着力打造西江经济带的优秀设计品牌和一流设计人才多级梯队,具体包括6个方面的主题板块,此处就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