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模仿动植物形态和机制的仿生设计是其具体方法中的一种。模仿(仿生)设计是人们对自然界(包括第二自然)各种事物、过程、现象和内在原理等本质规律进行模拟,以及通过相似性或相关性的科学类比而得到新成果的设计方法。
在此结合案例对城乡一元生命体模仿(仿生)设计重点阐释如下。
1.道法自然
道家哲学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指自然而然,“道法自然”强调以“道”来统摄人、地、天、道,这四大层面追求相互平衡,而且必须顺从事物原本的自然发展规律。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道家思想蕴含的天人融合思想,能够使现代人在哲学层面探寻返璞归真、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具体路径可以通过自然美形之模仿、自然神韵之把握、自然精华之提取、自然法理之遵从以及自然效用之发挥来达到这一法则的根本诉求,此乃城乡一元生命体模仿设计或仿生设计的要旨所在。
中国古代城乡建设中,华夏祖先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到模仿(仿生)设计方法,邢台卧牛古城就是运用仿生设计将其建成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牛形。邢台古城规划设计,反映出古代大师通过结合古邢台独特的地理情况,有机组织与合理安排水源与水脉、物源与物流等要素的基本流向和主要功能,该城街道还被赋予了如南长(肠)街、北长(肠)街等具有牛生理属性的名字,反映出规划设计对“牛”的生命体新陈代谢机理的借鉴利用。再比如湖南凤凰古城、苏州龟形古城、南京龙蟠虎踞古城等的设计规划,也是古代先贤们运用仿生设计原理建造出的仿生聚居成功案例。
类似模仿设计的成功典范还有徽派建筑代表宏村的古村落规划设计,“牛首”为巍峨苍翠的雷岗,“牛角”为村内参天古木,庞大“牛躯”为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群。引清泉宛若“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又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在绕村的河溪上建造四座桥梁,作为“牛腿”。此村落对牛的仿生设计,既解决了村民消防用水,又为村民生活、生产用水提供极大便利,创造出“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诗意聚居环境和适宜生态气候。而中国长安古城三城九门之“大脑气态”原理和“八水绕城”之人体经络结构的仿生运用,也是我国以“形制”胜的代表案例。
西方相关成功案例也值得认真研究借鉴。1853年,英国建筑师史密森曾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它是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提出的一种布局思想,他所进行的巴黎塞纳区的改建规划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人的生态系统,为了使交通流量均匀分布,其把城市主干道设计成象征着植物“干茎”的三叉形的道路结构;为便于各区之间的区分与连接,把城市“干茎”设计成带有蔓延触角的自由弯曲的分叉体系,如树枝分叉又似蛛网状互联。“簇群城市”的改造思想可保持旧城的生命韵律。“簇群城市”设计思想对目前世界上很多小区的规划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西利亚“飞机型”城市规划设计,是对现代交通工具飞机的模仿,因此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设计也是属于准仿生设计的结果。以上案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环境建设中,中国可恰当地“师法自然”。城乡一元生命体规划设计中的“师法自然”,不仅是模仿自然存在物的形态或外貌,还应更深层次地学习掌握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从而在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多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设计。[4]
美国工程师哈勒斯登于20世纪60年代向“美洲文化学者国际会议”报告他的发现,古代建筑师把玛雅泰奥提华坎古城轴道两旁罗列的主要建筑设计为太阳系的模型,各部分尺寸和太阳系本身成精确完美的比值关系。
由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师欧雷·斯科伦所设计的“交织住宅复合体”是一种蜂窝式的结构,其包含31个积木状6层分体结构,开放空间部分用于建造城市空中花园,市民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可种植绿色植物以陶冶性情。其每一个分体结构以特定的角度和方式搭建于另一个结构之上,以保证整个结构系统都能接收到阳光。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曾讲过,传统的基本导向是人必须要向大自然学习。人的生活在一定规律的限制下,能够像花草树木一样自由生长。传统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耐看,因为它的建筑材料顺应自然属性,而不再是生硬突兀的人造物质,所有与自然性质融合的材料能很快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传统的生态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和自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今天的建筑与自然充满着敌意。只有争奇斗艳的植物、生龙活虎的动物、奔腾不息的河川、平静如镜的湖泊与万物之灵的人类友好相处、和谐共生,才能称之为美丽世界。王澍设计的垂直院宅,力图表现个人的人生观以及文人意识与社会的融合,并巧妙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希望以实践来推行一种有品质的文化聚居生活新模式。这是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成功理念。
2.师法前人
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中的师法前人,核心是学习古代先哲圣贤的宝贵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然后批判性地学习近现代城乡建设中的相关经验。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观念,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由此引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总法则。中国哲学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这是张岱年先生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与理想状态。正如儒家学派所认为的“天人合一”理念,就是把宇宙人生或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成为历代儒家的思维模式,这在农耕时代对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在城乡一元生命体构建中更应挖掘其合理内核与发挥其积极作用。
正如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考,也就是指任何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若想长久保有一种事物,那么须允许其中存在与其相反的事物。这一“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对我们在聚居文化建设中相互包容、解决冲突,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城市和建筑中有突出的体现,城市设计要将人工的建筑要素和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首先要对地方史志,前人在相地选址、概括形胜和因借地宜地兴建城市等方面的历史成就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其次要与山水为友,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自然生态规律;最后通过勘察调研聚居用地现场,横向比较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纵向梳理从古至今的演化变迁,以求延续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www.daowen.com)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设计很好地说明了以上理念。诸葛八卦村的村落景色优美,古建迷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富有变化而又统一。令人惊叹的是,村落以钟池为中心,村内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形成天然神奇的外八卦。大多数人认为诸葛八卦村布局是诸葛后人根据诸葛亮八卦图阵法所设计,以表达对祖先的特殊纪念,也很好地传承了“八阵图”之文化遗产;还有人认为如此布局具有消防功能。以钟池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取钟池之水救火的路线都是一条直线,对救火消防十分有利;还有人认为诸葛村战略地位显要,地处杭州外围交通要道,诸葛后人秉承祖上军事才学和战备意识,战时有利于在钟池一呼百应,对来犯之敌形成包围之势。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这个诸葛村聚居的神秘规划问题在未来可以获得准确的解释。
此外,对其他领域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可异地跨界创新运用,如农业技术在城乡一元生命体中的运用;如古埃及金字塔造型,贝聿铭曾将其运用到卢浮宫广场,而迪克森·戴斯波米尔和埃里克·伊尔森则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聚居中的农业生产;如图7-1所示,巴黎庞大的城市农场设计,梦幻建筑外表的内部是真正的现代农业生产场景。
图7-1 巴黎城市农场
埃里克·伊尔森和迪克森·戴斯波米尔设计的金字塔式农场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聚居区。农场所产生的能量完全可以满足其内部机械和照明系统的能量需求。“绿色收获城市垂直农场”由加拿大罗姆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可以用来种植瓜果蔬菜,进行农牧渔养殖等(见图7-2)。聚居建筑以现代绿色低碳环保的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为主要能源,同时还可利用混合废弃材料产生沼气,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此外,该区域还具有配套合理的综合功能布局,包括居住区、休闲区、大型超市、农业研究以及教育中心等(见图7-3、图7-4)。
图7-2 加拿大城市垂直农场
图7-3 新加坡花园城市
图7-4 城市农业与垂直绿化设计
3.效法科学
道法自然与师法古人实质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模仿和汲取自然天成的生态文化原理和古今优秀的人文艺术成果。此外,作为人类文明两翼之一的科学技术,必然也必须是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效法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智慧城市、未来城市概念设计等。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信息社会的推进,对聚居形态的影响正逐渐显露出来。例如,SOHU一族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能够脱离办公室在家工作;用信息通信来代替部分交通通信,促进了城市分散化发展,使交通拥挤可以根本性改观。在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中,各类机构将倾向聚集于环境友好、效益高的创新高地。与此同时,多元性、个性化、柔性化、积木式生产方式逐渐被引入住宅产业的个性化定制与生产中,即3D打印建筑的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将整座建筑以部件形式进行个性专业化生产。由顾客自由选定户型,再由设计人员挑选搭配组合等,因此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异质化程度将更高。
时空距离的缩短将会使企业分布分散化、小型化成为可能,从而带动聚居区域发展呈现分散化、中小型化趋势,长此以往便可形成网络型、分散型和多中心的城乡一元生命体体系。网络通信技术突破了原有城市之间的区域行政界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此类开放分散结构促进城乡经济与城市之间横向经济的协同增长,最终会使城乡界限逐渐消失,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之间竞争、互补、协同的关系将取代传统的等级关系。
在未来科学社会的背景下,城乡一元生命体工业生产系统的空间组合方式将取代传统工业大规模聚集的存在方式,呈现出地域上的分散化特征。居民将生活于小尺度的社区和大尺度的职能中心,两者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连。在小尺度上,小型且多功能的复合社区满足基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形成具有新特点的一体化中心,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尺度上,各种高层次的活动集中于传统的城市职能中心,形成高端商务中心。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空间形态演变为具有统一中心的环形树状结构和千岛湖型的聚居形态。
越来越多国家都在为塑造未来的理想聚居模式而努力,这甚至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改善现有城乡二元形态的生活模式对抗、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这些思考与实际行动,高塔式、海洋式、智慧式、数字式、生态式、太阳能式、紧凑式、田园式、立体式、地下式、垂直式等未来聚居概念设计不断涌现,但笔者认为这些基本未跳出传统城市狭隘、僵化理念的桎梏,且未解决相关现实问题。人类第三类聚居模式,即城乡一元生命体,是人类生存历史中最具包容性和生命持续活力的空间和空间创造,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聚居中心,是人类延续文明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