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产品空间文化层为第三圈层,以移动媒体和工具系统为主,包括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或两个世界。
城乡一元生命体文化空间的实质是人的存在空间。而文化从来不是虚无的;文化必须依附于或承载于一定的介质或形式。从物理意义上讲,城乡一元生命体文化空间无论构筑得多么宏大完美,也只能算是城市的躯壳或容器,并且随着时间维度的延伸或时代的发展,或积极发展,或消极异化。只有当其注入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公共生活产品或公共家居,城乡一元生命体才能充满生命的光辉并具有高贵的灵魂与气场。
城乡一元生命体空间的文化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空间内部进行文化的吸纳和灵魂的注入,文化的体现者或载体主要是各类文化人或符号;二是对空间外部进行文化的包装和品牌的打造。空间尤其人为的城市空间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甚至政治属性与烙印。
聚居文化空间,在物理学意义上呈现出现实物质性文化空间现象,在社会学意义上则呈现出虚拟非物质性文化空间特征。现实物质性文化空间的传统构成和演进趋势按不同分类又具有如下特点:
1.从社会功能或角色上分
(1)以传统类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如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人文展馆、大专院校等事业类文化空间。
(2)以新兴类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如商业性开发区、创意园、游艺厅、沙龙画廊、电影院线、游乐园等产业类文化空间。
(3)以潜力类文化空间如农民画村、古代民居、文化社区、文艺广场等为代表的民俗类文化空间。
2.从空间体量或大小上又可分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文化空间类型
(1)微观:如书籍报刊(单本的书刊就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域)、画架书包、手机、电脑等。(www.daowen.com)
(2)中观:如书屋影院、教室校园、文化广场等,特别是广场的演化则从上古祭天拜神的神圣广场,发展到后来以军事政治为主的革命广场,再到如今以休闲健身为主的人民广场,其空间内文化的内涵在与时俱进。
(3)宏观:一个城乡就是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无论城市是只“胀破的城市容器”[10],还是一部复杂机器,或是一个生命体系,并且当地球成为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时,城乡一元生命体也就变成了一个中观甚至微观的文化空间。宏观文化空间的范围,会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不断探索和利用而膨胀扩张至浩瀚的地外空间,营造更加深远的太空文化空间或未来文明场域。
3.从方位上分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种不同的文化空间类型
(1)一般以基于地面上的为主。
(2)随着聚居区域土地的稀缺昂贵,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在向地下延伸,如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间的文化功能不断加强。
(3)随着人类目光的深远与胸怀的不断宽广,会有更多的文化现象或活动发生在城市的上空,如观光高塔、空中花园、飞机飞艇、太空观光等。
笔者认为,美国、日本、英国等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过程,进入了或正在推进类似城乡一元生命体模式的初级阶段,这些国家在城乡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提供了成功范式或宝贵经验。这些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服务、智慧推广、住房、产业布局与就业渠道等方面实行供给公平公正、无差别无歧视制度。对比可知,传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远高于城乡平均供给水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远低于城乡平均供给水平的不公平现象将得到彻底解决。在未来中国的城乡融合过程中,特别是城乡一元生命体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必将推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无差别政策,从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角度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公共产品包括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匀质、充分和公正。在城乡一元生命体成熟阶段,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发生符合新型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模式的根本改变,从而实现公共产品无差别供给。[11]
特别需要指出,目前正处于后信息时代与前生物工程时代相过渡的四次产业革命关键时刻,无论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聚居建设,还是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城乡一元生命体建设,从“服务让人主观感知、生活体验更美好”的角度讲,城乡一元生命体公共文化生活产品已不能再习惯性固守于以传统视觉造型为主的单媒体化设计,以城乡一元生命体为特征的第三类聚居应是鸟语花香、有声有色的视听聚居,聚居人对聚居更是“五感”齐下的全媒体感知体验,人们梦想着信息技术与审美艺术支持下的田园诗般的生态聚居环境,多媒体甚至全媒体的综合运用应成为今后聚居系统设计的重要技术与艺术手段,并体现于聚居生命系统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智慧聚居多媒体运用的一个创新体系,应是促进城乡一元生命体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实现城乡一元生命体出行理念和交通宜人性模式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