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一体化认知的限制

城乡一体化认知的限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推进至今,基本是以城镇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乡村地区只是作为辅助与点缀,随着城镇规模无限制地扩大,乡村却被不断挤压乃至迅速消亡,进而导致了城镇与乡村各种问题的出现与恶化。从以往实践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城乡关系的错误解读,从而使城乡地位进一步失衡。中国城乡一体化亟待理论创新,前提是必须打破目前的各种认知局限如经济关系局限、空间定位局限、生态环境局限等。

城乡一体化认知的限制

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推进至今,基本是以城镇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乡村地区只是作为辅助与点缀,随着城镇规模无限制地扩大,乡村却被不断挤压乃至迅速消亡,进而导致了城镇与乡村各种问题的出现与恶化。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思想归根结底是政策理念型和经济结构型的狭义模式,并带有严重的重城轻乡偏见,先天缺少“绿色、有机”的生命属性与“生态、生命、生长”的广义内涵。

正是由于长期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偏颇,因此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城市膨胀、乡村空心,甚至城市同化、销蚀乡村的后果。从以往实践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城乡关系的错误解读,从而使城乡地位进一步失衡。乡村的消失和功能退化不仅已经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还威胁到国家社会稳定、粮食保障、文化多元,甚至政治安全等核心利益。因此,正确理解与科学统筹城乡关系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定位成为当务之急,本书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认清城乡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发展进程整体落后于城市发展并引发新社会问题是目前国情或隐患。因此,研究城乡统筹必须明确乡村落后于城市的突出表现、根本诱因与破解方法,特别是对城乡发展现状进行“SWOT”意义上的客观全面评析,探明城乡统筹的理论驱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明晰城乡统筹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2)认清城乡统筹的根本任务

城乡统筹的根本任务是消除城乡二元桎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化和谐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一体化。解决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绝非单纯地磨灭乡愁和割断文脉。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于2012年在《城乡一体化蓝皮书》首发式上指出,现在对于城乡一体化存在很多误区,他引用媒体的报道“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63所”,消灭农村教育,其实质就是消灭农村。

3)认清城乡统筹的立足模式(www.daowen.com)

中国城乡一体化终极立足点在哪,此乃是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问题,也体现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入了城乡统一发展的田园化阶段。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寻找适合我们的落脚点或立足模式是个重要的问题。

4)认清国家安全之严峻性

粮食、生态、社会、文化等安全是一个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问题,核心是粮食安全。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中国必须自给立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若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恐怕连生存能力都不可能有了;若耕地流失,则导致生态破坏和粮食危机,进而导致社会不稳、文化消亡,其后果难以想象。

5)认清城乡统筹的目标

在目标设定上要清醒认识到未来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在于经济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乡人口社会保障均等化。当生存、社会、政治等待遇平等后,精神文化待遇也必驱平等,这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中国城乡一体化亟待理论创新,前提是必须打破目前的各种认知局限如经济关系局限、空间定位局限、生态环境局限等。如何能统筹发展,如何构建起健康科学系统的运行机理,这些问题都在拷问着社会各界,而多学科交叉则代表着一种未来发展方向。[4]

笔者尝试从整体出发,站在多学科交叉视域,提出“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概念。面对未来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如何生活得更美好这一严肃命题,只有跳出传统聚居观念的僵化束缚,打破原有片面、狭隘的定义,以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第三类聚居模式——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文化的新型城镇化聚居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