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划分

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划分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聚居是这“三力”相互作用并不断平衡的结果。未来,人类必将在前两类聚居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走向更加美好的以现代生态、健康生命、持续生长为主要机理特征的第三类聚居,其动力必然是“三力”的协同作用,尤其第三力要发挥积极作用。

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划分

本书认为,人类的聚居首先遵循物理学意义上万有引力的普遍规律。万有引力是人类聚居存在或诞生的原动力,本书称之为第一动力。此力决定了人类聚居必然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独立于自然规律之外;血缘、宗亲、民族等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理引力或血脉亲力是人类聚居稳定发展的内驱力,本书称之为第二动力,此力是使人类聚居凝聚持续的动力;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场效应意义上的文化[1]引力,是人类聚居模式不断变化的客观外驱力,本书称之为第三动力,此力因为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导致人类聚居模式不断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或消极或积极。人类的聚居是这“三力”相互作用并不断平衡的结果。古往今来,在此“三力”作用下,从栖树、穴居、村落、城堡、乡镇、城市到都市圈等,人类聚居历史工业革命为分水岭,基本可概括为第一聚居和第二聚居两种形态或模式,即自人类诞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的漫长岁月,可以称之为第一类聚居时代,以原始狩猎和农牧方式为主,此漫长阶段的聚居模式是上述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起主导作用;从工业革命前后至今可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类聚居时代,以现代工业和后工业性为主要特征,此阶段聚居以上述第三动力为主导,然而由于人类此阶段大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或不够成熟,导致此力的作用越来越消极。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中论述:“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一切天体必须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构成了宇宙天体和万物间普适的基本逻辑秩序,也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万物内部及彼此之间相对稳定的聚合式存在和聚居性生存关系。

宇宙由微观粒子构成原子、分子,由分子组成物体(人体)、天体,又由天体构成宇宙星系,最后构成一个总的宇宙系统。宇宙万物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遵守的进化规则,以及相似的形态变化发展规则。宇宙的存在和演化虽然也会偶尔存在随机性和紊乱性,但在总体上遵循了同一条原则,在进行无限循环运动模式时遵守着自身演化规律、程序、法则,并构成具有聚居模式特点的群组存在体系。

又如无机物聚合存在模式:宏观宇宙天体如日月星辰的绕核心旋转运动,构成具有聚居特点的群组存在体系。此自然规则也必然使人联想到类似的社会法则。《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据记载,古人曾看到在北天球上方的北极星周围,围绕着两条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藩”墙,即所谓的“紫微星垣”。紫微垣处于北天之上,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帝居所,对应的人间的位置就是国之中心——紫宫,紫禁城即得名于此。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工程师哈勒斯登(Harleston)对泰奥提华坎古城展开以数学原理为依据的实地勘查,并报告指出,“灵之路”两旁罗列的主要建筑物,彼此之间明显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各部分尺寸和太阳系本身成一定的、精确的比例关系。(www.daowen.com)

再如动植物聚居生存模式:无论细胞基因、微生菌落还是草原植被、树木森林等,均构成具有聚合或聚居特点的群组存在体系。又如动物聚居生存模式:无论蚂蚁和蜜蜂,还是鸟类、鱼群或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生存模式是具有聚居特点的完整生存体系。

聚居分城市或乡村,宏观上皆遵循第一力——万有引力;微观上源于家庭血缘、宗族聚合、乡风民俗等,皆因血脉之合力;中观上聚居类型转变,如从宗教式转到军事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及文化城市等,皆因文化之动力。这三力推动着人类聚居及其演进。根据三种力量作用的强弱和作用的正反,导致人类的聚居呈现三类模式:第一类聚居是原始及自然农耕阶段之生态友好型的天人合一性的健康聚居模式,第二类聚居则是首次工业革命后不断走向浮世繁华甚至百病缠身的天人相争之异化聚居模式。

未来,人类必将在前两类聚居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走向更加美好的以现代生态、健康生命、持续生长为主要机理特征的第三类聚居,其动力必然是“三力”的协同作用,尤其第三力要发挥积极作用。以下对此展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