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书以全新的视域对自然界自相似性、聚居性等基本规律,以及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人类社会聚居模式进行内在逻辑比对与有机联系研究,对人类漫长历史中出现的各类聚居模式的基本特点、总体脉络进行宏观分析与重点梳理。本书认为人类的聚居基本形态模式的形成主要源于力之相互作用:不仅遵循物理意义上万有引力之普遍规律,而且还有血缘、宗族、民族等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理引力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学场效应意义上的文化引力之作用。人类的聚居,是这“三力”相互作用并不断平衡的结果。
其次,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的划分依据: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分水岭,自人类诞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可以称为第一类聚居时代,是以原始生态和农业经济为主的聚居,尽管物质相对落后,但在生态与文化上和谐美好,与自然生态天然合一;工业革命前后至今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类聚居时代,是以现代工业和后工业为主要特征的聚居,其在科技和物质文明上是发达的,但在生态上从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争,在文化上走向异化与破坏,高熵高碳、百病缠身的城市聚居,其深层症结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本书还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当代中国解决城市病症和城乡二元等问题,用传统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已经过时,因其显现出政治经济上的片面诠释、规划设计上的狭隘理解以及在经济关系、空间定位、生态环境、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局限制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基于对第一类聚居的天人和谐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在具体分析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二类聚居模式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弊病原因的同时,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未来最佳聚居模式必须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之上具有生命机理的且健康成长的一元生命体系统——未来人类社会第三类聚居,即城乡一元生命体。
再次,本书创新性地提出生命机理耦合和真善美相统一的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系统建构,并对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设计策略和艺术表达方法进行案例举证和创新思考,认为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在本质内涵上应符合生态的和谐包容、生命的活力机制与原理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基本原理,形态上符合格式塔完形法则与相关形式美法则,真正做到技术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重点设计方法有城乡一元生命体模仿(仿生)设计、系统设计、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应包括:①人与自然及工具的交互设计;②人与人及社会的交互设计;③城与乡的交互设计。
最后,本书认为城乡一元生命体既包括了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空间上的特征,又涵盖了在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时间上的性质。只有同时把时间及空间这两大范畴纳入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统一的基础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模式的基础规律。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文化的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作为人类未来的最佳聚居模式,必然以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为母体背景,以健康活力的生命状态为运行机理,以科学持续的生长发展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之天理而又高于原生,师法古人之智慧而又升华适今,依循科学之规律而又扬长避短,真正实现“让万物生灵生活更美好”之聚居愿景。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本书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二章为对人类社会聚居基本模式三段式划分的概括提出和总体比较,这也是本书立论所在。这一章还对三类聚居进行“正反合”的结论概括与总结。第三章重点论述第一类聚居——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型聚居,主要包括公元前和公元后人类典型聚居解析。第四章重点论述第二类聚居——天人相争的近现代工业化聚居,主要包括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代表性聚居模式解析;中国近现代以来第二类聚居模式的基本状况和特有问题等解析。第五章重点论述第三类聚居——城乡一元生命体,主要包含传统“城乡一体化”理论局限性、未来城乡一元生命体基本内涵、空间文化结构层次等内容。第六章重点论述城乡一元生命体生命机理,主要包含城乡一元生命体内在生命结构系统、外在支持保障系统、运作机理与功能机制分析。第七章重点论述城乡一元生命体设计管理与方法,主要包括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基因图谱、要素提取、设计策略与设计原则;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的模仿(仿生)设计、系统设计、交互设计等方法与原理。本书最后是对主要研究内容尤其创新点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研究局限性与不足,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等。
本书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www.daowen.com)
(1)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人类聚居的基本形态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源于以下“三力”之相互作用:不仅遵循物理意义上万有引力之普遍规律,而且还有血缘、宗亲、民族等人类学意义上的心理引力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场效应意义上的文化引力之作用。此“三力”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的结果,是划分三个人类聚居模式的动力依据。
(2)以全新视角对人类漫长聚居基本特点和总体脉络进行宏观分析与重点梳理。创新性地提出人类社会三类聚居模式:自人类诞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为“天人合一”的第一类聚居模式——农耕时代的聚族而居;工业革命前后至今为人类历史上“天人相争”型的第二类聚居模式——工信时代的聚利而居;第三类聚居模式——人类未来最佳聚居模式必须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具备有机的、绿色的、生命的、文化的健康生命机理与特征——人与人为善、人与社会为善、人与环境友善——人文至善的聚善而居的城乡一元生命体。对第二类聚居过程中频发的城市病、乡村殇等深层症结进行归纳;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审美等成因与机制角度,对中国当代聚居形式(重点是城市)的病象、病理、病因、病治等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
(3)运用黑格尔“正反合”的逻辑关系原理,基于人类已有的一、二类聚居模式,提出较为系统的未来第三类聚居模式,重点阐述城乡一元生命体的基本内涵、外延、空间文化结构层次等系统内容;提出城乡一元生命体生命机理的四大组织和八大系统,以及内在所对应的生命结构系统、外在支持保障系统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运作机制;并认为城乡一元生命体的生命机理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相一致。
(4)以文化为主线,从设计管理与方法角度归纳出城乡一元生命体系统文化设计中的十大设计基因要素提取与管理,十大子系统设计管理构成,六大设计管理原则,五大生命体系统设计管理模块,四大设计层级以及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即模仿(仿生)设计、系统设计、交互设计。对于交互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及工具的交互设计、人与人及社会的交互设计、城与乡的交互设计的具体设计重点和操作手段。创新性地提出城乡一元生命体聚居空间与聚居时间上的辩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