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珍贵的麝香:中国的动物性香药之一

珍贵的麝香:中国的动物性香药之一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麝香是一种叫作麝的动物的体内分泌物,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和香料。据《中国药用动物志》介绍,麝又名香獐子,中国境内有原麝、马麝和林麝三种。可见,当时,麝香的产地似乎已遍及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湖北、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并形成了麝香朝贡和交换的“麝香之路”。宋人苏颂在《本草图经》卷13中对麝香的产地、获取方法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麝香质量的真伪杂劣和品第。

珍贵的麝香:中国的动物性香药之一

1.麝香。麝香是一种叫作麝的动物的体内分泌物,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和香料。据《中国药用动物志》介绍,麝又名香獐子,中国境内有原麝、马麝和林麝三种。[269]原麝多产于黑龙江、吉林和河北等地,马麝多生息在青藏高原、甘肃、四川和云南地区,而林麝则广泛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麝是一种山地动物,栖息于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多岩石地带,以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的叶子、嫩枝以及各种野果、地衣、杂草等植物为食。在雄麝的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呈囊状,即是香囊。麝香为雄麝香囊中的分泌物,新鲜时呈稠厚的黑褐色软膏状,干燥后成为棕褐色细小粉末及大小不同的块状颗粒,俗称“当门子”。麝香除了气味芳香以外,作为药物,具有活血散瘀、催产止痛等功效。

山海经·西山经》云,翠山“其阴多旄牛、麢、麝”[270]。翠山在华山之西。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又有五角羊、麝香、轻毛毼鸡、牲牲。”[271]汉代的汶山郡包括今四川省北川汶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即所谓羌夷地区。唐代官修药物学著作《唐本草》云,麝“生中台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272]。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述了麝的习性和麝香的功效,其文云:“形类獐,常食柏叶及啖蛇。或于五月得者,往往有蛇骨。主辟邪、杀鬼精、中恶、风毒、疗蛇伤。”[273]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朝全国10个道中,关内道的同州冯翊郡、商州上洛郡、庆州顺化郡、丹州咸宁郡、延州延安郡、灵州灵武郡6个州[274],河南道的虢州弘农郡[275],河东道的岚州楼烦郡、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3个州[276],河北道的妫州妫川郡、檀州密云郡、营州柳城郡3个州[277],以及山南道的均州武当郡、房州房陵郡等9个州[278],陇右道的河州安昌郡、渭州陇西郡、兰州金城郡、阶州武都郡等9个州[279],剑南道的嘉州犍为郡、雟州越雟郡、黎州洪源郡、茂州通化郡等16个州[280],都以麝香作为土特产品向朝廷进贡。可见,当时,麝香的产地似乎已遍及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湖北、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并形成了麝香朝贡和交换的“麝香之路”。

宋人苏颂在《本草图经》卷13中对麝香的产地、获取方法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麝香质量的真伪杂劣和品第。

麝香,出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诸蛮中尤多。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阴前皮内,别有膜裹之,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此物极难得真,蛮人采得,以一子香刮取皮膜,杂内余物,裹以四足膝皮,共作五子。而土人买得,又复分揉一为二、三,其伪可知。惟生得之,乃当全真耳。[281]

唐慎微在《证类本草》卷16中详细录有以麝香入药的各种方剂,同时还大量引用了前人有关麝香的记述。如引唐人甄权《药性论》云:“麝香,臣,禁食大蒜,味苦、辛。”[28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前人有关麝香的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对于“麝”的名称的由来,李时珍解释道:“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或云麝父之香来射,故名,亦通。其形似獐,故俗呼香樟。梵书谓麝香曰莫诃婆伽。”他还指出:“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南中灵猫囊,其气如麝,人以杂之。”他归纳麝香的药性为“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283],可谓周详、明确而扼要。

麝香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物产之一,颇受中亚、西亚各地统治者的青睐,在阿拉伯中世纪的香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法国伊朗学家阿里·玛扎海里的研究,6世纪前,在西方古典作者们的著作中,没有发现任何有关麝香的记述。545年,拜占庭僧侣科斯玛·因迪科普莱斯特在其著作中第一次谈到麝香。6世纪初叶,阿拉伯诗人伊姆鲁·盖斯偶然提到过麝香。[284]阿拉伯古典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其《道里邦国志》中列举了中国的出口物资:“由此东方海洋,可以从中国输入丝绸、宝剑、花缎、麝香、沉香、马鞍、貂皮、陶瓷,绥勒宾节(Sīlbinj)、肉桂、高莨薑。”[285]其中,麝香仅次于绸缎而名列前茅。

波斯本土不产麝香,但波斯人喜爱麝香则由来已久。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波斯国“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和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拜必交股”[286]。《新唐书·西域传》亦有类似记载。波斯人“祠天地日月水火。祠夕,以麝揉苏,泽耏颜鼻耳。西域诸胡受其法,以祠祆”[287]。从上下文来看,新旧《唐书》所称的波斯,无疑是指阿拉伯人入侵前奉祆教(拜火教)为国教的波斯萨珊王朝。也就是说,在萨珊王朝时期,麝香已传入波斯,并被当作最为贵重的香料用在宗教仪式中,以示对诸神的虔敬。根据各种文献记述,麝香输入波斯大致有南、北两条道路:北路是从秦和突厥斯坦(有时又称契丹与和田)输入;南路是从印度和尼泊尔等地输入。西藏的麝香在波斯很有名。麝香传入波斯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朝廷馈赠的礼品;二是作为胡商贩运的货物。波斯商贾素以善识宝物而著称,特别是隋唐以后,他们或经陆路或由海道来到中国,活跃于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重要都邑、城市及港口,形成著名的所谓西市胡店和波斯邸。

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对中国麝香已经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阿吉利·霍拉桑尼在《药物宝库》中指出:“麝生息在秦、契丹、西藏、突厥斯坦、库特康拉以及尼泊尔、巴赫莱治、穆朗、朗普尔这一片广阔地域上互相连接的群山之中,人们从这些山地把麝香带往世界各地。例如孟加拉的麝香得自穆朗、朗普尔和尼泊尔的山中,伊朗、霍拉桑(呼罗珊)和罗马的麝香则从秦、契丹和西藏而来,或从陆路,或经海路。”他还说:“按产地分,最好的麝香是契丹的,其次是西藏的,其次是库特康拉的,其次是尼泊尔的,再次才是其他地方的。……有人把麝香分为印度产的和突厥产的两种,突厥产的胜印度产的。突厥产的又分几种,其中契丹产的胜鞑靼产的(鞑靼产的略有臭味),鞑靼产的又胜其他的;印度产的麝香之中,尼泊尔产的最好,其次是朗普尔产的,然后是其他的。”[288]也有许多波斯和西亚史家认为,最好的麝香来自吐蕃。872年,什叶派穆斯林雅库比在《阿巴斯人史》中说:“最好的麝香是吐蕃麝香,其次是粟特(Sogdiane)麝香,再其次是中国麝香。”[289]阿维森那在其《医典》中也说:“据说最好的麝香产于西藏,又据说产于秦和吉尔吉斯,印度产的次之。”[290]马苏第在《黄金草原》(943年)一书中解释说:“有麝香羊生存的吐蕃地区和中国地区相互毗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吐蕃麝香比中国麝香质量好,有两个原因:其一,吐蕃羊食芳香甘松茅和其他芳香植物,而中国羊乃吃各种普通草;其二,吐蕃人并不从羊之香囊中提取麝香,而是让麝香一直留在其香囊,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不断从香囊里取走麝香,而且还掺有血和其他杂物;另外,中国人往往携带麝香在海上作长途旅行,使麝香暴露在潮湿之中或恶劣气候条件下。”[291]

麝香是一种在欧亚大陆贸易范围最广、最名贵的香药。因麝香具有消炎、解毒、止疼等药用功效,以及用于祆教祭祀,乃至清洁空气、增添芬芳、刺激性欲等作用,故深受波斯、大食王公和显贵们的喜爱,成为除了丝绸之外,中国输往中亚、西亚的重要物品。而吐蕃地区的麝香更是备受青睐,成为贸易品中的特色商品。当时,伊斯兰世界对麝香的需求量很大,以至于除了与樟脑商、檀香木商、龙涎香商和同其他同类商人一起开店铺的批发商和含麝香量多少不等的代用品的制造者外,所有其他药草家、药学家和当时的药剂学家们同样也零售麝香。麝香玫瑰香水似乎是《天方夜谭》中人们所喜欢的化妆品。阿拉伯的富翁们使用的是真正的吐蕃麝香,而不太富裕的人们则无法购买这种商品,仅满足于通过海路进口的质量低劣的“汉地”麝香。[292]在贩往阿拉伯的麝香中,部分经由青海路和吐蕃—尼泊尔路;部分则通过内地,再经陆路、海路贩运而去。正如中世纪阿拉伯作者们一再证实了的,吐蕃的麝香是当时可得到的最好的东西,而且肯定是通过陆路转运去的。这种东西既可以从印度的经纪人手中获得,也可以直接通过卫密(今阿富汗东北部之瓦汗)和拔特人(在今阿富汗东北部之巴达克山),越乌浒水上游至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在吐蕃西部与中亚穆斯林之间进行贸易。

2.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素有“香王”之称。古人误以为龙涎香是海上睡龙涎沫积结而成,故名。干燥的龙涎香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黑褐色,或有五彩斑纹,味甘,气腥,性涩,无毒。龙涎香主要产于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海域。此外,马尔代夫群岛、印度洋东部,以及苏门答腊附近岛屿也有出产,但质量较次。

龙涎香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安伯儿(Anbar),中国古代将之音译为“阿末”。相传古代大食国海中,有龙蟠伏于大石之上,卧而吐涎,涎浮海面,鱼类争食,土人名之为“龙涎”。传说中的“龙”就是抹香鲸。《中国印度见闻录》卷2云:

在这里(库勒祖姆)海岸上,可以找到的龙涎香,都是海浪冲来的。追本溯源,应该是来自印度海,但确凿的来源还不清楚。人们只知道,最好的龙涎香,都流散在伯贝拉或僧祇与席赫尔,或与这两地相临近的地方。这种龙涎香呈卵形,绿莹莹、圆溜溜的。[293](www.daowen.com)

库勒祖姆相当于现今的苏伊士,而伯贝拉应当是波斯人所说的拨拔力,即今索马里一带。龙涎香是香药中的极品。

早在唐代,龙涎香已经传入中国。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4“拨拔力国”中云:“拨拔力国(今索马里一带)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人,赍綵布,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294]美国学者薛爱华认为,“阿末”即“amber”,来源于阿拉伯单词“anbar”,即龙涎香。[295]段氏所载龙涎香产地在阿拉伯文献中得到证实。大约在10或11世纪时,阿末香开始被称作“龙涎”。苏轼在《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一诗中,有“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一句。周去非《岭外代答》卷7云:

大食西海(指今阿拉伯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因至番禺尝见之。不薰不蕕,似浮石而轻也。[296]

陈敬《陈氏香谱》卷1云:

叶廷珪云:“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人见乌林上异禽翔集,众鱼游泳争噆之,则殳取焉。然龙涎本无香,其气近于臊。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297]

龙涎香主要用于和香、聚香,但其价值极为珍贵。赵汝适《诸蕃志》卷下亦云:

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真用龙涎焚之,一缕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298]

中药大辞典》“龙涎香”条云,龙涎香因其约含25%的龙涎香醇,故在燃烧时发蓝焰,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而幽雅。龙涎香甘香聚烟的特性使其在充满宗教文化传统的丝绸之路社会及香文化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张世南《游宦纪闻》卷7云:“诸香中,‘龙涎’最贵重,广州市直,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系蕃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国。”[299]当时,龙涎香主要是从大食国进口,价格十分高昂,且为禁榷品。禁榷是指国家专卖制度。榷的本义是指独木桥,引申为由国家独占其利的意思。既要独占经营,必会广设禁令,所以连称“禁榷”。也就是说,龙涎香是由政府专卖的,对进口药物的专买专卖,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异常丰厚的利润

龙涎香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之功效。阿拉伯人用龙涎香调制香膏,用于化妆品和烹调。中国主要用于配制香烛和香料。用龙涎香配制的蜡烛,有耐燃、聚烟两大特点。此外,龙涎香还有清暑的作用,但因其价格昂贵而医用者甚少。龙涎香的来之不易与奇异功用,使得其价格极高。

3.腽肭脐。《本草拾遗》作“骨肭兽”,《本草纲目》作“腽肭兽”。腽肭脐是一种栖息在海上的兽类,形似狗,有吻鬚,四肢悉作鳍状,尾短小,适于游泳,牡者体长五六尺,牝者只及其半。

腽肭脐在《本草拾遗》《图经本草》《海药本草》中皆有著录,俱言其似狐而大,长尾,生于西戎。陈藏器《本草拾遗》云:“骨肭兽,似狐而大,长尾。脐似麝香,黄赤色,生突厥国,胡人呼为阿慈勃他你。”[300]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16中综合诸说云:“《药性论》以谓是海内狗外肾。日华子又谓之兽。今观其状,非狗非兽,亦非鱼也。但前即似兽,尾即鱼。”[301]其脐可治脐腹积冷、脾肾积劳。案:夏德、柔克义英译本注云——综考诸说,指为腽肭脐有三物:一为香狸(Civet),即上胡人呼为阿慈勃他你,殆阿拉伯语al-zabād之对音;二为海狸(beaver);三为海狗(seal)。《诸蕃志》卷下《志物·腽肭脐》条云:“腽肭脐出大食伽力吉国。其形如猾,脚高如犬,其色或红或黑,其走如飞,猎者张网于海滨捕之,取其肾而渍以油,名腽肭脐。番惟渤泥最多。”[302]此处所言腽肭脐,当指香狸。今阿拉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有此兽,而在渤尼已不可见。腽肭脐味咸、性热、无毒,具有暖肾壮阳、益精补髓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