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树脂类香草的历史渊源和品种解析

树脂类香草的历史渊源和品种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以降,中外交往日趋频繁,汉文典籍中有了对外来香药的明确记载。到了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一书中广泛记载了西域南海的各种香药,后世有名的品种几乎全部包括在内。《隋书·西域传》亦云,波斯国出产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宋代,叶廷珪在《香录》中云:乳香一名薰陆香,出大食国南,其树类松。以斤斫树,脂溢于外,结而成香,聚而成块。诸说皆言其树类松。

1.乳香。乳香又名薰陆香,是橄榄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其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ur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产于阿拉伯香岸、祖法儿和索马里等地,即今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记载,从远古时代起,乳香就是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特产,“整个的阿拉比亚(阿拉伯半岛),都放出极佳美的芬芳”,那个地方是“乳香、没药、肉桂、桂皮等唯一的产地”[21]。阿拉伯半岛西南隅,土地肥沃,临近大海,扼印度交通之咽喉。这里不仅盛产乳香、没药等香药,还有从世界各地运来的珍贵物品,如波斯的珍珠、印度的香药,以及中国的丝绸等。美国学者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一书中写道:“赛伯伊人(南阿拉比亚人的一支,居住在半岛的西南隅。赛伯伊,在今也门纳季兰之南)发展了也门与叙利亚间陆路的交通,即沿半岛西岸向北行,经过麦加和皮特拉,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港口加宰(加沙)。哈达拉毛(今也门南部、东南部,以及阿曼,古代包括麦海赖和席赫尔等沿岸地区)所产的乳香特别丰富,贩运乳香的商队,从哈达拉毛到赛伯伊的首都马里卜,然后沿着主要的商路北上。”[22]哈达拉毛是乳香的著名产地,也是当时重要的商贸中转中心,印度、非洲等地产品汇集,享有“阿拉伯福地”之美称。在南部阿拉比亚早期的商业生活中,乳香是著名的商品。宋岘认为,乳香的产地是今阿曼苏丹国的马赫拉山地,因其外销码头是席赫尔(Shihru),故以其地名呼之,言谐“薰陆”[23]。而美国学者薛爱华则认为:“‘frankincense’(乳香)或称‘olibanum’,是一种南阿拉伯树以及与这种树有亲缘关系的一种索马里树产出的树脂。这种树脂在中国以两种名称知名,一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是从梵文‘kunduruka’(frankincense)翻译来的‘薰陆’;这种树脂的另外一种名称是形容其特有的乳房状的外形的,这个名称叫做‘乳香’(teat aromatic)。”[24]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记载:

乳香一名熏陆香,出大食之麻啰拔(今也门马里卜)、施曷(今也门席赫尔)、奴发(今阿曼佐法尔)三国深山穷谷中。其树大概类榕,以斧斫株,脂溢于外,结而成香,聚而为块。以象辇之至于大食,大食以舟载易他货于三佛齐,故香常聚于三佛齐。番商贸易至,舶司视香之多少为殿最。[25]

乳香传入中国的准确年代尚待考证,但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实物来看,至迟在西汉初年,乳香已经从南海传入中国。汉武帝元封年间,涂魂国进献沉光香(即乳香),烧之有光,坚实难碎。东汉时期,乳香已大量输入中国。魏晋以降,中外交往日趋频繁,汉文典籍中有了对外来香药的明确记载。万震《南洲异物志》云:“熏陆出大秦国。在海边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木胶流出沙上,状如桃胶。夷人采取卖与商贾,无贾则自食之。”[26]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记载了大秦国出产的12种香药,其中就有“薰陆”。[27]大秦的范围很广,西亚地中海沿岸也在其中。到了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一书中广泛记载了西域南海的各种香药,后世有名的品种几乎全部包括在内。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称:“薰陆香,出大秦。在海边有大树,枝叶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出沙上,方采。”[28]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家已经以乳香入药。魏收的《魏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出)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29]周书·异域传下》“波斯条”记载略同,唯作薰陆为“薰六”。[30]波斯萨珊王朝的疆域包括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和中亚西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和波斯湾。波斯帝国强盛时,曾垄断了东西方陆路和海路贸易。不过,在6世纪前,波斯与中国的贸易仍以陆路贸易为主。《隋书·西域传》亦云,波斯国出产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31]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熏陆香树,树叶若棠梨也”[32]。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乳香即薰陆之类也”,将乳香与薰陆香归为同类。而李珣的《海药本草》则分乳香和薰陆为二。该书云:薰陆香,“谨按《广志》云:薰陆香,是树皮麟甲,采之复生”[33];乳头香,“谨按《广志》云:生南海,是波斯松树脂也,紫赤如樱桃者为上”[34]。《唐本草注》云:“薰陆香,形似白胶,出天竺、单于国。”《本草衍义》卷13云:“薰陆香,木叶类棠梨。南印度界,阿吒釐国出,今谓之西香。南番者更佳。此即今人谓之乳香,为其垂滴如乳。镕塌在地者,谓之塌香。皆一也。”[35]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26中,总括诸说,予以辨正:“熏陆即乳香也,本名熏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镕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岂可各是一物?”[36]沈括之说简明扼要,颇可信据。宋代,叶廷珪在《香录》中云:

乳香一名薰陆香,出大食国南,其树类松。以斤斫树,脂溢于外,结而成香,聚而成块。上品为拣香,圆大如乳头,透明,俗呼滴乳。又曰明乳,其色亚于拣香。又次为瓶香,以瓶收者。又次曰袋香,言收时只置袋中。次为乳塌,杂沙石者。次为黑塌,色黑。次为水湿塌,水渍色败气变者。次为斫削,杂碎不堪。次为缠末,播扬为尘者。观此则乳有自流出者,有斫树溢出者。诸说皆言其树类松。寇氏言类棠梨,恐亦传闻。当从前说。[37]

据赵汝适《诸蕃志》卷下记载,乳香有13个品种:

其最上者为拣香,圆大如指头,俗所谓滴乳是也;次曰瓶乳,其色亚于拣香;又次曰瓶香,言收时贵重之置于瓶中,瓶香之中又有上中下三等之别;又次曰袋香,言收时止置袋中。其品亦有三如瓶香焉;又次曰乳榻,盖香之杂于砂石者也;又次曰黑榻,盖香色之黑者也;又次曰水湿黑榻,盖香在舟中,为水所浸渍而气变色败者也。品杂而碎者曰斫削;簸扬为尘者曰缠末,此乳香之别也。[38]

据此,乳香有拣香、瓶香、袋香、塌香、缠末香等多种,其中瓶香、袋香又分上中下三等,塌香分乳塌、黑塌、水湿黑塌三种。此外,根据采集、加工过程,乳香还可分为生乳香和制乳香。每年春、夏两季,人们将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切口渗出,流入沟内。数天后,树脂凝成干硬的固体,收集后剔除树皮杂质,即生乳香;将采集到的乳香加醋抖匀、闷透,然后置锅内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或将乳香置锅内,用文火清炒、放凉,为制乳香。生乳香是干燥的胶树脂,大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有时粘连成团块,色泽淡黄,常带有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无光泽,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关于乳香在医学上的用途,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云:“乳香,盖薰陆之类也。其性温,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39]乳香常常用于焚烧或用作香药。《证类本草》则详细记载了乳香的性味和治疗作用:

乳香,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日华子云:味辛,热,微毒。下气,益精,补腰膝,治肾气,止霍乱,冲恶中邪气、心腹痛,疰气。煎膏止痛长肉,入丸散微炒杀毒,得不粘。陈藏器云:盖薰陆之类也。其性温,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40]

2.安息香。安息香梵名拙贝罗香。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原产于中亚古安息国、漕国、阿拉伯半岛及伊朗高原一带。

关于安息香的原产地有波斯、漕国和龟兹诸说。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又出细氈,饶铜、铁、铅、麖皮、氍毹、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犎牛等”[41]。《隋书·西域传》则云,漕国“在葱岭之北,汉时罽宾国也。……土多稻、粟、豆、麦;饶象,马,封牛,金、银、镔铁,氍氀,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半蜜,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42]。苏敬在《新修本草》中云,安息香“出西戎,似松脂,黄黑色为块,新者亦柔韧”[43]。西戎当包括龟兹和漕国。而李恂的《海药本草》引《广州记》云,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以秋月采之”[44]。按照李恂的说法,安息香又是南海即马来群岛的产物。苏继庼在《岛夷志略校释》中认为,《广州记》撰人不详,当为晋时著作,缺乏可靠性。安息香是采自Boswellia seratu,Balsamo-dron mukul,Commiphora roxburghü等树之芳树脂,以产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尤其以阿拉伯半岛输出者为多。[45]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取水。’迺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46]这个故事说明安息香在西晋前后已传入我国。不过,当时,安息香还是稀罕之物。此外,佛图澄还“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47]。唐代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详细地描写了安息香的性状:“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通神明,辟众恶。”[48]美国学者劳费尔认为,中国人叫作“安息香”的东西是两种不同香料合成的:一种是伊朗地区的古代产物,至今还未鉴定;一种是马来亚群岛的一种小安息香树Styrax benjoin所产的。这两种东西必须截然加以区别。安息香原来是指一种伊朗香料的古代名称,后来,在伊朗停止输入时,就转用马来亚的产品,这也许是因为两件东西外貌很相像的缘故。然而,这两种物质在植物学和历史上相互之间没有关系。劳费尔还认为,《酉阳杂俎》里的“波斯”是指马来亚波斯。真正的安息香是汉梵辞典《翻译名义集》中的拙具罗,原书云:“此云安息。”拙具罗即guggula,是从返魂树(Boswellia serrata)里提取的胶脂,是Balsamsdendron mukul或Commiphora roxburghii的产物。[49]日本学者北村四郎在其《酉阳杂俎の植物记事》一文中认为,夏德(F.Hirth)、柔克义(W.Rockhill)等人往往把东南亚的产物,以为经过波斯、西域传入中国。而劳费尔则反是,认为有所谓马来亚的波斯这种说法。事实上,在盛唐时期,西域的产品可以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并通过长安传播到各地。段成式生活的晚唐时代则不然,丝绸之路久已中断,只有通过东南亚的海路和外界取得联系。关于西方植物的知识,有的是因为看到移植于中国的实物,有的是根据盛唐时期的传闻,劳费尔书中把东南亚的东西说成波斯、拂菻之物,则是未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而致误。北村四郎认为无所谓马来亚的波斯之说,因而对劳费尔之说进行了批判。[50]

此外,赵汝适在《诸蕃志》卷下中云:“安息香出三佛齐国,其香乃树之脂也,其形色类核桃瓤,而不宜于烧,然能发众香,故人取之以和香焉。”[51]苏继庼认为,《诸蕃志》“安息香”条认为安息香取自Styrax benzoin树,则是将金颜香树当成安息香树。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对此二香并不相混,以西亚所产者曰安息香,名南海所产者曰金颜香。[52]金颜香是学名为Styrax benzoin的树所产的芳香树脂,产于苏门答腊和爪哇岛。此香树种植7年后,可以刀割划其皮,刮取其汁液。金颜香与安息香不同者,为燃时才有香气,而安息香则不燃时也有香气。从安息香的传入时间和输入路线来看,应当是波斯、阿拉伯半岛或罽宾地区的产物。

关于安息香的性味、药用功效,《证类本草》卷13记载:“安息香,味辛、苦,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疰。出西戎。……日华子〔云〕:‘治邪气魍魉,鬼胎血邪,辟蛊毒,肾气,霍乱,风痛,治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晕〕。”[53]据唐代的医药学家们记载,安息香有祛鬼除邪之特殊功效。如萧炳的《四声本草》云:“烧之,去鬼来神。”《新修本草》云,主治“心腹恶气,鬼疰”。李珣的《海药本草》曰:“妇人夜梦鬼交,同臭黄合为丸,烧熏丹穴,永断。”[54]

3.龙脑香。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f.)树脂的加工品,或将龙脑香树的树干、树枝切碎,经蒸馏冷却而得到的结晶,又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0记载,在天竺秣罗矩吒国南部滨海的秣剌耶山,有“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55]。7世纪时,乌苌国曾遣使向唐朝进献龙脑香。8世纪时,大食国也曾遣使向唐朝贡献龙脑香。而苏敬在《新修本草》中云,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屎者不佳”[56]。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18中亦称:“龙脑香树,出婆利国(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或巴厘岛),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别有法。”[57]可知,龙脑香和婆律膏实为同类产品,只因其树一肥一瘦,故而有别。但是,段氏不能断定肥瘦不同的两种树,究竟哪一种出哪种香。然而据苏敬的《新修本草》记载,龙脑香和婆律膏的区别在于“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树根中干脂。……旧云出婆律国,药以国为名也”[58]。婆律膏似乎是油质类产品,而龙脑香是结晶体,二者有明显区别。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卷34云:“龙脑香,南番诸国皆有之。”[59]

关于龙脑香的产地,以及龙脑香与婆律膏之区分,古人说法不一。段成式认为,由于龙脑香树有肥有瘦,所以就有“龙脑香”与“婆律膏”之别;而苏敬则认为,“龙脑香”是树根中的干脂,而“婆律膏”则是树根下面的清脂。龙脑香,俗名冰片,又名梅花脑,因其白莹如冰,呈梅花片状,故名。出婆律、秣罗矩吒诸国,其液为膏,其脂为香。苏敬《新修本草》云,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律国,而段成式《酉阳杂俎》则称,龙脑香树出婆利国。一般认为,“婆利”即“婆律”,段氏误将“婆律”写作“婆利”。“婆律”是苏门答腊西海岸的一个村落,这里曾经是一个龙脑香的出口地。季羡林先生认为,龙脑香出自天竺秣罗矩吒国,“婆利”与“秣罗”对转音近,亦未可知。《陈氏香谱》引陈正敏语云:“龙脑出南天竺。木本如松,初取犹湿,断为数十块,尚有香。日久木干,循理拆之,其香如云母者是也。与中土人取樟脑颇异。”[60]而美国学者薛爱华则认为,龙脑香,本名婆罗洲樟脑,即“左旋樟脑”,它是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中提取出来的结晶状物质,其之所以被称作龙脑香,是人们将那些从海外带来的奇异而珍贵的物质,与想象中的主宰大海的龙联系起来的缘故。其实所谓的龙脑香就是婆罗洲的“左旋樟脑”[61]。龙脑冰片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亦可用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气味清香。而樟脑系樟科樟属植物的枝、叶和树皮的提取物挥发油,有浓烈的刺鼻气味。在中国古代,龙脑香主要是作为香料来使用的,这两种东西应该有所区别。

龙脑香有很多用途。《新修本草》曰:龙脑香“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62]。龙脑香还常被用来薰香、调味、装饰或作为佛教供品。《陈氏香谱》中有“衣香”配方:“零陵香一斤,甘松、檀香各十两,丁香皮、辛夷各半,茴香六分,上捣粗末,入龙脑少许,贮囊佩之,香气着衣,汗浥愈馥。”[63]此外,该书还载有“梅花衣香”“梅萼衣香”“莲蕊衣香 “牡丹衣香”“蔷薇衣香”“荀令十里香”“贵人绝汗香”和“浓梅衣香”等薰衣香方,其中都含有龙脑香。

4.没药。没药是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及印度等地。

李珣《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语云:“没药,波斯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味苦温。”李时珍认为,李珣曾言乳香是波斯松脂,又言没药也是松脂,此乃传闻之误。所谓“神香者,不知何物也”[64]。乳香、没药均为树脂,具特殊气味,形质相同,功用亦同。据《北史·西域传》记载,葱岭之北的漕国(即汉时罽宾国),多产安息、青木、阿魏、没药等香。[65]《证类本草》卷13“没药”条云,没药“生波斯国。似安息香,其块大小不定,黑色”。该书还引苏颂《图经本草》云:“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66]

据《诸蕃志》卷下记载:“没药出大食麻啰抹国(今也门马里卜)。其树高大,如中国之松,皮厚一二寸,采时先掘树下为坎,用斧伐其皮,脂溢于坎中,旬余方取之。”[67]没药与乳香一样,曾经是古代希伯来人在仪式中使用的圣香的一种配料,它在基督教徒的礼拜仪式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唐代,乳香主要是用作焚香,尽管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而没药则主要是作为治疗外伤的特效药或镇痛剂来使用。

《酉阳杂俎》卷18云:“没树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阿縒,长一丈许,皮青白色,叶似槐叶而长,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68]劳费尔认为,段成式将没药(Myrrh)与桃金娘(myrtle)相混淆。没药和桃金娘不但不属于同科,而且也不同目。桃金娘也不会像没药似的产出树胶。他认为赵汝适在《诸蕃志》中的记载是正确的。没药产于阿拉伯和索马里,为橄榄科乔木波斯语作mor,阿拉伯语作murr,拉丁语作myrrha。“没药”这名称究竟为波斯语抑或阿拉伯语的对音,至今还不能肯定。[69]今知徐表为晋人,则出自波斯语的可能性较大。

据唐代医药学家甄权的《药性论》记载,没药主要用于外伤,“凡金刃所伤,打损踠跌坠马,筋骨疼痛,心腹血瘀者,并宜研烂热酒调服。推陈致新,能生好血”[70]。乳香活血,没药散血,都能止痛消肿生肌。《证类本草》卷13云,没药“味苦,平,无毒。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71]。此外,据李珣的《海药本草》记载,没药还可用于“坠胎,及产后心腹血气痛,并入丸散服”[72]

5.苏合香。苏合香是金缕梅科乔木植物苏合香树(Liqui 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树脂,又称苏合油或帝膏。(www.daowen.com)

班固在《与弟超书》中最早提到苏合香。关于此信的内容,诸书记载互异。《太平御览》卷982《香部二》之“苏合”条云:“班固《与弟超书》曰: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市月氏苏合香。”而《艺文类聚》卷85《布帛部》云:“班固《与弟超书》曰:今赍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阘登。”按:文中的“三匹”当为三百匹之误,因为从价格上来说,三匹白素是不可能易到苏合香等三种物产的。月氏并非苏合香的产地,月氏人仅仅是转手倒卖苏合香的中间商而已。

关于苏合香的产地,史籍记载颇为混乱,有源自大秦说,也有产于波斯或中天竺说等。据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多)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迭〕、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73]后汉书·西域传》亦云,大秦国出苏合香,并云,“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74]。魏晋之世,苏合香已成为家喻户晓之物。如晋初傅玄《拟四愁诗》就有“佳人赠我苏合香,何以要之翠鸳鸯”之句。此外,《梁书·诸夷传》记载:“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其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75]《梁书》抄合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前说以为苏合是诸香之汁,此说本于司马彪的《续汉书》;后说以为苏合有汁和滓之别,其说本于郭义恭的《广志》。苏敬《新修本草》云:“此香从西域及昆仑来,紫赤色,与紫真檀相似,坚实,极芬香,惟重如石,烧之灰白者好。”[76]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明确指出,苏合香产自大秦,辗转来到中国,“今广州虽有苏合香,但类苏木,无香气。药中只用如膏油者,极芬烈”[77]

然据《魏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出)熏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78]《周书》卷50《异域传》和《隋书》卷83《西域传》记载略同,都说波斯出薰陆、郁金、苏合和青木诸香。此外,洪刍《香谱》卷上云:“陶隐居云:‘俗传是师子粪,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真者难别。紫赤色如紫檀坚实,极芬香,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79]同时,叶廷珪《香谱》云:“苏合香油,亦出大食国。气味类于笃耨,以浓净无滓者为上。”[80]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有两种苏合香:一种是固体的,红色如坚木;另外一种是液体的,黏稠如胶。其文曰:“今之苏合香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黏胶,今多用此为苏合香。”[81]薛爱华认为,苏合香是一种西域的树脂,而到了唐代,那些以苏合香为名流通的香料,实际上只是一种用来制作香膏的枞胶。10世纪时,人们为它想出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名称,将苏合香称作“帝膏”。[82]

《名医别录》云,苏合香“味甘,温,无毒。主辟恶,杀鬼精物,温瘧,蛊毒,痫痓,去三虫,除邪,不梦,忤魇脒,通神明。久服,轻身长年”[83]。《新修本草》亦云,苏合香,味甘,无毒,主辟恶,温疟,痫痓,蛊毒,不梦。[84]苏合香在唐代多用于薰香、佩饰、美容,还是诸多合香方中使用率颇高的香料之一。

6.沉香。沉香又名蜜香、沉水香,是瑞香科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Koxb.)及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 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即沉香属树木腐朽后“结”出的混合有树脂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因入水能沉,故称“沉香”“沉水香”或“水沉香”,主要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中国热带地区也有引种。沉香中饱含树脂,香气馥郁。

《南州异物志》较早记载了沉香:“沉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先砍坏树,著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坚,置之水中,不沉不浮,与水面平者,名曰栈香。其最小者,名曰已香。”[85]沉香虽在唐代以前就被引进,但唐时沉香无疑是最流行的。唐代的沉香主要来自林邑国(在今越南南部)。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林邑王遣使献沉香,其中包括多达30斤的“黑沉香”。唐代吟咏“沉香”的诗词佳句比比皆是,如“博山炉中沉香火,双咽一气凌紫霞”[86]及“玉台龙镜洞彻光,金炉沉烟酷烈芳”[87]等。8世纪时,有一位阿曼的伊巴德派商人曾经到过中国,并且在中国买到了沉香。[88]阿拉伯古典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其《道里邦国志》(成书于846年左右)中列举了中国的出口物资:“由此东方海洋,可以从中国输入丝绸、宝剑、花缎、麝香、沉香、马鞍、貂皮、陶瓷、绥勒宾节(Sīlbinj)、肉桂、高莨薑。”[89]沉香通过海路或陆路远销中亚、西亚地区。

宋代的沉香大多来自东南亚诸番国,而诸番国所产沉香品质高下优劣各异。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7对此做了记载:

沉香来自诸蕃国者,真腊(位于今柬埔寨境内)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今泰国南部六坤)所产香,气味馨郁,胜于诸蕃。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矣,以婆罗蛮香为差胜。下岸香味皆腥烈,不甚贵重。沉水者,但可入药饵。[90]

宋代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今爪哇)为下岸。赵汝适在《诸蕃志》卷下中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沉香所出非一,真腊为上,占城次之,三佛齐、阇婆等为下。俗分诸国为上下岸,以真腊、占城为上岸,大食、三佛齐、阇婆为下岸。香之大概生结者为上,熟脱者次之。坚黑者为上,黄者次之。……大抵以所产气味为高下,不以形体为优劣。[91]

前人对沉香品类的记述众说颇异,缺乏条理,因此,明代李时珍详考杨亿《谈苑》、蔡絛《铁围山丛谈》、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张师正《倦游录》、洪驹父《香谱》及叶廷珪《香录》诸书,撮其未尽者补之,对沉香的品类及其性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指出:

香之等凡三,曰沉、曰栈、曰黄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水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蠢隙而结者。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坚黑为上,黄色次之。角沉黑润,黄沉黄润,蜡沉柔韧,革沉纹横,皆上品也。……其栈香入水半浮半沉,即沉香之半结连木者,或作煎香,番名婆木香,亦曰弄水香。……其黄熟香,即香之轻虚者,俗讹为速香是矣。有生速,斫伐而取者。有熟速,腐朽而取者。其大而可雕刻者,谓之水盘头。并不堪入药,但可焚爇。叶廷珪云:出渤泥、占城、真腊者,谓之番沉,亦曰舶沉、曰药沉,医家多用之,以真腊为上。[92]

沉香作为“香药之王”,在中医药学、传统印度医学和藏医药学中都有广泛应用。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一书中,分析了沉香的性味和功效:“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日华子云:‘沉香,味辛,热,无毒。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痺,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93]沉香具有降气温中、暖身纳气的功效。而在藏医学中,沉香具有解热、宁心安神的功效,这与中医药理和应用有所不同。

7.阿魏。阿魏又名形虞、兴瞿、兴渠和阿虞截等,学名Ferule foetida。阿魏树脂是一种菜蔬产品,原产于波斯和乌浒河、阿剌海、里海东岸诸地,以及和阗、吐鲁番、沙鹿海牙附近。它含有树脂、树胶和油料等成分,通常树脂占一半以上,可做蔬菜、调味品和药材,有助于消化、健胃,有消肿的功效。在药物学上,阿魏可当兴奋剂和防痉挛之用。[94]

关于阿魏的产地,诸史记载说法不一。据《隋书·西域传》记载:“漕国,在葱岭之北,汉时罽宾国也。……(土多)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半蜜,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95]隋代的漕国,即汉代的罽宾(今克什米尔),《大唐西域记》作漕矩吒国,而《新塘书·西域传》则作谢䫻国。《册府元龟》卷960《外臣部·罽宾国》条云,罽宾国,“至隋为漕国。……土多稻、粟、豆、麦,饶象、马、犎牛、金、银、镔铁、氍毹、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牛蜜、墨盐、阿魏、白附子”[96]。而《大唐西域记》卷12《漕矩吒国》则云:“漕矩吒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鹤悉那,周三十余里;或都鹤萨罗城,城周三十余里。……草木扶疎,花果茂盛,宜郁金香,出兴瞿草,草生罗摩印度川。”[97]漕矩吒国,即《隋书·西域传》之漕国。《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云:“谢䫻居吐火罗西南,本曰漕矩吒,或曰漕矩,显庆时谓诃达罗支,武后改今号。”[98]漕矩吒国的都城鹤悉那,即Ghazni或Ghaznīn,今译加兹尼或哥疾宁,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南155公里处,自喀布尔至坎大哈途中要地。兴瞿草,即阿魏。《一切经音义》卷68云“兴瞿(具俱反,梵语药名,唐云阿魏也)”,《宋高僧传·慧日传》中又作“兴渠”[99]

除了罽宾(即漕国、漕矩吒国)出产阿魏外,据《酉阳杂俎》卷18记载,波斯和北天竺的伽阇郍国也盛产阿魏,伽阇郍人将其称为形虞,而波斯人则称之为阿虞截。

阿魏,出伽阇郍国,即北天竺也。伽阇郍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国僧弯〔鸾〕所说同。摩伽陁国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100]

伽阇郍即《大唐西域记》中漕矩吒国都城鹤悉那(Gasna)的异译。段成式提到了佛菻国僧人僧鸾和摩揭陀国僧人提婆,以证明自己所记不误。僧鸾认为阿魏是凝固后的树脂,而提婆则认为阿魏是树脂和米、豆屑的合成物。薛爱华认为,“阿魏”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吐火罗语“ankwa”的译音,其梵文名称叫“hingu”(形虞)。[101]

此外,据《诸蕃志》和《宋高僧传》记载,阿魏还是大食或新疆于阗地区的特产。《诸蕃志》卷下《志物·阿魏》云:“阿魏出大食木俱兰国。其树不甚高大,脂多流溢,土人以绳束其稍,去其尾,纳以竹筒,脂满其中。冬月破筒取脂,以皮袋收之。”[102]木俱兰为Makran的音译,今译作莫克兰,在巴基斯坦近伊朗处。《宋高僧传》卷29《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中说:“‘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苔葫荽,或云阿魏。……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麁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103]

据苏恭《唐本草》记载,阿魏有煎饼式和截根式两种,前者质量较好,而后者质量稍逊。

阿魏生西番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干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又婆罗门云:熏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暴之如胶,或截根日干,并极臭。西国(指印度)持咒人禁食之。常食用之,云去臭气。戎人重此,犹俗中贵胡椒,巴人重负蠜也。[104]

阿魏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胡人,他们一般将其作为调味品使用,而质量稍次的阿魏截根则是北庭每年给朝廷的贡品。据《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记载:“北庭州速霍角、阴牙角、阿魏截根。”[105]《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亦载,开元年间庭州贡、赋:“阴牙角、速霍角、内沙、阿魏、延胡索。”[106]阿魏进入唐朝的途径有二:一是北庭每年作为土贡进贡;二是通过商舶由南中国海运来。

李时珍在概述前人有关阿魏产地、药性说法的基础上,对其真伪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阿魏有草、木两种。草者出西域,可晒可煎,苏恭所说是也。木者出南番,取其脂汁,李珣、苏颂、陈承所说是也。”此物“消肉积,杀小虫,故能解毒辟邪,治疟、痢、疳、劳、尸注、冷痛诸症”[107]。阿魏可以刺激神经,帮助消化。但是,唐朝人利用最多的是它“体性极臭而能止臭”的奇异性能。阿魏还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

8.血竭。血竭又名麒麟竭。血竭是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的果实及树干中渗出的树脂。

关于血竭的产地和性状,苏恭《唐本草》云:“骐麟竭树名渴留,紫铆树名渴禀,二物大同小异。”[108]《诸蕃志》卷下云:“血碣亦出大食国。其树略与没药同,但叶差大耳,採取亦如之。有莹如镜面者,乃树老脂自流溢,不犯斧凿,此为上品。其夹插柴屑者,乃降真香之脂,俗号假血碣。”[109]血碣即血竭,是产于阿拉伯海索科特拉岛(Socotra)的一种植物的树脂。此处所谓“假血碣”,是产于苏门答腊岛和马古鲁群岛等地的一种名叫麒麟血藤的果实内分泌的树脂。此外,人们还将其与印度尼西亚桉树胶以及紫胶相混淆。李时珍曰:“骐麟竭是树脂,紫铆是虫造。按一统志云:血竭树略如没药树,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树下掘坎,斧伐其树,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诸国。今人试之,以透指甲者为真。”[110]血竭主治内伤血聚及肝血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