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历史与现状

四川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成都到长安的川陕干道,仍是四川主要的陆路交通干线。明代四川陆路交通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特别是藏族地区的交通发展,从此改变历史上由甘肃、青海入藏为主要通道的格局。四川古道交通的嬗变与演进,绵延3 000余年,直至20世纪初引进欧美汽车和筑路新技术为标志的公路交通的出现,始以质的变化而告终。水路交通 四川内河航运历史悠久。

四川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历史与现状

SICHUAN JIAOTONG LISHI YU XIANZHUANG

古代交通 陆路交通 商周时期,四川陆路交通就有所开拓。“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华阳国志·序志》),“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华阳国志·巴志》)。在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过与中原地区玉器形制完全相同的玉璧、玉璋、玉琮等。这些都证明早在商周之际,四川盆地与外界已有密切的联系。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中保存的五丁开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正是巴蜀先民辟山开道的有力说明。

古代四川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要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故交通道路的开辟多选择在河谷,并修栈道以克服艰险。穿越秦岭的通道有4条: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大巴山的通道有3条:剑阁道、米仓道、洋巴道;从渭水上游翻越秦岭西段和岷山的通道有2条:仇池道和阴平道。

广元市凉水乡先秦古道拦马墙遗址 厅史志总编室 供稿

秦汉三国时期,是古代巴蜀交通大发展并形成基本格局的时期。陆路交通最大的变化是,相当一部分道路,由过去只能供人、畜行走的窄道,转为可通马车的大道。两汉时期,蜀中较为重视修治道路。官府或征调民力大规模治路,或私人捐款修路建桥,并勒碑石记其事,一时蔚为风气

巴蜀地区的交通,在前代奠定的基础上,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有了较大改善。州县之间,道路相通,往来便捷,北经关中,可以直入长安,达于中原。

宋代,成都到长安的川陕干道,仍是四川主要的陆路交通干线。该路经汉州(今四川广汉)、绵州(今四川绵阳)、剑州(今四川剑阁)、过剑门关而达利州(今四川广元),再经金牛道而达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此外,由阆州、巴州而到汉中的米仓道,是四川通往陕西的另一条重要陆路干线。

元朝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在全国广阔的领域建立“站赤”制度,首次在西南边疆省区设置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元史·兵志》)陆站以成都辐射全川,有的达于外省,历史形成的几条主要交通干线基本沿用,个别有所调整。明代四川陆路交通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特别是藏族地区的交通发展,从此改变历史上由甘肃、青海入藏为主要通道的格局。

清代四川驿站,沿袭明制。驿站分东南西北四路,驿站管理以驿丞专司和地方州县管理两种形式进行。清代四川交通的一项突出成就,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建成川藏交通的大渡河上第一桥——泸定铁索桥。

在技术方面,巴蜀先民最突出的创造,就是在高山峡谷地带发明栈道建设技术。栈道有石栈和木栈两种,《四川通志》载:“考此特殊工程,有木栈与石栈之分。木栈施于森林茂盛山地,系斩伐原始森林,铺木为路,或杂以土石。石栈则施于悬崖绝壁,无径可通之处,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蜀人在交通技术方面的另一贡献就是发明索桥。川西山区河流湍急、峡谷深陷,建桥相当困难,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索桥,其制虽艰,但往来迅速,行旅方便。由于四川古代造索桥系用竹索,所以也称笮桥,其后演进,有溜筒等形制。

四川古道交通的嬗变与演进,绵延3 000余年,直至20世纪初引进欧美汽车和筑路新技术为标志的公路交通的出现,始以质的变化而告终。古代道路交通与近代公路交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四川古道交通,对促进区域内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近现代四川公路、铁路交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水路交通 四川内河航运历史悠久。据《尚书·禹贡》记载,蜀国运往夏王朝的贡品,即沿嘉陵江转汉水、渭水、黄河而达夏都。战国时期长江逐步发展成为进出川的重要交通路线。《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西汉以来,巴蜀造船技术发展迅速。唐宋时期,商品运输繁盛,万斛之舟来往于成都、维扬(今扬州)之间。清代,四川航运又有发展。重庆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带来轮船和治河技术,四川内河航运开始变革,轮船运输业兴起。总体而言,四川内河航运仍依赖自然河道通航,天然港口靠船,航道缺乏整治,港口疏于建设,船舶修造工业薄弱,四川内河航运业仍十分落后。

现代交通 公路交通 四川公路交通始于1913年,川督兼民政长胡景伊倡修成都至灌县(今都江堰市)马路,至1925年冬建成,长55公里,次年开行汽车。1925—1949年,为四川公路交通初创阶段。20余年间,川、康两省建成公路8 742公里,但不少公路晴通雨阻。全省仅有汽车4 000余辆,由于公路和汽车数量少,全省陆路交通大部分地区仍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

20世纪50年代,四川集中力量修建成阿、沐石、宜西、东巴、川藏等干线公路,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1958—1965年,国家对公路建设实行“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方针,四川出现全民修路的热潮。各地新(改)建一批国防、经济干线,修通一批支农和调运“死角粮”的公路,新(改)建一批支援“三线”建设的重点公路和林业专用公路,公路数量大幅度增长。全省新建公路17 900公里,是“一五”时期总和的3倍还多;新增通汽车的县城40个;新建大中型桥梁34座,改渡为桥28处,基本形成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机耕道、架车路、驮运路为纵横经络的道路网。

1966—1976年,四川除白玉、得荣两县外,各县均通汽车。通车的人民公社达全省人民公社总数的75.5%;全省新建各种大桥295座44 072米,并建成第一座混凝土斜拉桥和主孔跨径116米的九溪沟石拱桥

20世纪80年代,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像抓农业那样抓交通,并要求“全省动员、各方出力、艰苦奋斗,支援交通建设”。由眉山倡导并推广到全省的公路加宽改造,拉开公路技术改造的序幕,四川公路建设开始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这一时期,四川公路建设的特点是既重视公路建设的数量,又强调公路的质量,尤其重视高等级公路的发展。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加宽干线公路,改造大中城市进出口公路,兴建高等级公路,修建大型公路桥梁,加快老、边、少地区的公路建设,加强已成公路的养护,建设“标美路”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为加快四川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

至199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9.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717公里。5年新建和改造山区公路1万公里,新建桥梁1 820座6.9万米。重点整治干线油路700公里,建成标美路1 700公里、整形路4 100公里,公路好路率由1985年的37%提高到56.8%。公路运输站点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全省1万多个公路运输站点的85%均分布在县城和县以下广大农村。

“八五”期间,通过采取“以工代赈”“公路建设大包干”和开展“交通发展年”等活动,全省新(改)建公路10 458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00 724公里。其中,等级路59 707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2 876公里。公路好路率从“七五”期末的56.8%提高到74.2%。全省新(改)建县级以上汽车站111个。“八五”期间四川公路建设最突出的成果,是1995年9月建成通车的全长340.2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该路的建成结束四川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四川及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内宜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万县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相继开工,成绵高速公路的部分通车,都是“八五”期间公路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九五”期间,四川交通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以空前的建设规模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取得瞩目成就。全省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三级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除建成成绵、成都城北出口、成都机场、内宜、成乐、成灌、国道108线西昌泸沽至黄联关段、隆纳、成雅、达渝罗江至大竹段、广邻等11条高速公路外,还有在建高速公路500公里。至2000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四川,公路总里程达108 529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000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二级以上公路9 000公里,比1995年净增6 617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33%,比1995年提高14%。全省99%的乡和86%的村通公路,基本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连接城乡、沟通山区、贯通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路交通网络。

“十五”期间,四川交通发展任务重,投资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建设质量好。主要表现为: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51.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9%,超过新中国成立至“九五”期末完成投资的总和;建成成南、绵广、南广、达渝、成都绕城、成彭、成温邛等759公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达17个市(州);全面完成47个项目、4 276公里三州通县油路建设任务,使三州州府所在地与各县城间全部以油路相连,行车时速平均提高1倍以上,实现三州交通事业一步跨越20年。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1.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759公里,新增759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3万公里,新增4 00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3.5公里,增加5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42%,提高7.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四川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枢纽、打开通道、完善路网、支撑高地,变“蜀道难”为“蜀道通”。其具体目标:一是确保到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 500公里,力争超过3 800公里;建成12条出川高速公路通道,初步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公路交通枢纽,实现成都与周边多数省市中心城市朝发夕至,形成北抵环渤海、东达长三角、南至珠三角和北部湾等经济区及出海港口的22小时公路交通圈。二是到2012年基本完成7个干线公路出川通道和九寨、川东北、川南、川中、川西5条经济环线的改建任务,并改造国省干线公路8 348公里,力争实现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1.6万公里,占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的80%。三是加快实施“十一五”农村公路规划内剩余5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并到2011年改建农村断头公路17 355.8公里,使内江、眉山、攀枝花、遂宁资阳自贡宜宾、广安等8个市提前实现 “油路到乡、公路到村”,眉山、自贡、遂宁、内江等平原微丘地区实现60%的村通水泥(油)路。四是加快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和市县两级公路运输站场布局规划,力争超额完成建成1 700个农村客运站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目标,努力克服重大自然灾害宏观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开拓创新,砥砺奋进,迎来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佳的时期,实现基础设施由“补欠账”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取得投资总量(6 081亿元)、BOT招商融资总量(1 774亿元)、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 335公里)、公路网总里程(31.5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6.8万公里)和新(改)建里程(11.6万公里)、安保工程建设规模(2.44万公里)、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949亿元)等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的优异成绩,为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雅西高速公路 厅史志总编室 供稿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一是完成投资再创新高。全年完成投资1 305亿元,超过上年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研究制订总投资2 45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和《大小凉山地区交通建设推进方案》等3个攻坚方案,为打好交通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重大项目有力推进。绵西、营达等4条高速公路、长江宜宾至重庆航道“三升二”单滩整治、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犍为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成都二绕东段等9个高速公路项目506公里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 000公里。四是普通公路加快发展。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2 400公里、农村公路2.6万公里,全面超额完成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国省干线公路路况和管理养护水平不断提升,路面性能指数(PQI)提升到87.5,迎接交通运输部检查工作实现排名升位。五是灾后重建快速推进。国道108线雅安荥经段、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段和3条经济干线公路基本完成重建,国道351线多功至芦山县城段建成通车,农村公路累计建成1 390公里,为规划目标的96%,汽车客运站和水运项目全部完工。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全面开工建设,省道303线巴朗山隧道全线贯通,绵茂路汉旺至清平段基本建成。六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高速公路ETC用户突破110万,日均通行超过26万辆次。改造高速公路收费站26处,4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19对服务区被评为全国优秀服务区。泸州市入选交通运输部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较上年新增33万标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40%,其中铁水联运集装箱吞吐量2.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25%。七是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深化巩固年行动,超限5吨以上货车违规进入高速公路数量大幅下降,普通公路超限率控制在4%以下,行业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八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积极推进9个方面30项改革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筹措交通建设资金,交通运输部PPP试点项目国道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段已签订投资协议及特许权协议。九是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推动出台《四川省高速公路条例》和《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研究完善7个方面32项管理制度。清理公布部门权力事项,启动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平台建设。

2016年,省市合力推进138个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雅康、汶马等高速公路项目进展顺利,成安渝高速公路重启建设并实现二绕至省界段建成通车,全年建成高速公路项目6个、50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 519公里,提升三个位次跃居全国第二;绵九、峨汉等群众期盼已久的11个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里程1 013公里、总投资1 490亿元,成功招商项目9个、1 055公里、引进社会投资1 500亿元,均超过2012年来4年总和;全省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里程超过8 600公里。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和大中修工程,完成新(改)建2 200公里、大中修2 000公里,全省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达到57%。汶川地震灾后发展振兴重点项目映秀至卧龙公路、巴朗山隧道及绵茂路汉旺至黑滩隧道段建成通车,雅安乐英至夹金山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3+5”干线公路项目全部建成通车。

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特长隧道进口 雅康公司 供稿

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实现市(州)全通达。雅康高速公路雅泸段等7个项目(路段)、301公里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 820公里,甘孜藏区结束不通高速的历史。成都至宜宾等12个项目、1 396公里开工建设,总投资2 391亿元,年度新开工项目里程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之最。宜攀高速公路单体投资(886亿元)创全国之最。全省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总里程达到9 785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成就超级工程。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打通川藏北线的最大瓶颈,央视以“超级工程”向世界展示。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 996公里,实施大中修工程1 53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公路运输 20世纪50年代,全省60%的县不通汽车,大部分地区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全省仅有4 000余辆汽车,且大多是拼凑起来的“万国牌”,车辆性能差,运效低。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四川公路客货运输迅速发展。1960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52万辆,完成社会客、货运量分别为1 503万人次和1 644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1倍、77.3倍和42.8倍。

20世纪70年代,全省公路运输业有了更快的发展。1970年,全省民用机动车已达2.65万辆。其中,汽车2.59万辆,完成社会客、货运量2 283万人次和2 466万吨。到1978年,民用机动车发展到12.8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6.05万辆,比1949年分别增长25倍和11.3倍,社会客、货运量分别为7 185万人次和4 824万吨。

1997年初,全省民用机动车拥有量122.1万辆,其中汽车54.2万辆,比1978年分别增长8.5倍和8倍;完成社会客货运量11.83亿人次和4.3亿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5.4倍和8倍;全行业拥有经营业户31.3万户,从业人员达88.2万人。公路运输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客运、货运、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五大市场突飞猛进地发展,1996年驾驶员培训也纳入交通行业管理。

“八五”期间,四川实施“一长一短一点”(超长客运、出租汽车客运、汽车站点建设)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九五”期间,为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客运市场,又提出并实施“三大系统”(跨省超长客运系统、直达快速客运系统、农村客运系统)发展战略。“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建立以民工疏运为主的跨省超长客运系统。1993—1997年,跨省超长客运创营业收入10亿余元,其中,企业纯利润1亿元以上。截至1998年底,全省已开通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跨省客运班车,省际客运班线发展到297条、1 584班,最长的班线成都—伊宁单程达3 445公里,全省民工年疏运量近200万人次。1998年以后发展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直达快速客运系统。直达快速客运以成都—重庆、成都—绵阳、内江—自贡高速公路为载体,实行高速公路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和客运线路专营,并将一流的车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以及“航空式”优质文明服务引入公路运输。拓展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结点,站场为依托,干支相连,乡村相通的农村客运系统。

德阳汽车客运北站 厅史志总编室 供稿

2000年,四川道路运输能力明显增长,全省道路客运量增长逾20倍,旅客周转量增长近22倍,道路货运量增长逾15倍,货物周转量增长逾36倍。道路运输在四川综合运输体系中独占鳌头,承担社会新增客、货运量中的95%和55%。

2005年,迎来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新时期,客运市场的内涵不断丰富,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全省快速客运网络辐射到18个市(州);以旅游包车为主、旅游班车为辅的旅游客运网络形成,旅游客运车辆发展到2 563辆;跨省超长客运线路延伸到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租汽车发展到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和142个县级城市,车辆达3.18万辆;农村客运车辆发展到2.62万辆,乡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99%和88%。

2013年,全省客运车辆达5.2万辆,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发展到2.69万辆和4.29万辆。发展省际市际客运班线118条,新开通32条高速直达客运班线。通公路的乡镇、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5%和77%,比上年分别提高2.5%和1%。全省营运货车58.5万辆,总吨位262万吨、比上年增长4.7%。集装箱车辆达到1 535辆,比上年增长5.2%。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完成27.69亿人次和17.33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4%和9.4%。

2014年,全省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完成12.6亿人次和14.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下降6.3%,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630亿人公里和1 510.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18.6%;道路货运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城际货运专线班车、集装箱等专业运输,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全省新增集装箱车辆111辆,总数达1 651辆。

2015年,四川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高速公路货运量分别完成12.34亿人次、632.82亿人公里、15.04亿吨、1 693.26亿吨公里、11.22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6%、0.4%、5.8%、12.1%、7.2%。

2016年,四川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高速公路货运量分别完成10.97亿人次、597.84亿人公里、14.60亿吨、1 565.31亿吨公里、12.25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53%、-10.99%、5.36%、5.72%、9.1%。

2017年,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39个,覆盖90%的高铁站。纳入部规划的9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已建成3个,其余6个全部开工建设。

内河航运 1950年,四川初建重庆港九龙坡码头。从1953年起,交通部和各级政府先后组织对长江干流和运输任务重的中小河流进行重点建设。由交通部投资整治长江“日航困难,夜航危险”的航段,配置“锁链”式航标,重庆至宜昌的轮船实现分段夜航,适应每年100多万吨粮食外调和大批工业品进川运输的需要;由省投资将金沙江屏山至新市镇、乌江涪陵至彭水、岷江乐山至宜宾开辟为轮船航道,同时大力开辟和整治小河支流,使其与干流衔接。从1952年至1957年,全省开辟与整治26条小河1 385公里。

1958—1960年,交通部长江航务局和四川省交通厅先后对长江干流航道进行大规模整治,并增加绞滩、航标、信号台等助航设施,同时还分别整治嘉陵江南充至重庆航段及渠江航道、乌江航道,并试点开辟金沙江航道,使重庆至宜宾段航标实现电气化、乌江绞滩实现机械化。1961年,四川航道里程17 181公里,比1957年净增5 073公里。此期,四川加快长江宜宾港、重庆港、涪陵港和万县港四大港口建设。扩大港口规模,增设泊位和锚地,增加缆车、浮吊、岸吊等设备,使其码头装卸条件大大改善,基本能适应运输需要。(www.daowen.com)

1966—1976年,四川对长江大渡口至江津蓝家沱航道进行全面整治,将嘉陵江南充至广元木船航道开辟为轮船航道。交通部长江航务局在重庆蓝家沱、猫儿沱新建两个大型装卸作业区,四川省投资建成乐山王浩儿大件码头、四川维尼纶厂黄磏中转站码头、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尿素码头。同时,各地集体航运企业自力更生发展机动船舶,全省70%的木船实现机械化,由此带动水运制造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四川逐步建成由60多家大、中、小企业组成的协作配套的水运制造业体系,实现船舶的自造自修。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四川内河航运发展迅速。至1996年,四川内河航运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轮船通航里程大幅度增加。1950年全省仅有长江干流和嘉陵江等约10%的航道能通行轮船。通过不断整治和渠化航道,到1996年全省轮船通航里程达4 724公里,比1950年增长近3倍。长江航道经过综合治理后,1 500吨~3 000吨级的大型船队可由上海直达重庆,长江川境段全面实现夜航。部分港口装卸实现机械化。机械化的装卸码头分别与铁路、公路相衔接,实行水陆联运。运输实现机动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四川省地方航运部门仅有小轮船6艘(172吨、853客座、4 865千瓦),省内水路运输主要靠木船。1956年开始木船机动化改造,1996年,全省地方航运部门共有各种机动船1 127艘(24 515吨、109 654客座、221 035千瓦),运输驳船2 102艘(546 962吨),当年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比1950年增长31.58倍和669倍,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50年增长14.72倍和33.07倍。客货轮加快更新换代。20世纪80年代船舶更新换代更为迅速。客轮船型愈加美观,机型愈发先进,设施日趋齐全;货轮全部使用大功率内燃机,拖带能力成倍提高。川江船舶动力装置实现内燃机化,机型实现系列化,船体实现钢质化,蒸气机、杂牌柴油机和木质轮船被淘汰,高速气垫船、水翼船发展迅速。水上旅游运输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水上旅游运输逐步兴起。其后大宁河、岷江、嘉陵江和乌江水上旅游运输发展迅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省仅进出川旅游客运企业就发展到27家,旅游客船发展到122艘、5.24万客座。1996年,全省水上客运量达5 3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达35.9亿人公里。水运制造业有长足发展。全省有大中小型造船厂60多个,既能建造适合行驶中小河流的拖轮、客轮、驳船,又能建造行驶长江等大河的大型客货轮、高档豪华旅游船舶和高速气垫船舶,实现船舶建造不出省。采用的“双尾”和“平头涡尾”新船型,船舶时速由27公里提高到32公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97年,重庆市划归中央直辖,四川及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一方面实施“以陆补水”政策,一方面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一条“以电养航、滚动开发”“水陆并举、以副补航”的新路子。

“九五”期间,全省建成航电枢纽工程2个,渠化航道108公里,整治航道491公里、险滩73个,使全省3~7级航道达2 383公里,占航道总里程6 089公里的39.14%。2000年6月竣工的乐山大件码头,码头岸线长115米,设计750吨泊位1个。其直立式桥吊跨度39米、高28.5米,起重最大单件550吨,是当时国内内河起重和跨度最大的桥吊,被誉为“岷江大力神”。

“十五”期间,四川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嘉陵江航道梯级开发,渠江渠化,二滩库区港口、南充港和宜宾菜园沱码头建设,并充分借用长江“黄金大通道”建成与高速公路衔接的水运主通道,以形成港航配套、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水陆联运网络。2005年底,嘉陵江渠化开发初见成效,规划建设的13个航电枢纽已建成4个、在建7个,渠化四级航道112公里;建成渠江金盘子航电枢纽;完成岷江大件航道续建工程和岷江成都至乐山段航道整治工程,整治航道348公里;建成泸州集装箱码头、二滩库区港口、广安港、南充港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新增港口泊位19个,全年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18万吨、200万人次、集装箱2.5万标箱。建成农村渡口1 307个。

2008年,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及进港铁路、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实现开工。长江干线宜宾以下全线实现千吨级船舶昼夜通航。嘉陵江航道渠化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渠化四级航道216公里,建成新政等航电枢纽。

嘉陵江桐子壕航电枢纽 厅史志总编室 供稿

2009年,根据《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宜宾港总体规划》《乐山港总体规划》等规划,加快推进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和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工程形成生产能力,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2007年的5万标箱提升到50万标箱;长江宜宾至泸州段整治工程完工,宜宾以下实现千吨级船舶昼夜通航;嘉陵江川境段13级航电枢纽已建成8级、在建5级;《岷江(乐山—宜宾段)航电开发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作为成都经济区水运口岸的乐山港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2010年,水运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宜宾港用两年时间建成并开港试运营,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由3年前的5万标箱提升到100万标箱。广安港及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实现当年制订规划和提出项目、当年开工建设,提前2年实现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200万标箱的目标。岷江航电和港口综合开发确定建设、养护、运营一体化模式和业主组建原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嘉陵江沙溪、凤仪场枢纽实现设计蓄水,嘉陵江川境段规划的13级航电枢纽累计建成11级,在建2级。

2011年,“四江六港”水运主通道和重要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投资25亿元。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全面加快。宜宾港后方陆域及港区配套设施工程完工。泸州港进港铁路建成投运。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广安港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南充港、广元港开工建设,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嘉陵江渠化工程和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等水运主通道加快建设。积极推进长江川境段航道等级提升工程,水富至宜宾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组织开展岷江(成都—乐山段)、渠江(达州—广安段)、沱江、涪江、金沙江等5条重要河流水运资源调查工作。

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泸州港建成全省首个百万标箱大港,嘉陵江渠化工程、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南充港、广元港等水运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全省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193万标箱。嘉陵江苍溪航电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渠江广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

2014年,内河水运建设加快推进。广元港红岩作业区一期工程、宜宾港志城作业区重件泊位、南充港化工园区专用码头建成投运。渠江四九滩至丹溪口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眉山市岷江汉阳航电枢纽建成投运。积极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和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建设。全省新增三级高等级航道里程71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 015公里;新增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25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18万标箱。

2015年,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工程总投资完成投资2.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广元港红岩作业区一期工程主体全部完成,港务大楼装修、智能生产设备安装、控制系统施工处于收尾工作。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0.58亿元。南充港河西作业区化工园区专用码头工程完成投资4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12月30日开港试运行。

2016年,全省新增四级航道190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超过1 500公里;岷江犍为枢纽加快推进,嘉陵江航运配套二期工程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

2017年,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实现右岸截流,龙溪口等4个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亭子口枢纽以下达到四级航道标准。

铁路交通 四川修建铁路酝酿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奏准由四川自行集资修建成都经重庆至宜昌达汉口的川汉铁路,并于1904年1月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辛亥革命终结清朝,川汉铁路停建。抗日战争时期,曾动工修建成渝铁路,但因财力物力困难未能铺设轨道。至1949年底,四川仅有一条全长67公里的准轨铁路——綦江铁路,专门为重庆钢铁厂运输煤焦和铁矿石,附带承担少量旅客和其他民用物资运输业务。

1952年7月,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实现四川人民40年的愿望。1958年11月,第一条出川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1959年11月,内昆铁路内江至安边段建成通车。1964年,中共中央制订加快西南“大三线”(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把成昆、川黔、贵昆和襄渝铁路作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组建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调集铁道兵和铁路职工31万人参建。1965年7月,川黔铁路建成通车;1970年7月,成昆铁路建成通车;1973年10月,经陕西通往湖北的襄渝铁路全线通车。同时,配套建成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用线。

1975—1990年,四川铁路建设的重点为干线电气化改造。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实现全线电气化,襄渝铁路(达县以北)和成渝铁路也先后完成电气化改造。1990年,四川准轨铁路营运里程2 795公里,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增长40倍,初步构成全省的铁路骨架,其中有4条干线出川,从东、南、北3个方向与全国铁路网连通。省内各类型牵引机车597辆,其中内燃、电力机车比重达73%,宝成、成渝、成昆、川黔线(四川境内段)的牵引动力全部实现电气化或内燃化。在成都铁路局所属的川铁路线中,50千克以上的重型钢轨占正线的90.4%;各类旅客列车1 349辆,品类齐全,乘坐舒适,部分卧车还装有空调设备;四川开行直达北京、上海、广州、合肥、浦口、西安、太原、郑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和省内沿线市县之间的特快、直快或其他旅客列车。1990年与1953年相比,客运量由359万人次增加到4 094万人次,增长10.4倍;货运量由240.7万吨增加到6 022万吨,增长24倍。1990年,铁路运输所承担的客、货周转量分别占四川综合运输体系客、货周转量的31.9%和75.2%。

1991年12月,川黔铁路实现全线电气化;1992年6月,达成铁路开工建设;1992年12月,宝成铁路(四川境内)复线开工建设;1993年,成昆铁路(四川境内)电气化改造开工;1997年,达万铁路(四川境内72公里)开工建设;1998年,内昆铁路新建水富至梅花山段(川境内25公里)开工建设;1999年,内宜铁路电气化建设开工。

至2001年底,达成铁路和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宝成铁路复线工程、成都铁路枢纽工程相继竣工投入营运,内昆铁路、达万铁路、筠连铁路和泸叙铁路正加紧建设,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4 000多公里。2002年,四川境内的宝成、成渝、内昆、襄渝等干线铁路全部实现电气化;总投资5亿元,历时近8年的成都铁路西环线通过验收投入试营运,成都成为中国率先拥有中心城市铁路环线的省会城市。渝怀、遂渝、万宜3条新线开工。

2012年,四川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7 997万人次、303亿人公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8 867万吨、818亿吨公里。

2017年,成贵铁路金沙江大桥合龙 曹 宁 摄

2013年,四川加快成绵乐城际铁路、兰渝铁路等在建铁路项目。西成客专于3月实现开工建设;成蒲铁路于8月底完成招标实现开工建设;成兰铁路取得环保部变更环评批复,于9月份恢复施工,全面开工建设;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峨段和米攀段3个项目于12月底实现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置要件齐备,初步设计完成审查;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新都桥)段及成都枢纽接轨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初审,国土、环保等要件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峨眉至米易段项目建设书获批复。

2014年,四川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8 778万人次、277亿人公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7 165万吨、678亿吨公里。

2015年,四川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9 078万人次、272亿人公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6 146万吨、686亿吨公里。

2016年,四川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1 321万人次、303亿人公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5 619万吨、605亿吨公里。

2017年,四川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2 631万人次、318亿人公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5 878万吨、627亿吨公里。

航空交通 1931年8月,中国航空公司重庆办事处成立,为四川最早的民用航空机构。同年10月21日,沪蓉航线汉口至重庆航段通航。1933年6月4日,重庆至成都航段通航,全长1 981公里的沪蓉航线贯通。1935年,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开辟重庆至贵阳、重庆至昆明航线;欧亚航空公司开辟西安至成都航线。同时,中国航空公司在重庆珊瑚坝建设机场。成都、南充、内江等地修建简易机场。1938年10月,四川航线由战前的8条增至17条。抗战胜利后,四川开通飞往越南河内、缅甸仰光等国际航线。1946年7月,四川有简易机场28个。

1949年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航局驻渝办事处在重庆成立。1950年8月1日,开通天津经北京、汉口到重庆的航线。陆续开通重庆至成都、昆明、贵阳等地的航线。至1954年,四川先后开通12条国内航线,分别以重庆或成都为起点,通达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大中城市。

1956年,民航重庆管理处迁至成都,1957年1月,更名为民航成都管理处。至1978年,四川拥有各型民航飞机31架。同时,四川从1955年开始组建民航飞行队伍,到1978年共有各类空勤人员469名。1959年、1966年,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白市驿机场先后改(扩)建,“三线”建设时期又新建西昌青山机场。1955—1978年,四川开辟新航线72条,分别通往省外各主要大中城市和省内的成都、重庆、西昌、南充、达县、泸州等;共飞行86 242个班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0 399.11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98.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111 785.6吨。1956年5月29日,四川使用CV-240型飞机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试航北京经成都至拉萨航线成功;1965年3月1日,四川使用伊尔-18型飞机正式开航该航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978年发运旅客第一次超过10万大关,达112 655人次。

1979—1998年,民航管理体制由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一体制逐步改为企业体制。1986年9月19日,四川省航空公司(1992年更名为四川航空公司)成立。1987年10月15日,成都双流机场体制改革,独立经营核算。1998年,四川拥有波音、图-154、运-7、空客A321等各型运输和通用航空飞机59架。空勤人员总数增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飞行领航员、机械员、通信员较1978年前大为减少。1998年与1978年相比,空勤人员总数增加3.3倍,其中驾驶员增加2.6倍、乘务员增加15.2倍。同时,新建和改(扩)建一大批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后,3 600米的主跑道可供波音747-400型飞机起降;西昌青山机场改造后,成为可适应各类大型飞机起降的国家一级机场。此外,南充都尉坝、达川、宜宾、泸州等机场均进行了扩建;绵阳、广元和阆中等机场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四川共开辟新航线323条,其中国内干线303条、地方航线13条、国际和地区航线7条,还开通成都至新加坡、泰国曼谷等国际航线以及成都至日本广岛、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国际客货包机航线。1998年,四川经营飞行的航线达200余条,通达国内外70余个大中城市,仅成都飞往各地的航线就有53条。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现场 成都市交委 供稿

1999年,泰国安琪尔航空公司开通曼谷至成都定期航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首次接纳外航定期航班。2000年,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引进波音737-800客机2架,新开辟成都—武汉—温州、成都—泰国普吉等国内、国际航线8条,至当年底,该公司已拥有以波音、空中客车为主体的飞机40架,开通飞行国际、地区和国内航线190多条,通航城市60余个,其航线总里程达21万公里,实现安全飞行10余万小时,并创造成都—拉萨航线安全飞行35年的纪录。2000年,四川航空公司在国内率先引进5架国产“新舟60”和5架巴西EMB145飞机,投入以中国西部地区为重点的支线航空运输,当年,该公司开通飞行国内航线130多条,形成以成都、重庆为基地,辐射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干支线航空运输网络。此期,四川机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广元机场、绵阳机场、攀枝花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南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完工,成为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2007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的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1 713万人次、32万吨。2008年,20个国内航空公司和外国的航空公司开通飞行四川地区的航线,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机场为枢纽、涵盖省内和西藏的轮辐式航线网络。2009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1 947万人次、32万吨。2010年6月30日,四川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成都签订《关于加快推进四川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 民航局与四川省政府承诺在四川省民用机场体系的完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建设、支线机场建设和运营、基地航空公司发展、通用航空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共同协调解决四川民航建设、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四川省民航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

2013年,民航方面围绕建设“一个枢纽,三个网络”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现有双流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优势地位,积极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建设,加快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推进支线机场项目建设。

南充机场扩建工程、阿坝红原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建设推进顺利,其中稻城亚丁机场9月16日正式通航,阿坝红原机场于9月进行校飞,南充机场民航扩建工程完工。开展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项目选址报告已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报相关要件专题报告已编制完成,并经过中咨公司预评审,立项请示于12月底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巴中机场、乐山机场、甘孜机场、达州机场迁建选址报告已获国家民航局选址批复,并已编制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巴中、甘孜机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2014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3 752万人次、45万吨。

2015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4 204万人次、46万吨。

2016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4 609万人次、49万吨。

2017年,四川民用航空完成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4 913万人次、52万吨。

(本栏目撰稿人:岑 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