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

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转变观念,科学决策,推动林区社会跨越式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对森工企业的冲击,不断改善单一木材生产和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找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企业办社会这个长期困扰森工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得到破解。

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

(一)转变观念,科学决策,推动林区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对森工企业的冲击,不断改善单一木材生产和独木支撑的经济结构,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找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二是积极推动林业经营指导思想的转变,即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经营理念上,全面确立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由单纯的“木材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职能定位上,将“毫不动摇保生态”作为引领科学发展、奠基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国有林区率先将施业区确定为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突出了林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使命、职责和基本功能;凸显了林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公益属性;主动做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脊梁。思想认识上,全面深化对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五大功能”的认识,系统总结宣传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区位和价值;提炼升华和集中展示几代务林人坚持、坚守为国家、为民族生态事业做奉献的良好形象;做靓“生态品牌”,使之成为社会认可尊重、各级机构理解支持、争取政策倾斜的主要载体。体制设计上,将建立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提高生态保护水平作为林区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落脚点,全面理顺和强化林管局的生态保护建设职能,将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作为林管局的首要职责。工作部署上,多方争取生态建设投入,保障生态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效解决危及生态安全的民生问题,全面缓解了林区生存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二)树立企业形象,打造森工品牌,扩大林区生态和社会影响

大兴安岭文化是林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绿色森工品牌”。林区有14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3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3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制定了处置公共突发事件预案,妥善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加强人本文化建设。森工品牌的塑造和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关键在于森工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艺术、个人魅力和精神凝聚力。由于森工人的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培育和形成了良好的企业道德和企业信誉,企业的生存空间和知名度及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提升。

(三)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林区经济发展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题,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构建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

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年产60万—80万立方米集装箱底板项目,填补了国内落叶松深加工项目的空白,是全国木材深加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建设40万吨浆纸项目及年产1万吨的育果袋纸项目;整合林区7家人造板厂,组建根河板业公司;建设年产2000吨电工层压木的阿里河层压木厂,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60%。林区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格局。

做精森工主业。严格执行资源管理各项政策,围绕市场抓调查设计和木材生产,创新采伐工艺流程,全面推行原条下山和贮木场效益造材;合理调整材种结构,提高优质材种和畅销材种比重;在木材生产、森林抚育、植树造林等环节实施招投标制,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利用率提高10%,经济材比重提高15%,实现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做大旅游业。主动融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大局,规划建设了以阿尔山、北部原始林区、毕拉河为中心的南、北、东三大旅游板块,着力推进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林特产品销售、促进职工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统一谋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打造精品。新林区建设使林区各通道成为亮丽的旅游线路,形成了点、线、面相融合的森林旅游格局,增强了市场吸引力,形成了林区大旅游开发格局。“十二五”期间,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5万人次,年均增幅32.64%;旅游综合收入25.42亿元,年均增幅34.98%。

做活赴俄采伐业。按照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木材资源,组建了两个赴俄采伐公司,年均采伐木材20多万立方米。

全力推进林下经济。科学利用林间林下资源,打造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了山野菜采集加工、食用菌培植等6个非林非木产业基地,有效安置了转岗职工,拓宽了职工就业增收渠道。(www.daowen.com)

(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创林区经营管理新局面

1.成功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修订完善了公司章程,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各项议事规则;制定了提案管理、投资管理、重大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办法。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既协调统一又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二是对重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原事业单位森隆设计公司变为独立经营的股份制企业。将森源建材公司、光明机械厂、伊图里河兴林公司改制成民营企业。整合森泰、绿宝、山野菜开发集团,组建了股份制的茏丰大兴安岭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整合林区医疗资源,组建了全国林业系统和自治区首家医疗集团。三是以剥离社会职能、搞活企业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在林区开展了开发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实践。林区教育、卫生、电视系统共138个机构单位的13,088名在职人员和5.3亿元资产全部移交属地政府。将根河电业局和大杨树供电所整体移交给自治区电力系统。林区的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全部纳入属地范畴。实现了林区社会职能的归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了社会事业人员待遇问题。企业办社会这个长期困扰森工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得到破解。四是在林区全面推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辅业改制工作。对森工采伐以外的所有辅助产业、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实施了以国有资产、国有身份“双退出”为核心的辅业改制。五是内部改革全面深化。伴随整体改制的突破,企业内部实施了一系列布局、结构调整和三项制度改革。组织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标准核定员工编制,确定员工岗位结构和人员管控目标。推进管理岗位聘用制、环节干部聘任制,激活了用人机制。活化分配机制,实行了机关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规范了年薪奖金发放制度;工资分配向重点岗位和生产一线倾斜。六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停伐木材量110万立方米,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的转变,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转变。将与木材生产相关的1.65万名职工转岗安置到森林管护、抚育、防火等岗位,确保了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对附属的78家经营性企业进行分类改革,采取划转属地、转制重组、转变职能、注销转让等方式,依法依规妥善处置。七是着力推进森林管护、森林经营、森林防火内部购买服务工作。制定《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指导意见(试行)》和森林管护、森林经营、森林防火等管理办法,完善了购买计划、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考核评价等业务流程,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通过改革,林区实现了社会职能全部剥离、社会保障全面理顺、森工辅业全面改制、管理层次压缩,管理扁平化得以良好推进。

2.打造森林管护创新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生态和谐,是林区人永远的追求。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占用,实现占补平衡。深入探索加强林缘管护的有效途径,守住“红线”,确保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完整性。二是加强森林资源防护体系建设。科学防控森林自然灾害。倡导实施了“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立大功”的扑火理念,采取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增加防扑火装备投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增强联动扑火能力等措施,航空护林、森警部队通力协作,使林区防扑火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打早、打小、打了”成为现实。近年来,林区森林火灾发生率、森林受害面积和蓄积损失环比下降70%,年扑火费用环比减少1500万元左右。新的防扑火思路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认可,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3.加快林区科技进步。一是建立了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组建起一支精干、高效的林业科研队伍,培植了一批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增强了吸纳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建立了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林管局、林业局、林场三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三是建立以集团公司投入为主的多元林业科技投入体系。自2000年以来,林区已研究开发项目69个,获国家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数十项。

4.全面推进基础创新。一是推广“物资零库存”的管理模式,物资价格环比降低15%。二是建立健全了以目标成本控制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指标考核体系。三是完善了办公网络建设,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整合,提高了行政效能。近年来,森工集团在全林区相继开展了“企业管理达标创优活动”“质量效益年”“资源节约活动”“企业管理年”“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等,并将活动纳入经营责任目标中,严格考核,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多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国资监管A级企业,并获2013—2015年度业绩优秀企业奖。

(五)创新载体,提升林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森工集团(林管局)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提高林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明确提出了党建工作“服务发展重心、紧扣政治核心、确保党政同心”的“三心”原则;确立了党建工作“三步走”战略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林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建工作问责制、党建工作投入机制,建立了专项督查和纪律保障机制等20多项规章制度,推进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了以“思想政治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领导形象好、制度体制好和群众评价好”为内容的林区“六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突出特色,常规工作求实效,重点工作深思考,使林区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实行经营管理目标与“四好”“六好”班子捆绑式管理,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完善干部培养使用制度,积极推进公开选拔、竞争择优的干部任用工作;加强干部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五破五探”活动,着力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抓好基层组织,以完善载体、发挥作用为重点,推行“三到”“四包”工作制度,即思想政治工作到段队、到岗位、到家庭,干部包段队、段队包职工、党员包群众、团员包青年,把党务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以“党员政治思想、技术业务双过硬”为目标,激活了先锋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载体,全面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贯彻“依靠”方针,深入推行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合同制度,广泛开展“两个民主直选”,企业民主管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了职工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切入点,组织11万人次参加了技术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在35个工种评聘了3000多名“首席工人”,推动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深入开展。“林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以岗位训练、岗位培训、职业鉴定为主要形式,为青工实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和开展创业行动搭建了平台。

(六)立足根本,普惠民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是做好林区各项事业的前提。一是着力改善民生,关注“热点民生”。完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按照公平、合理、效率的原则,综合平衡各单位工资增长比例,实现林区工资水平均衡发展。抓好富余职工转岗分流和安置工作,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抓好“基本民生”,加大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和棚改力度,着力提高职工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深山远山居民搬迁和林区乡镇一级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建设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保障“底线民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政策,着力破解林业地方公共服务二元结构,推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2018年末,林区已基本建成棚改房170264户,基本建成率达99.7%;职工人均收入由“九五”期末的4457元增加到2018年的51879元,提高了近12倍;解决了5.8万名混岗集体工养老保险待遇,有序开展了8.5万名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发放工作。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森工集团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生活”的原则,白手起家,自力更生,逐步建立起公安消防、教育医疗、社区管理等健全完备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主导建设了25个林业城镇,又经棚户区改造工程、深远山搬迁,林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自2000年以来,森工集团公司公益性投入及政社性支出217631万元。筹资12亿元改善林区交通通信、电力设施,加快城镇住宅、供热、供水、排污等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支援呼伦贝尔市各级地方政府修建城镇广场12.2万平方米,城镇公路166.4公里,城镇防火隔离带5099公里,城镇防洪堤坝28.7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