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航天装备制造和服务商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航天装备制造和服务商的全球竞争力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中国航天37次发射,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部署航天器103个,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经济规模和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三)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跃升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活动创造新纪录,发射次数首次突破30次,跃升世界第一。成功发射36颗北斗卫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部署并投入运行,正式提供全球服务。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研制获得重大进展。

中国航天装备制造和服务商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天)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制的重大决定, 2017年1月22日完成公司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名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0家专业公司、12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拥有30多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500余名型号“两总”和52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

(一)科技创新和管理改革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申请专利3.1152万项。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43位。2018年中国航天37次发射,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部署航天器103个,居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0月20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287次,成功率9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组网发射创造新纪录,一年内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我国同一型号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中国航天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研发产品主要有卫星、运载火箭、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卫星运营服务产品,高端工业计算机、集成电路、光机电等信息技术产品,碳纤维、覆铜板、飞机刹车盘新材料产品,太阳光伏、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煤化工、石化配套设备、燃气输配设备、烟气脱硫与脱硝、液压支架、长输管线输油泵、特种泵阀等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零部件产品,天曲系列保健品、辅酶Q10等空间生物产品,AVIDM、OSCAR安全数据库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

中国航天不断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坚持的零缺陷质量管理已成为国际航天同行共享的ISO标准。通过优化科研生产环节,实施流程再造,集团已实现发射场周期缩短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40%,在宇航领域实施“标准化”、“组批生产”等100多项新举措,在民用产业领域实施成本管控措施,成本平均下降近20%。

中国航天经济规模和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营业收入从1233亿元增长到2315亿元,年均增速13.4%;利润由100.7亿元增长到196亿元,年均增速14.3%;资产规模从2580亿元增长到410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2万元/人年增长到35.1万元/人年。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形成了固液并存、射程衔接、陆海兼备、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战略核威慑装备体系,实现了常规地地导弹从传统弹道式向机动滑翔式的跨越,建成了高、中、低层相匹配的防空反导装备体系,并向无人机火箭弹、制导炸弹等领域延伸拓展,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1960年11月15日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装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东风二号”1966年10月27日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首型洲际导弹“东风五号”1980年5月18日飞跃8000公里、跨6个时区,飞向南太平洋,弹头精确溅落预定海域,数据舱迅速回收,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洲际导弹全程发射技术的国家。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

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我国跨入世界少数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运载能力提高两倍多的“大力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2016年11月3日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入了大运载时代。长征五号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实现了运载火箭规模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达到或超过国外主流大型火箭。

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首星2016年12月11日顺利送入轨道,代表中国在气象卫星这一高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2018年1月19日“一箭六星”发射成功,其中搭载1颗加拿大小卫星。这是我国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中国航天总抓研制的“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第一颗连通地月的中继卫星、第一颗在地月L2点上采用Halo轨道的卫星,标志着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新突破。“嫦娥四号”探测器2018年12月9日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

(三)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跃升世界第一(www.daowen.com)

2018年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活动创造新纪录,发射次数首次突破30次,跃升世界第一。载人航天开启建设空间站阶段,实验舱推进系统首次试车顺利完成,新一代载人飞船进展顺利。探月活动取得重大突破。“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实现了重大的科学和技术创新。成功发射36颗北斗卫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部署并投入运行,正式提供全球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成果丰硕,系统规模和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谱系齐全、自主可控的卫星及应用体系。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研制获得重大进展。中星十六号高通量卫星投入业务运行,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鸿雁星座成功发射首星,为宽带中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铺就了坚强的支撑。积极参与世界空间科学研究事业,第一颗天文观测卫星“慧眼”正式交付使用,推进了高能天文研究领域的发展。“张衡一号”成功入轨,促进了地震观测体系的建设。

(四)北斗鸿雁星座升空开启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建设

北斗系统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北斗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我国综合国力。2018年中国航天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我国同一型号航天发射的新纪录。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全球定位精度10米,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由原来的6米提升至5米。首颗高通量宽带卫星中星十六号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率先在西藏实现了基于Ka频段宽带卫星的4G网络应用,同时具备Wi-Fi和微基站服务能力。

北斗系统在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百姓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从业单位已达1.4万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域,一批具有实力的卫星导航企业正在成长。北斗芯片跨入28纳米工艺时代。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已达5.4万件,跃居全球第一。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56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370艘交通运输公务船舶使用北斗系统。国产民航运输飞机也首次搭载了北斗系统。浙江6000余艘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船舶动态监管系统。基于北斗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有效改进我国中期天气预报质量。国内市场销售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在国内10余个车企30多个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基于北斗高精度服务的智能驾驶的汽车,有望投入使用。

云海二号鸿雁星座首发卫星2018年12月29日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建设正式启动。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由60颗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将再发射数百颗卫星,形成覆盖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

(五)闪耀世界的中国航天科技名片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5年后,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打开了中国航天迈向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大门,使中国成为继法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从长征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到尼日利亚卫星开启整星出口大门,再到近年来国际贸易与合作多点开花,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商业发射、搭载服务、整星出口等多种国际商业服务模式,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56颗国际商业卫星,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23个国外小卫星/载荷。“中国航天”已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首次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2007年5月14日尼星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整星出口,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火箭、卫星及在轨交付的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一种全新的商业发射模式被激活。2013年底,玻利维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了我国和拉美国家间的航天合作;2015年底,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向东盟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首颗卫星;2016年初,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中国首次向欧洲出口整星。截至2018年底,中国航天已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在轨交付了10颗通信卫星、3颗遥感卫星,包括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

中国航天为1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2012年委内瑞拉遥感卫星项目是第一例遥感卫星“星地一体化”出口项目,2016年中国与埃及签署建设埃及卫星总装集成及测试中心的实施协议。中国航天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项合作协定。

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6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北斗赢得海外广泛赞誉。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相继采购北斗产品,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在当地创下口碑。

北斗卫星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国际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服务。

(六)军民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航天坚持以改革创新增动力,以军民融合促发展,近年来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与地方联合成立了8个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为加快推进产融结合,航天科技控股公司牵头成立了一系列产业基金,如采用“科技+资本”和“产业+金融”的方式,发起设立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等4只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1510亿元,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航天投资及下属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50多个、投资金额500亿元以上,孵化出了康拓红外、航天工程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公司,培育了复合材料、垃圾热解、光伏发电等一批军民融合型新兴产业。中国航天外供应商数量已达7400余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73%。

2017年底,中国航天十一院与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资产重组,研制的彩虹无人机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从单一产权为主向多元产权转型,使优质的航天资产“活”了起来。这是中国航天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也是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特色转型升级之路,更让社会与公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军民深度融合释放的红利。

此外,近年来中国航天还实现了航天工程、康拓红外、乐凯新材等3家公司IPO上市,九院企业资产整体上市。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积极推进母子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全面完成集团公司本级及各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开展10家生产经营类军工研究所转制试点,进行员工持股、享有分红权等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试点,以及职业经理人试点等工作,为激活效益源泉释放源动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