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团公司的组建和发展,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经济支柱,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而且,中国集团公司的组建和发展,对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精简和公共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共进行了8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已由1982年的100个削减为2018年的26个,每次机构改革都与经济体制变化及集团公司建立、发展关系密切。
1987年中国开始组建集团公司,1988年国务院就进行了机构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其中与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企业集团关系密切的有: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成立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销国家物资局,成立物资部;撤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成立建设部;撤销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水利电力部,成立水利部;撤销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企业集团迅速发展时,1993年和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1993年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其中与经济体制改革和集团公司发展关系密切的有:机械电子工业部分拆为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能源部分拆为电力部和煤炭工业部。1998年的改革,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成立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1世纪初,随着企业集团向集团公司的转变,国务院又启动了两次机构改革。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国家经贸委、外贸部,组建了商务部、国资委、银监会等。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中国集团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国务院对政府机构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就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减少正部级机构4个。
党的十九大后,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于2018年2月作出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依此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6个,直属特设机构为1个,直属机构为10个,办事机构2个,直属事业单位9个。
国务院多次机构改革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集团公司需要的目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有利于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做出特色。
(二)促进了各类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建立示范、加强引导,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大促进了企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了企业改革迈向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有关经济改革和促进组建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顶层设计的文件达100多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涉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集团公司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也有100多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制定的有关促进企业发展和建立集团公司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多达1000多件。在顶层设计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企业改革与发展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把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大刀阔斧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积极推进集团公司内部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明晰公司法人经营权,把以行政力量联结、组织松散的企业联合体改造为以股权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
以与建立发展集团公司法律关系极为密切的《公司法》为例,该法自1993年制定以来就先后修改了4次,每次修改都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公司制度作为重要内容,2013年修订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了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这些对进一步激励社会投资热情、鼓励创新创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意义重大,为我国工商部门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审查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完善文书格式规范和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这项利国利民的举措“落地生根”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集团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法治保障。
目前,我国将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有特色的企业多称为集团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7月底,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在全国8000多万家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2000多万家,其中冠以集团公司的有250余万家。我国集团公司的成功实践,推进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促进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是围绕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组建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升级,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达到了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
特别是为解决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政企不分、管理缺位等问题,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出资人和监管人制度,这是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改革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合并了之前分属于8个中央部委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监管的中央所属国有资产(不包含金融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同时,国务院于2003年5月发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此外,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关于推动地方开展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规定,要求加强对集团公司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中央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将更多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提供保障。
经过改革,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形成了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培育出一大批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资料显示,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3853万亿元,国民收入只有1.1533万亿元;数十万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1787万亿元,上缴利税仅仅1588亿元。201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升到90.0309万亿元,国民收入跃升到89.6915万亿元;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营业总收入达58.7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388亿元,上缴税金4.609万亿元,资产总额178.7482万亿元。2018年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分布在核工业及技术、航空航天、军工、电信、能源、电力、化工、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的国有集团公司调整重组为97家,实现营业收入33.878万亿元,实现利润2.04万亿元,上缴税金3.241万亿元,资产总额80.339亿元。
(四)为民营集团公司成长壮大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党和国家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在国务院“非公36条”的扶持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推进了民营企业集团公司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了民营集团公司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
1978年全国只有14万家城镇个体工商业者,代表着中国早期的民营企业,到20世纪末民营集团公司已近3000家。21世纪以来,民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效益不断提高。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全国民营企业为244.2万家,其中具有集团公司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为34.5万家,股份有限公司为6.1万家。到2008年底,我国沪深股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共有1540家,其中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达604家,占上市公司数量的39%。2011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出台,商事制度的改革、简政放权的实施,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www.daowen.com)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都是集团公司。据《财富》杂志统计,2018年世界500强中国内地上榜公司达到107家,其中民营集团公司为17家,占中国企业世界500强总量的15.9%。
据2019年1月1日福布斯网站公布的“2019全球富豪榜单”显示,2018年共有437位华人富豪上榜,在全球富豪总人数中占比约20%,较2015年增加49位。在前10名华人富豪中,有3位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其余均在中国内地。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以375亿美元个人净资产位列第20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以353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位列第22位。紧随马云其后的两位华人富豪分别是排在第25位的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和香港李嘉诚,他们两人的个人财富分别为328亿美元、313亿美元。马化腾、马云、许家印的个人财富均超过了日本首富柳井正(326亿美元)、英国首富大卫·鲁宾(145亿美元)。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民营集团公司在实力、规模、速度、效益等方面都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五)为外资集团公司在国内创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吸收外资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兴办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赋税征收等方面给予多方优惠条件和便利,并把外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经济实体,允许外资企业以法人或非法人的实体身份出现,允许具备法人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有限责任公司或集团有限公司的名称出现。我国通过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建厂,发展实业。特别是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的阐释与国际管理理念相符,使得外商企业在国内发展容易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土壤,为外国企业在中国创业发展和建立集团公司创造了有利条件,外资企业也因此源源不断地来中国投资创业发展。
加入WTO后,特别是在近年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反复强调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在华投资企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我国政府还根据外商所提意见和建议,依照国民待遇原则,结合国情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外商投资保护工作,以保证引进外资规模较快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外资企业集团公司也因此不断发展和壮大。而外资集团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在就业、投资、产出、税收、国际收支等方面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外商在国内创办的企业近84万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余万家,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超过1万家,累计吸引外资规模高达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2,连续2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集团公司创造了我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六)为中国集团公司步入世界500强开通了航道
1987年国家决定组建企业集团时,没有一家中国集团公司能达到上市标准。随着1992年中国证监会的组建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推进,集团公司踊跃上市,几乎占领证券市场全部江山,并不断与国际接轨,向世界500强进军。1994年《财富》改变排名标准,将服务业包括在500强之内。从这时起,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上中国集团公司的名单迅速增加。1994年入选的中国集团公司仅有中国银行、中国化工和中国粮油3家。2000年中国内地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增加到9家,2004年增加到17家,2007年增加到30家,2009年增加到38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第9名的成绩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前10名的中国企业)。2013年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100席;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集团公司已达106家。
在2016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有110家集团公司上榜(含中国台湾企业7家),这一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从2018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来看,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连续15年增长,已达到了120家(含中国台湾企业9家,中国香港企业4家),比上年度增加5家。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继续分列榜单前四位,位次没有变化。利润榜前10位的四家中国公司仍然是工、建、农、中四大银行。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中国公司中排位靠前的是腾讯、碧桂园、华为、美的和台积电。中国内地公司中,利润率最高的是腾讯公司,超过30%。有13家中国公司首次或重新上榜,它们是:招商局集团、雪松控股、象屿集团、兖矿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纬创集团、台湾中油、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富邦金融控股、泰康保险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青岛海尔。新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是保险企业,有3家。青岛海尔则是电子与电子设备行业唯一一家中国新上榜公司。始创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招商局集团首次上榜,排名位居第280位。采矿、原油生产行业中有一家特点鲜明的新上榜公司——兖矿集团,是中国唯一的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煤炭企业。兖矿集团澳大利亚公司总产能达到8000万吨,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上市公司。
(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世界跨国集团公司开始前来中国投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集团公司迅速成长壮大,已经具备向海外进军发展的实力。200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或者合作开发资源”。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跨国集团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此政策引导下,中国集团公司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经历了“三步走”阶段:一是主动适应全球化阶段,从当地企业成长为全国性集团公司,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二是积极推进全球化阶段,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发展;三是全面实现全球化阶段,建立全球营销、制造、融资、设计、研发和管理运营网络,成为全球知名的集团公司。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上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优势,为中国集团公司走出去投资和并购提供了机遇。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14年9月我国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中国集团公司在海外投资和并购自主决策能力上升,海外投资和并购进入了黄金期。
据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集团公司海外并购项目331起,并购金额达到395.80亿美元。2016年中国集团公司海外并购项目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072亿美元,涉及7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万亿元。2017年中国集团公司海外资产达到6万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间中国对外投资超6600亿美元,已从过去的资本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
中国海外投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质量不断提升。过去的投资大多是小的、劳动密集型的,但近几年已开始向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投资转变;过去大多是在周边发展中国家投资,最近几年不断走向发达国家。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经验不足,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投资,经过努力,非理性投资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国集团公司境外投资和并购,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技术、投资、就业增长,有利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布局,同时能帮助投资东道国被并购企业摆脱困境,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仅2016年中国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就为东道国增加就业岗位150万个和近300亿美元的税收。
随着中国集团公司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越来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投资和并购,而且投资领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投资方向从产业链向全球资源配置扩展,尤其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走上去”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在引领经济全球化方面,中国集团公司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仅高铁一项,2019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334亿美元,我国的高铁集团公司是主要的承载者和建设者。我国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一重工、华为、青建等民企集团公司都是“走出去”,以及“走进去”和“走上去”的主力军。
(八)成为培育优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品牌的高地
中国集团公司的发展为促进中国成为全球商品生产大国、出口贸易大国,并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网络大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截至2017年底,我国生产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已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60多家中国内地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中国已跻身知识性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行列。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排名,2017年从2016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22位,2018年又从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这表明我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产业快速向知识密集型高端制造产业转型,“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能力正在迅速提升。
近年来,中国集团公司在“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发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以及商飞ARJ21新型支线客机、长江三峡升船机、多轴精密重型机床制造等方面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等在全球竞争中已居于竞争优势地位;华为公司5G无线数据终端电信设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我国首个5G无线数据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在欧洲、美洲与当地运营商成功进行5G通信测试;中国移动通信等建成了全球最大4G网络,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网民总数从2010年12月的4.57亿人增加到2018年8月8.0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3%。同时,机器人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品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在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中多年处于零状态。只是最近几年华为和联想等集团公司的品牌才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但排名还比较靠后。“中国品牌”在国外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由于中国集团公司具有资本总量与经济规模、产品产量与市场营销、整体联合与“舰队”作战、共享有形和无形资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多元经营与抵抗风险、统一运行与规模效益、跨国经营和全球营销等众多优势,又具有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团队的品质,能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民众喜欢的产品,淘汰不达标产品,所以集团公司是铸造“中国制造”品牌,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品牌的主力军。
尤其是在世界进入品牌经济的时代,中国集团公司纷纷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核心技术,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实施标准化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等方面攻坚克难;大力建立中国品牌发展基地,引领中国制造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努力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品牌享誉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