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地质矿产工作的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建议

我国地质矿产工作的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建议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地质矿产工作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内容,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地质矿产工作的服务方向与重点任务,形成与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相适应的地质矿产工作空间布局,推动制约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推进各地区主体功能的强化和提升,具体如下。

我国地质矿产工作的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建议

我国地质矿产工作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内容,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地质矿产工作的服务方向与重点任务,形成与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相适应的地质矿产工作空间布局,推动制约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推进各地区主体功能的强化和提升,具体如下。

1.城市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布局

东部地区[1]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化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30%左右;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其次,城市化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20%左右;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只有10%左右。

在东部城市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要以服务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点,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具体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化地区,服务国家东部优先开发战略,重点开展水土污染调查,摸清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状况,推进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提高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开展城市适宜性评价,服务城市地下空间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完善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络,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水平;开展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为主要目标,服务城市化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中部城市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要以服务城市化建设与找矿突破战略为重点,加强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地区,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4个省的主要城市与地区岩溶塌陷、湖泊生态退化、矿山环境问题突出,需要对活动断裂、岩溶塌陷等地质问题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合理确定地铁线路、过江通道位置和过江方式,支撑过江通道、高铁的规划和建设;太原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等老矿山或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绿色转型问题,传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固体废弃物存量巨大,矿山环境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加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促进矿区或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存在的岩溶塌陷、砂土液化等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

西部城市化地区,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为重点,保障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安全建设。其中,成渝、黔中、滇中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4个省(直辖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高发频发,局部地壳稳定性差,活动断裂发育,需加强工程适宜性评价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减少重大工程建设对脆弱地质环境的再破坏;继续加强成渝、黔中地区非常规页岩气的地质勘查与开发评价,服务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地区重点开展煤炭富集区生态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加强新发现矿产地煤炭开发主体功能适应性评价。

2.农产品主产区地质矿产工作布局

东部农产品主产区[2],要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水土污染防治为重点,保障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保障18亿亩耕地“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实施,服务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为:①东北平原主产区部分黑土区水资源短缺、长期大面积耕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地质矿产工作要加强东北地区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助力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建立并完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网,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推动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的修复与提升,服务粮食生产安全;②黄淮海平原主产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开发超采现象突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地质矿产工作需要加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水文地质扶贫工作与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为解决粮食生产用水,土壤恢复治理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黄淮海地区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要加强开展南水北调对流域地下水的影响评价;③长江下游平原主产区,继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需要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寻找富硒土壤,服务地方农产品生产;④华南沿海主产区,是我国主要水产品产业带,地质矿产工作要加强对海水入侵地下水的调查评价,加强海水倒灌等海洋地质灾害防治。(www.daowen.com)

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3],主要包括长江中游、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重点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水土污染保护与修复。在湘鄂农产品生产地区需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助力特色农业;在山西、安徽等煤炭资源富集区要加强资源开发对农产品生产的调查评价。

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区[4],河套灌区主产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水资源较为匮乏,地质矿产工作要加强土壤盐碱化调查,为土壤盐碱化修复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加强水文地质找水扶贫工作,保障粮食生产、人畜饮水量与饮水质量;甘肃、新疆主产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种植区主要分布于准格尔盆地、河西走廊的边缘绿洲地带,地质矿产工作要致力于沙漠绿洲的环境保护,加强土壤荒漠化防治,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保护,保障农作物生长与人畜饮水的安全。

3.生态功能区地质矿产工作布局

东部地区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需要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调查,开展湿地固碳工作调查评价,加强工业开发、农业开发、城市开发对湿地环境影响评价调查;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工程地质工作、农业地质工作,评估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开发对森林资源的环境影响;加强林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开展林区矿产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助力林业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在黄土高原生态区,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为保持土壤,延缓草场退化,地质矿产工作需加强对黄土高原生态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同时开展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保障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稳定;在长江中游生态区,洪涝灾害较为严重,需加强对地表水,如湖泊、江河水资源承载力调查与评价,保障地区生态安全,为地区制定洪水调蓄政策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地理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在重要河流的水源地,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水源涵养,加强长江上游流域包括四川岷江上游、嘉陵江干流中下游、金沙江干流等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在主要生态旅游区,需要加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建立并完善地质遗迹调查保护与规划,服务地质公园、湿地建设。在生态自然保护区,地质矿产工作要加强对生态保护区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水土资源的环境监测,为促进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地质资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加强地质扶贫工作,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障地方粮食生产;在生态功能区找矿方面,需要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适应性评价,在服务我国资源能源供给稳定的前提下,保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