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有主体功能分区、土地用途分区、城乡建设分区、土地利用性质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等诸多规划分区系统。针对不同区域,怎样利用地质矿产工作完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地质矿产工作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点。地质矿产工作通过地质勘查、地质调查、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方面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各区域的发展重心。地质矿产工作体现在数据调查、分析研究、边界划定、变化监测等各个阶段,以及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影像处理、空间分析、地理建模、图像显示与输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网络发布等各种技术。在“3S”技术等现代技术的辅助下,划区定界最终要形成图表一体的数据库成果。其中划区定界图的编绘须达到一定的分辨精度(可基于较高精度的地籍图进行编绘),运用不同色彩和线条等清晰美观地表示出不同规划区域的范围和边界。地质矿产工作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1.地质矿产工作全面促进实施各级主体功能区战略
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建设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突出不同的重点。对于主体功能区,要体现功能区定位,严控“生态保护红线”(表7-8)。提升生产用地效益,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在科学确定三大产业发展所需用地空间规模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单位面积第二、三产业用地利用效益和投资准入门槛,引导不同门类行业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表7-8 地质矿产工作促进实施主体功能区的用途管制
对于优化开发区,可通过地质调查确定国土工业化率,即合理确定地区工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重,同步实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不同产业类型用地的投资准入和开发效益门槛,根据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空间梯度、产业导向、发展定位的不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对于重点开发区,可通过地质勘查、地质调查来选择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通过设置差别化的工业用地规模和产业用地准入,从提升空间开发利用效益出发,严格规范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
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利用地质调查加强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保障耕地环境和面积。通过遥感地质监测地质灾害,减少洪灾旱灾,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逐步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进一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及生态环境,传承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特色。(www.daowen.com)
对于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利用地质调查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地质矿产工作全面促进城市群建设空间布局
城市群布局要依据城市自然环境承载力,依据地势地貌,重现自然山水,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水系安全、城市边界等方面布局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基础地质调查。主要经济带和重要经济区,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展开资源调查和评价及资源勘查、环境评价等工作。
对于城市群建设空间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正快速地从地质找矿向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新领域拓展,在解决资源瓶颈、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工程基础、防治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群划分和东西部经济发展带的宏观部署,城市地质工作必将向大规模区域化系统性全方位发展。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带、同一发展带内不同城市群特点开展地质矿产工作,以资源和环境安全为原则,有所侧重地部署城市地质工作内容(表7-9)。例如对西部发展带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而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评价是主要城市地质工作内容;对东部发展带沿海城市群则是地质环境评价为首要工作,如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市地质工作就以地质环境评价监测为主要内容,对地面沉降、江岸坍塌、岩溶塌陷、软土地基、海水入侵以及水质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方法采用定量模型评价加实时监测;对于特大城市的管理运行是以保障地质生态安全为主,对突变的灾害实施评价治理,对缓变的灾害(地面沉降、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裂缝、活动构造)实施监测,建设监测系统;对中部发展带,如中原城市群地质工作则要资源环境并重,加强黄河两岸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和水质污染调查评价,建设各类监测站网。
表7-9 地质矿产工作促进城市群的用途管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