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其目标是根据国土空间的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通过统筹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其中,农产品主产区是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农产品主产区应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建设,需要夯实区域地质环境基础,提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经济带与重要经济区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水工环地质调查。
2.提升地质环境健康水平需要加强水土污染调查研究
水土污染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热点话题。我国地下水水质恶化问题突出,118个大中型城市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在珠三角、长三角、淮河流域、华北平原等地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都不同程度地检测到微量有机污染物,严重地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由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多个省份出现癌症村现象,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有媒体披露,多个地区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少数老少边穷地区,由于饮用高砷高氟苦碱的地下水而导致的地方病仍然困扰着当地居民,亟待开展长期地下水监测与研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可能将进入大规模开采,新的污染风险可能会威胁土壤和地下水质量安全,新的微量有机物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应对新的污染风险,需要突出水土污染调查研究的先行性和预警性。(www.daowen.com)
3.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城市化建设与大规模的重大工程建设导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危害性逐步加大,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也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保障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需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在地质灾害重点发生区域,中南部、西南部地区要着重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持续增加地质灾害资金投入与灾害项目数量,解决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泥石流、滑坡、崩坍等地质灾害;同时,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着重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给城市造成巨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就目前来看,尊重区域差异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差异性措施是一项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城市主要地质灾害治理为海水入侵防治;长江中游城市主要是岩溶塌陷与地面沉降;中部地区主要解决城市地面沉降防治;西北部着重解决荒漠化、水土流失导致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地质灾害预警与治理,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成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热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