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口伤亡仅次于地震、洪水,位居第三位。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地质旅游、矿业旅游已经成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浓重色彩的一笔。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有世界地质公园33处、国家地质公园189处,批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52处、省级地质公园和建设资格235处,是世界上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城市和城市群环境地质工作投入加大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地质矿产工作的重点。1978—2013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聚集了18%的人口,并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环境地质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背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又对城市产生越来越强的环境负面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因过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源,轻视地质环境保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满足上述需求,从2004年开始,在地质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逐步完成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评价工作。其主要任务和目标包括:查明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有关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的评估,编制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数据库和评价系统,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土开发整治、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1999年来,开展了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中游等地区的1∶25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域地壳稳定性、海岸侵蚀和淤积面积,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情况,并对重要港口和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为制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在环渤海、长三角、北部湾、海西西岸、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部分地区完成了1∶5万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完成面积约10万km2,提高了重要经济区的环境地质工作程度。

2.以农业耕地环境为主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壤的地质调查工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0年以来,中国在四川、山东、北京、广西、贵州、云南、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用农业地质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最初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到评价,如今的农业地质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稳步推进。2002年启动的19个部省合作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已于2015年全面完成。10多年来,共完成调查面积165万km2,查明了我国土壤中54种元素和有关指标的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分布范围等,评价了土壤、环境、医学等相关重大生态问题,覆盖了我国中东部主要农牧经济区,获得了数千万个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有害元素进入生物链循环污染粮食、蔬菜、水产品等进行危害性评价,为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的调查结果,发展绿色富硒耕地已经成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富硒、富锌等特色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地质灾害工作防治投入逐年加大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口伤亡仅次于地震洪水,位居第三位。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从2004年以来,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资额度逐年增加,从175 231万元增加到了1 235 363万元,增加了6.05倍,投资项目也从2247个增加到了36 984个(图6-2)。(www.daowen.com)

图6-2 2004年以来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项目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

4.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建设增加

地质公园的综合调查内容: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园区范围、主要保护对象、社会经济状况、科学研究概况等;地质背景及遗迹评价,包括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地质旅游、矿业旅游已经成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浓重色彩的一笔。现在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建设已成为基层政府和群众普遍欢迎的工作,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出资保护地质和矿业遗迹,很多社会投资参与到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中去。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向大众传播普及地学知识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公园的核心理念。

20世纪末,中国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并通过开展定期评估检查等措施,加强了地质公园的质量控制,使中国地质公园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地质公园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地质公园发展模式。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申报和创建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Global Geoparks Network)的创始国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有世界地质公园33处、国家地质公园189处,批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52处、省级地质公园和建设资格235处,是世界上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截至2015年,四川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省级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对3096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点建立了数据库,编制了中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