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议矿产地质工作进行结构转型

建议矿产地质工作进行结构转型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矿产资源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各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承载力,提出如下建议。对比国际能源消费结构,结合中国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快速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替代煤炭能源。

建议矿产地质工作进行结构转型

当前,中国矿业呈现出“五期叠加”的新特征:①矿业格局的调整期。以煤炭、钢铁、水泥等为代表,产能过剩导致需求下降;以铝、铜、铅锌、镍等为代表,继续保持高位需求;以锂、钴、“三稀”金属以及油气等能源为代表,将呈现需求快速增长。②矿业复苏酝酿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或将拉开序幕。欧洲、日本也相继推出基础设施投资或援助计划。在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全球矿业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③矿业技术创新孕育期。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矿业企业加大了深部、覆盖区的勘查技术研发和智能矿山、高效采矿技术以及管理创新工作。④矿业政策调整期。许多资源型国家为推动本国矿业开发,修改了很多政策措施,降低了进入门槛以吸引投资,同时加强运营的监管。⑤能源资源治理结构的改革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能源资源贸易主要参与者,消费重心出现由西向东的转换,供应中心出现了多极化,而能源资源治理构架却形成于40年前,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格局调整,改革已成为国际共识。

从长期来看,未来10~20年,将是中国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完成“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均需要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及其地质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强劲支持与支撑,中国地质勘查业前景广阔。根据矿产资源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各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承载力,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能源结构

国际经验表明,能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结构优化能够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工业化升级。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实施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结构发展战略,提高天然气、水电以及核能和其他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清洁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对比国际能源消费结构,结合中国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快速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替代煤炭能源。因此,加快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保障天然气快速增长资源需求、促进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是重中之重。同时,由于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以及其优良性质,应加大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等方面资金投入,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化开发利用。

加强大型油气盆地综合研究与整体评价,着重解决制约油气勘查的重大地质问题,提出勘查战略方向和新思路。针对我国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地质复杂性和难采性,加强地质理论研究、富集易采区预测技术攻关。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及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等,加强公益性、基础性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地热资源的勘探与利用。重点开展工作程度较低区块的地质矿产工作,寻找后备资源区。通过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战略选区、资源评价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优选出有利目标区,编制油气矿业权设置方案,降低商业性勘探风险,引导和带动石油企业加大勘查开发投入。完善法规和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区块管理机制,适度提高油气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标准,提高区块持有成本。研究提高最低勘查投入标准,促使勘查投入不足、进展缓慢的矿业权人退出区块。依托海洋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先进核电、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电网等重大能源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能源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

2.突出服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找矿战略”

国外工业化经验表明,矿产资源一个重要职能是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当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提出了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地质矿产工作为了服务这个大局,需要加强资源宏观调查评价工作,确定找矿工作重点,促进新兴产业所需战略矿产资源找矿突破,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质勘查结构更趋合理,促进相关地质矿产工作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1)优化勘查结构。在满足国计民生资源保障前提下,适当下调污染严重的矿产资源品种的勘查、勘探力度,适当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特别是“三稀”资源的资源调查力度。

(2)优化勘查区域布局。勘查重点应在西部地区或中部地区的山区地带,减少对经济发达或人口密集地区的干扰。

(3)加强整装勘查。要保证整装勘查“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效率。首先,要厘清“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地勘单位、企业与当地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协调解决林地、农用地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营造“和谐勘查”工作环境,保障整装勘查的顺利推进。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最后,要完善各行政区域整装勘查区矿业权管理模式,在矿业权的设置与审批、矿业权市场的建设与监管、矿产勘查开发的实施与调整、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矿产勘查开发主体的服务与支持等方面,根据各区域矿种特点和资源禀赋等改革各区域管理工作制度、方法、技术等,形成更有效率的运作模式。

3.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利用、清洁利用

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是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利用、清洁利用。地质矿产工作要加强资源全过程跟踪与管理,构建以“调查评价、示范引领、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激励约束、税费调节”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强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基础,围绕“实现难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目标,按不同矿种,选择典型矿集区和典型复杂难利用资源设置专题,开展资源现状调查和潜力评价,探索复杂难利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构建主要矿集区复杂难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体系。制定区域性产业政策,扶持已形成规模的矿集区复杂难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2)推广矿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从矿产品国际国内贸易跟踪,把握国际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支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矿产品生命周期跟踪,动态比较矿业行业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艺进步,促进矿业行业的低碳环保发展。

(3)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从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勘查、开发,甚至闭坑的环节来设计一些制度,抓住规划、标准、监管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重点探索建立并完善以下4种制度。(www.daowen.com)

·矿产资源差别化管理制度。明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综合考虑资源共(伴)生、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对优势、紧缺矿产资源实行差别化管理。

·矿产地储备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处理好加强矿产勘查、掌控资源家底,与适度、有序、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抓住当前大宗矿产品价格振荡下行窗口期,充分利用境外资源的关系,对于当前不能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实施有效的资源储备和保护。

·单矿种规划、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制度。积极推进大型沉积盆地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规划工作,推动资源的兼探兼采和绿色开发,着力推进主要矿集区和大中型矿产地的专项规划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

·绿色矿业发展评估制度。统筹矿产开发与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布局,加快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宏观监测分析,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制度;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年度评估制度,通过年度评估,跟踪评价综合利用规划的各项目标年度完成情况,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完善资源综合勘查、资源评价制度,夯实资源综合利用基础。

4.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期间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指导地矿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围绕改革、开放、公平、高效原则,完善矿业权出让法规制度,严格管理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出让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勘探投资机制、依照物权法管理矿业权、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矿产资源开发的良好秩序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和市场环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从“数量和质量、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了解在特定时期内矿产资源真实情况的基础,也是科学考核领导干部离任环境审计的重要依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应该尽快颁布自然资源实物量统计和价值量核算准则,建立自然资源台账体系,加大对自然资源统计手段与测量技术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矿业勘查风险市场的建立,比如,可以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体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等,为矿业勘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熨平“周期”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矿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在整装勘查区内,要为商业资本投入搭建良好的平台,降低商业勘探风险投资的门槛,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预期收益机制,为投资方化解投资风险;探索地勘成果资本化机制,保障地勘单位的稳定发展,促进地勘单位的市场化进程;以市场竞争方式配置探矿权,按照企业承诺勘查期内的投入和工作量,作为监督考核的依据,促进企业加大勘查开发投入。

推广绿色勘查文化,积极开展绿色勘探试点,积累经验,争取早日建立科学、可行的制度、规范。

5.优化区域地质矿产工作布局

矿产资源地质工作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战略的需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等,优化区域地质矿产工作布局。

(1)东部地区。一方面,对具有资源潜力、市场需求大的铅、锌、锰、金、银、铜、石墨等矿产,加大勘查力度,保障资源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对资源丰富但用量相对不大的钨、锑、锡、萤石重晶石等优势矿产实施开采总量管控。在矿产资源开发前,对区域环境承载力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绿色矿业发展规划。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前后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环境再造最优化。可以建立以“3S”技术、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一体化网络,实现对区域内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动态协同监测和联防联治。

(2)中部地区。矿产种类和储量总体比较丰富,但在矿产资源的种类上主要是以能源和有色金属为主,铁矿等非能源、非有色金属虽然也有,但储量较少。因此,中部主要是发挥资源特色,攻深找盲。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研究制订区域,尤其是长株潭、武汉、河南中原城市圈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山西、河南等省,应加强采煤沦陷区治理,加强地质旅游资源建设,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统一;中部要充分利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勘探力度,促进西部地区资源经济发展是地质矿产工作的重点。另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节约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稳步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基数,加强实施矿区生态补偿政策,进行和谐矿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矿山尾矿库的无害化处理,推动西部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让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但资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采煤沉陷区不断扩大,能源矿产资源过量开发,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东北地区地质矿产工作重点是依托区域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开发潜力依然巨大的优势,加强有色及贵金属资源勘查工作。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提高“三率”地方标准,降低污染物总量排放。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损毁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严格执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等政策,逐步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