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地质与地理、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从数量到质量效益的扩展

加强地质与地理、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从数量到质量效益的扩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地质工作是一项旨在查明全国基本地质情况、获取基础地质数据的超前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矿产工作。基础地质工作要加强国土资源向生态环境的转化。首先,加强土壤、地下水、矿床、矿山等自然资源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通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各种资源地球化学赋存状态,根据数量、质量和生态禀赋状况为资源分等定级。其次,构建生态地球化学动态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修复体系。

基础地质工作要加强地质学理学的研究。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岩石圈,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地质也是一门研究有经济意义地质体和地壳物质的开发与利用的学科。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基础地质工作是一项旨在查明全国基本地质情况、获取基础地质数据的超前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矿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了解某一区域乃至全国的资源、环境地质背景,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地质信息。因此现代基础地质工作需要地质向地理转化,为人类探索地球、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土资源部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服务;为矿产勘查开发规划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信息。

基础地质工作要加强国土资源向生态环境的转化。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可耗竭性,而且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用“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来统筹地质资源勘查开发。坚持节约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完善地质资源勘查开发的区域布局、生产格局、产业结构、产业运行模式和工艺流程、回收利用、循环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构建生态文明的资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坚持开放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一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坚持公平公正,保护资源所有者、投资人、勘查开发企业和资源所在地的合法权益,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兼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基础地质工作促进资源由数量向质量效益扩充。我国的资源管护已经历了从数量管护跨入质量管护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一体的管护体系迫在眉睫,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地质工作支撑体系应该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首先,加强土壤、地下水、矿床、矿山等自然资源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无论是土壤、地下水、矿山,还是植物、大气的质量和生态都是地球化学元素在各圈层循环中的迁移富集。有益元素富集好,有害元素富集在标准范围内,资源的质量和生态就好;反之,有害元素富集超出标准,资源的质量和生态就差。通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各种资源地球化学赋存状态,根据数量、质量和生态禀赋状况为资源分等定级。其次,构建生态地球化学动态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修复体系。动态监测是形成大数据的主要来源,在调查与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生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预警模型和修复模型等,为集约节约、高效合理利用资源和三位一体的资源管护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www.daowen.com)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要求,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路,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