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

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在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由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生态风险以及早期生态环境预警和保护方面的转变。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

我国地质遥感调查与监测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段分辨率的完善,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源环境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对水、土地、地质矿产、生物等资源进行调查,比例尺由早期的1∶100万向1∶50万、1∶25万、1∶10万变化,由早期的静态调查变为现在的动态监测,同时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环境监测中利用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情况、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转化,进而能够客观、快速、全面地评价区域的环境状况。

遥感技术诞生以来的40多年时间里,我国地质遥感监测工作获取得了大量的海岸线、滩涂、湿地、荒漠化、城镇与交通和各地区的石漠化现状与演变数据,该公益数据可服务于国家职能与决策部门的规划、管理、开发和决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全面完成了我国东部经济区带第四系分布现状遥感信息提取与解译工作,综合基础地质、构造、断裂遥感信息提取、解译及航磁等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了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地壳稳定性情况,真正实现了为当地城镇布局及城市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规划、资源环境保护、大型工程布局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新型遥感技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资源环境综合信息预警能力正在进一步加紧建设,特别需要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客观、快速、全面的资源环境信息。

地质环境监测是获取地质环境变化数据的基础性、公益性、专业性工作,我国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开展起来的。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地质环境监测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地下水监测,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专业部门。通过60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地质环境机构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体系,开展了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等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监测成果。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各类地质环境监测点141 763个,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点107 166个,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点19 732个,地下水监测点14 865个。直接从事地质环境监测从业人员7083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607人,其他人员3476人(图4-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48%为高级职称,37%为中级职称,15%为初级及以下称职。

图4-3 地质环境监测人员数与机构数分析(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国土资源专题》,2016)

从以上对于我国当前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技术上比较滞后、管理制度跟不上、人员能力水平存在不足等,即使如此,但整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在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由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生态风险以及早期生态环境预警和保护方面的转变。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