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具体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具体要求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目标与具体要求如表1-4所示。在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资源环境,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在“阈值”范围内,从而改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具体要求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具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目标与具体要求如表1-4所示。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意见》指出,我国经济、人口布局要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县市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

表1-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目标与具体要求

2.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能动地、有目的地改造资源环境,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在“阈值”范围内,从而改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动态监测预警体系。要突破单一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力评价,开展地质条件、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阈值、环境容量、碳峰值、灾害风险等多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并依据“水桶理论”,科学地确定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破资源环境承载的本底特征分析,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本底特征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等评价。要突破现有动态监测系统的现有体制依赖,建立跨部门、动态更新的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减少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的人为干扰;突破水、土地、气候、地质、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的破碎化管理,整合水资源水环境、土地利用、地球化学、气候地质以及经济社会等信息资源,集成城市群资源环境数据库;突破单一要素预警的难诊断或伪科学性,形成体现“山、水、林、田、湖”及它们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在互动、耦合关系的动态预警,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动态监测预警的科学性。探索多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动态预警机制。统筹协同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取水量、用能权、碳峰值等刚性预警,与用地强度、用水效率、单位GDP环境污染等柔性预警,充分发挥动态预警机制引导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的功能;空间预警与量质预警相结合,突出主体功能约束有效,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空间预警与资源环境要素的量质预警相结合,增强资源环境动态预警对于区域空间发展的有效约束。

3.资源能源节约利用(www.daowen.com)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意见》指出,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要求,将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促进水资源使用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保障用水安全。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促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逐步取消对化石能源的普遍性补贴。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4.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意见》指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1亩=666.667m2),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5.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了7个源头严防的制度,包括:①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②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③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④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⑤建立空间规划体系;⑥落实用途管制;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此外,构建了5个过程严管的制度,包括: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决定》分别对领导干部和企业个人,重点提出了2个后果严惩的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此外,《决定》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退耕还林、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环保市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联动机制、国有林区经营机制和集体林权、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为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改善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需要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含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是改善我国资源环境的催化剂,符合绿色的发展理念,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