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上讲,从货币超发到高通胀之间,必须经历某种传导过程;一旦这种传导过程失效,则高通胀就不会出现。那么这种传导过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周期型传导,一类是非经济周期型传导。
经济周期型传导也就是经典的美林时钟。其传导过程是:“货币超发→需求过多→物价上涨”,在这一传导链条中,在高通胀或者滞胀之前,必然会经历 “需求过多”,而这一阶段就是经济复苏或者经济过热。
2011年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滞胀期,GDP显著下降而CPI一路飙升。滞胀的原因在于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 “衰退-复苏-过热-滞胀-衰退” 周期,2011年正是在过热之后的滞胀。2012年之后,不断重复 “衰退-复苏-衰退-复苏”,再也没有经历过过热,也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滞胀,再也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非经济周期型传导,从历史经验归纳来看,有四种情况:
(1) 供给冲击型,典型案例是1970年代,由于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油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滞胀;
(2) 国家动乱型,新中国成立之前民国时期国内战争频繁,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国家治理紊乱,货币严重贬值,出现滞胀;(www.daowen.com)
(3) 汇率崩盘型,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恶化、汇率崩盘,进而导致进口价格飙升,最终导致滞胀;
(4) 税制改革型,2014年日本提高消费税,导致通胀大幅飙升 (CPI飙升至3.5%以上),而经济严重下滑 (GDP跌至-1%),出现了持续约1年的滞胀。
除了上述归纳的四种传导类型,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通过资产价格传导或冲击,即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但在这种情况下,高通胀之前必须经历经济过热,而不可能跳过经济过热而直接出现滞胀。其逻辑是:如果资产价格上涨能够传染到物价,那么这种上涨的资产必须是兼具金融和实物资产两种属性,其典型代表就是房地产。而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经济必然出现复苏或者过热,也就是说,这本质是一种周期型的物价上涨。
再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通过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带来的物价上涨,例如股价上涨导致居民财富增加,进而导致通胀上升,但这依然有前面的类似问题:居民财富增加,如果要通胀上升,必然要经历消费增加,而消费增加就是经济复苏或过热,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周期型的物价上涨,只是在 “衰退→复苏→过热”之间加入了资产价格上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